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藝雙馨風采錄|編劇張冀:生活不斷給我們驚喜

2022年是張冀從事電影編劇工作的第10年。對於創作的作品,從最初無人問津,到如今熱映大賣,張冀將這歸功於“紮根泥土、仰望星空”。

十年間,張冀獲得包括第三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等在內的多個獎項。今年3月,他被授予“第五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

“相比此前對我某一部作品的表彰,這次更像是對我本人的一次認可和鼓勵。”張冀說。

德藝雙馨風采錄|編劇張冀:生活不斷給我們驚喜

張冀向觀眾分享自己的創作故事。受訪者供圖

1994年,18歲的張冀離開家鄉湖南湘西,去北京讀大學。因為一些原因,張冀沒有完成學業,就匆匆開始工作,先後在文化公司做普通文案工作,做自由撰稿人,直到二十八九歲才正式轉做編劇。

“當時,我邊學邊寫,寫完以後也沒有什麼動靜,甚至很多作品都沒有播出,播出了也不會有署名。那是一個困頓的階段,現在看來也是一個大量技術和知識儲備的階段。”張冀說。

張冀慶幸自己那幾年守住了本心,沒有“跑偏”或者“急火攻心”。2012年,偶然參與到電影《中國合夥人》的編劇工作,張冀的創作觀念由此得到真正改變,發現了文藝創作的新天地,由此進入主流編劇工作。

“這是我第一次創作由當代真人真事改編的作品,大量來自原型的真實細節和真情實感,給了我前所未有的觸動。故事的情感和價值都是中國的,而且符合時代的發展趨勢,充滿正能量。電影最終得到了觀眾的熱烈迴應。”張冀說,“這部電影的創作讓我意識到,隨著中國的崛起,國內觀眾對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審美越來越自信。他們渴望在故事裡看到自己。這也激勵我們順應時代趨勢,去書寫更多中國故事。”

在《中國合夥人》上映的2013年,國產影片票房佔到全國電影總票房超過五成。2021年,這一佔比已增長為超過八成。

張冀認為,國家的巨大發展變化,為電影創作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他在創作過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在2020年的熱映電影《奪冠》中得到集中體現,張冀也因為這部影片榮獲第三十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

“這是我參與創作的最難以忘懷的一部電影。中國女排的故事家喻戶曉,如何講好中國女排故事,闡釋好中國女排精神,難度很大,我的壓力也大。”張冀說。

儘管如此,張冀沒有一味求新求變,仍然保持真誠的創作核心。“我一貫以來創作的習慣就是,創作開端,先不動筆,到現場去,積累真實素材。寫《奪冠》的時候,我去看了非常多的資料,也去中國女排的訓練場館現場做了大量的觀察、體驗和採訪。”

“不過,真實不等於完全照搬,還需要有藝術創造。在基於對人物、時代背景等的充分理解基礎上,增添衝突和變化的戲劇元素。”張冀說。在《奪冠》的創作過程中,張冀充分體現人物個體命運和國家命運的關聯性。“表面上講一支球隊的變遷,實際上展現的是中國人時代面貌的變化、國家的發展和崛起。”

在張冀過往作品中,有些作品能找到他自己的影子。比如2020年上映、票房破3億元的《一點就到家》,講述的是三位年輕人從大城市回到雲南千年古寨,歷經迷茫、彷徨,最終成功創業的故事。

張冀表示,自己也曾經有這麼一個階段,“我不屬於這裡(大城市),也不願回到家鄉。”正是透過不斷閱讀和編劇技藝學習,在他內心形成“一些精神的力量”,鼓勵著他走出困頓時期。

張冀在創作過程中,也堅持作品要提供“精神價值”,而這源於他“對土地要有情感,對天空要有嚮往,對人民要有愛,對生活要有情懷”的自我要求。

對於現在的年輕創作人,張冀鼓勵他們“踏踏實實地寫東西,老老實實地做人”。

“一定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因為生活真的會不斷給我們驚喜。創作磨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必須有耐心,不要著急。在藝術上要始終懷有敬畏謙卑之心,去追求更高境界。我們不僅要創作出不負時代、國家和人民的好作品,也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為實現文化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綿薄之力。”張冀說。

對於未來如何繼續走好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之路,張冀認為,需要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到人民當中去,才能從‘小我’成長為‘大我’,才能不斷完善自我。”

張冀說:“我要繼續用作品塑造這個時代的創造者,即便他們是一些很普通的、很平凡的人,我要去謳歌他們的勇氣,去讚賞他們的智慧,褒揚他們的精氣神。”

記者:羅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