《劉姥姥進大觀園》的“笑”與“不笑”

鄭丹文字解讀之二:

《劉姥姥進大觀園》的“笑”與“不笑”

細讀《劉姥姥進大觀園》,發現整篇文章都在寫“笑”與“不笑”。劉姥姥配合鴛鴦、王熙鳳使眾人四次發笑,劉姥姥自己卻一次都不笑,這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01

一、眾人之“笑”

文中寫眾人聽見她的話“笑”,一共有四次。第一次:說的眾人都笑起來。第二次眾人先還發怔,後來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齊哈哈大笑起來。第三次眾人方住了笑,聽見這話,又笑起來。第四次眾人已沒心吃飯,都看著他取笑。四次笑,第一次是預熱,第二次是高潮,第三次是餘波,第四次是結束。小說重點寫高潮部分。請看笑的情態:湘雲掌不住噴茶,先還是有所顧忌實在忍不住加上平日又是大大咧咧,所以快樂噴薄而出;黛玉笑岔氣,扶著桌子,即使身體不好也難以控制;寶玉最得賈母寵愛無所顧忌,滾到賈母懷裡;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可以想象她動作的幅度之大;惜春最小,又是庶出,自然不能和王夫人親近,當然讓奶母揉腸子。這些少男少女們笑得忘情笑得放肆,笑得無拘無束,無所顧忌,酣暢淋漓。“賈母笑的摟著寶玉叫‘心肝’”,卸去了大家長的威嚴只留祖母的慈愛;王夫人、薛姨媽卸下了貴婦人的端莊露出女性的本真。地下的、躲出去的、換衣裳的丫鬟們全都不可抑制,放下了戒備和緊張只有放鬆和自然。這一刻,人與人之間沒有了高低貴賤,沒有了控制防禦,只有平等、鬆弛、舒展,每一個生命都回歸了本真狀態,縱情享受了發自內心的歡喜。那麼,賈府這樣的時刻是否經常出現呢?在第三回中寫黛玉第一次和賈母迎春姊妹吃飯,“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賈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個告了座方上來。……外間伺候之媳婦丫鬟雖多,卻連一聲咳嗽不聞。寂然飯畢,各有丫鬟用小茶盤捧上茶來。”賈府規矩森嚴,賈母是大家族的權威,王夫人唯馬首是瞻。晚輩們也是恪盡禮節,小心拘謹。其他僕婦更是畢恭畢敬。整個場景寂靜肅穆令人壓抑。這才是賈家吃飯的常態。而這樣不拘禮節忘懷尊卑實在是例外。再看笑的順序裡也暗藏玄機:先是湘雲、黛玉、寶玉,接著是賈母、王夫人、薛姨媽,再是探春、迎春、惜春,最後是下人們。這個順序基本與前面坐席是一致的。“賈母帶著寶玉、湘雲、黛玉、寶釵一桌,”“王夫人帶著迎春姐妹三人一桌”“劉姥姥挨著賈母一桌”“薛姨媽是吃過飯來的,不吃了,只坐在一邊吃茶”。中國的坐席最講究長幼貴賤親疏。賈母一桌離劉姥姥最近,湘雲是賈母孃家人,黛玉是唯一的外孫女,寶玉是賈母最愛的孫子,其中湘雲性格豪爽大度不拘小節,所以先“掌不住”。賈母是老祖宗,在長輩裡先寫她,又正好承接寶玉。探春在姐妹三中是老大,承接薛姨媽。親疏有別長幼有序。可這樣的詩禮之家,全都上上下下一齊笑起來,劉姥姥一張口就使眾人活起來,忘記了尊卑貴賤,褪去了桎梏枷鎖,忘形大笑。而這樣美好的狀態是劉姥姥帶來的,是劉姥姥把他們從規矩中解放出來,做一回自己。因此,白先勇先生說:“劉姥姥這個人物遠不止與一個鄉下老嫗,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土地神祗——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土地婆,她把大地的生機帶進了大觀園,使得大觀園的貴族居民個個喜上眉梢笑聲不絕。”

