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裡汨羅江|蘇軾、黃庭堅遺落在屈原區的詩稿

詩裡汨羅江|蘇軾、黃庭堅遺落在屈原區的詩稿

汨羅江

詩裡汨羅江|蘇軾、黃庭堅遺落在屈原區的詩稿

汨羅江

詩裡汨羅江|蘇軾、黃庭堅遺落在屈原區的詩稿

詩裡汨羅江|蘇軾、黃庭堅遺落在屈原區的詩稿

作者 南歌

南風日日縱篙撐,時喜北風將我行。

湯餅一杯銀線亂,蔞蒿如箸玉簪橫。

——《過土山寨》北宋·蘇軾

此詩收錄於《古羅志》,說明此詩跟古羅地有關。

這是詩人遇到南風在湖中逆風而行,不得不天天撐篙行船;正在苦悶之時,北風而起,喜上心頭。順風順水地到了土山寨,於是停船就岸吃上了線面。

這是古人寫麵食最著名最有影響的一首詩。

詩中湯餅是麵條的舊稱;銀線,是形容面的色澤如銀,形狀似線。玉簪,形容麵碗中放在麵食之上的配菜蔞蒿鮮嫩如玉簪的樣子吧。

這首詩很多版本也記為黃庭堅所作,那麼到底是誰所作,只能深入其中來探究探究了。

土山寨位處何方

蘇軾,他不但是詩文大家,也是美食大家,他似乎對美食情有獨鍾,他不但詩文中記錄了大量的美食,還自己研究發明了“東坡肉”,成為當今名揚天下的詩人之菜。可見這位文化巨匠,對美食的喜愛和研究到了何等痴狂的地步。

檢視他的美食之詩,《過土山寨》動靜色味渾然而發,兩個鏡頭就將詩意盎然於紙面。第一次讀到此詩,就覺得此詩有一種說不出的美妙,也非常地親切,引起我極大的興趣,為什麼這首詩引起了我的興趣呢?

因為宋代老家的營田,舊名就叫土山寨,張舜民《郴行錄》記載:“去黃陵廟十五里,有土山寨巡檢司。是營田舊名土山寨。”岳飛洞庭之戰後,因為岳飛屯兵於此,帶領軍民墾荒度過饑荒(糧食為義軍所據),百姓感恩岳飛,才將其地更名為營田至今。

營田因為有千古勝蹟黃陵廟在此,是明代湘陰除了縣城的第二大重鎮,今為屈原管理區總部所在地,湘江邊上,古羅城西三十多里。

查詢營田地名的舊史,先秦時應名黃陵,《長沙府志》記載黃陵山有軒轅墓,故而後來有了黃陵廟、二妃墓,是當時有盛名的黃帝、舜帝、二妃的祭祀之地,而屈原在此寫下的《湘君》《湘夫人》更是把二妃這湘水之神傳播得華夏盡知,秦始皇南巡阻風此地的湘君廟,赭湘山(黃陵山),又將其影響進一步擴大。

營田漢唐名白沙驛是肯定的。《水經注》和杜甫的《宿白沙驛》均對其有記載。白沙驛按湘陰縣誌的記載為今天營田邊山(黃陵山)西南的烏龜壠,營田水運碼頭之地。

因為中國第一座二妃廟和墓在此地的黃陵山上,李白在此作《遠別離》、杜甫在此作《湘夫人祠》《宿白沙驛》、韓愈在此作《黃陵廟記》,唐宋眾多頂尖文化名人打卡於此,這片土地就流淌著濃重的“湘水之神”文化色彩。

屈原之後,最早有賈誼攜《鵬鳥賦》在土星港第二次吊念屈原,天才《夢賦》作者王延壽也於此地溺於湘水。

南梁著名詩人吳均到此寫下二妃廟第一詩《登二妃廟》。

根據《水經注》記載,當時全國的二妃廟只有此處;說明中國的第一座二妃墓產生於此地。

其實,黃陵廟作為當時“三湘七澤”第一勝蹟,自唐代始,至此打卡的著名文人就絡繹不絕。

這樣一個文化聖地,可以想見,蘇軾是有理由到此一觀的。

回到蘇軾的麵條上來,湘陰是洞庭青草湖的腹地,中心地標之山自古為磊石山,自此始有北洞庭南青草之稱,而營田離磊石山20多公里。湘陰一帶至今有細如絲線的麵條流傳。蔞蒿,是南方的野生植物,洞庭青草湖到處都有,現在青山島、磊石山一帶春天採摘此物的人群眾多,老湘陰人叫它為藜蒿,也叫蘆蒿。為菊科蒿屬植物 。嫩莖葉、根狀莖,又名水艾、水蒿等。所以在營田土山寨出現線面和藜蒿,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查閱《過土山寨》詩,有的人把它記為黃庭堅所作。這個引起了我的另一重思索。因為黃庭堅跟蘇軾並稱為蘇黃,詩風接近,均為有影響的大家。

那麼蘇軾和黃庭堅都到過營田麼?