02

二、她的“不笑”

首先看她引人發笑的四句話。“這個叉巴子,比我們那裡的鐵鍁還沉,那裡拿的動他?”老年四楞象牙鑲金的筷子如此雅緻貴重,卻被說成“叉巴子”“鐵鍁”如此粗俗普通,雅俗錯位,在賈府等人眼裡具有陌生化效果。“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諧音、比喻、誇張,不惜用農村的畜生醜化自己,加上說前站起來說後一聲不語的鄭重,寓諧於莊。“這裡的雞兒也俊,下的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個兒。”不識鴿子蛋把它說成俊雞下的俊蛋,把眾人熟悉的事物新奇化。“一兩銀子也沒聽見個響聲兒就沒了!”接著鳳姐的話不說雞蛋說一兩銀子,也具有陌生化的效果。這四句話劉姥姥或以自己的鄉下經驗來解讀賈府裡見到新鮮事物,或配合鳳姐故意貶低自己,造成強烈的喜劇效果。劉姥姥使人發笑,使人放鬆,可她自己說的時候卻沒笑,眾人笑過後她也沒笑。這是為什麼呢?

假如加上劉姥姥“笑”道,既消解了笑的效果又顯不出劉姥姥的用心,她說的話都是深思熟慮的故意使人發笑的。假如眾人笑了,劉姥姥也笑了,這笑可能是難為情掩飾尷尬可能是得意洋洋。但她沒笑,因為她有著健朗的心靈。賈家是京城的貴族之家,“白玉為堂金作馬”,皇親國戚豪門望族。劉姥姥是靠著賈家接濟才得以溫飽的鄉下八竿子才打著的窮親戚,貧富懸殊地位天壤。她第一次進榮國府打秋風,顯得緊張難為情,但也表現出有見識的一面。此次她二進榮國府一是對賈家救濟表示感恩二是希望進一步拉近關係。這樣的差距,如何面對。可能是花言巧語極盡諂媚,也可能是心慌氣短不敢說話。可劉姥姥都沒選,她選擇了第三條路。在人之下,視己為人。不仰視,不仇視,坦然地正視。她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賈家而不是敬畏,“這裡的雞兒真俊”。她以坦然的眼光面對自己而不是自卑,“一兩銀子也沒聽見聲響就沒有了”,毫不掩飾對鴿子蛋的惋惜。她坦誠自然,“這個叉巴子,比我們那裡的鐵鍁還沉”,再貴重的象牙筷子本質上不都是餐具。她通達世情,配合鴛鴦鳳姐故意逗樂大家,“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以七十五歲的高齡在一群十幾歲的孩子面前貶低自己,非通透的內心不能。美學家蔣勳說過,美是回來做自己。在富貴逼人的大觀園,劉姥姥並沒有迷失自己,也沒有扭曲自己。她不笑,是坦蕩不失衡,是坦誠不諂媚,是坦然不尷尬,是坦率不做作,像她帶進來的新鮮蔬菜瓜果一樣,給大觀園帶來了生機活力。看起來是劉姥姥進賈府報恩,其實賈府上下應該感謝她,看似粗俗實則通達的鄉下老太太給他們帶來了鄉野的生命之風。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劉姥姥是大家高手卻率真自然。

阿城說《紅樓夢》是世俗小說的高峰。不同於馬道婆、李嬤嬤等老婦人,(馬道婆以陰險的方式覬覦別人的富貴李嬤嬤以託大的方式佔有別人的富貴)曹雪芹在劉姥姥身上寄託了他的理想。作為底層小人物,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別人的富貴,即使想尋求賙濟也是以體面的方式,使人舒坦使己坦然。所以劉姥姥使人發笑,是她的智慧;劉姥姥自己不笑,是她的通達;寫“笑”與“不笑”,是曹雪芹的悲憫。

《劉姥姥進大觀園》的“笑”與“不笑”

作者簡介:鄭丹,安徽省安慶市懷寧振寧學校語文高階教師,青春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隨青春語文之潮,湧心靈乾涸之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