《過土山寨》作者到底是誰

說實話,雖然可以確證營田在北宋時期稱土山寨,但能確證兩位大家真的到過此地,沒有確證。

我們只能從他們是否到過洞庭青草湖來推測。

先從蘇軾說起。

蘇軾到過洞庭湖,我們看看他寫洞庭的詩就知道。《送陳睦知潭州》:“洞庭青草渺無際,天柱紫蓋森欲動。湖南萬古一長嗟,付與騷人發嘲弄。”《洞庭春色》:“二年洞庭秋,香霧長噀手。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惠崇蘆雁》:“惠崇煙雨蘆雁,坐我瀟湘洞庭。欲買扁舟歸去,故人云是丹青。”

青草湖就在營田西邊,潭州是長沙,長嗟是汨羅江,騷人是屈原,丹青指君山,而《洞庭春色》必然要親歷洞庭才可寫出,這就很清楚了。蘇軾到了洞庭湖、汨羅江是無疑的,那麼他到營田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為什麼不能排除呢,他曾在《岐亭》一詩中說:“久聞蔞蒿美,初見新芽赤。洗盞酌鵝黃,磨刀削熊白。”可見他喜食蔞蒿的程度。到了營田這個滿地蔞蒿的地方,他怎麼也會下來嚐嚐的,當然這是一種猜測。

他寫有《竹枝歌》一詞,倒是可以看出他的二妃和屈原情結。

詩歌註解雲: 《竹枝歌》本楚聲,幽怨惻怛,若有所深悲者。豈亦往者之所見有足怨者與?夫傷二妃而哀屈原,思懷王而憐項羽,此亦楚人之意相傳而然者。且其山川風俗鄙野勤苦之態,固已見於前人之作與今子由之詩。故特緣楚人疇昔之意,為一篇九章,以補其所未道者。

蘇軾詩中所云:“帝子南遊飄不返,惟有蒼蒼楓桂林”“水濱擊鼓何喧闐,相將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載,滿船哀唱似當年”“故國淒涼人事改,楚鄉千古為悲歌。”均寫的汨羅江青草湖典故無疑。

這首詩是否就在汨羅江或者黃陵山而寫?這種可能是排除不了的。

再看離營田比較近的一詩是他的《書堂嶼》 “蒼山古木書堂嶼,北出湘水百餘步。”

書堂嶼指望城區銅官的書堂山,《長沙府志》記“在長沙北五十里,山不甚高,而林巒攢秀。唐歐陽詢父子讀書處,今尚有洗筆池、讀書檯在寺側。明一統志雲:在府城北五十里,唐歐陽詢讀書於此。”

這裡是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的故鄉,他在此停留是可以理解的。湘陰與銅官是鄰居,由此而看,蘇軾到海南時必然經洞庭。到了銅官,肯定也經過了營田和汨羅江。

看看他的《謝惠貓兒頭筍》:“長沙一日煨籩筍,鸚鵡洲前人未知。走送煩公助湯餅,貓頭突兀鼠穿籬。”他自銅官跑到了長沙,又吃上面條,但長沙的佐料卻是變成了嫩筍,說明他對面條的喜愛。

奇怪的是此詩也收錄於黃庭堅的詩作之中,也沒有人解說到底是誰的作品。這就讓我有點莫名其妙了。難倒兩首詩是他們的合寫?

我們來看看黃庭堅是不是到過青草湖。

他的《過洞庭青草湖》雲:“ 乙丑越洞庭,丙寅渡青草。似為神所憐,雪上日杲杲。我雖貧至骨,猶勝杜陵老。憶昔上岳陽,一飯從人討。行矣勿遲留,蕉林追獦獠。”《贈惠洪》雲:“ 眼橫湘水暮,雲獻楚天高。”很顯然,他是親歷了湘水、青草湖的。此詩還說明他跟著杜甫的歷湘路線在跑。那麼磊石山、汨羅山、黃陵山就有極大的可能他也走到了。

他寫屈原二妃的詩有如下幾首,《次韻答張沙河》雲:“南朝例有風流癖,楚地俗多詞賦淫。屈原離騷豈不好,只今漂骨滄江潯。”《長短星歌》雲:“ 四月蛇,九蛇相輔成晉家。屈原離騷二十五,不及之推死怨嗟。”《漁父》二雲:“莫言野父無分別,解笑沈江捐汨羅。”而寫湘妃的詩只找到《夜聞鄰舟崔家兒歌》:“湘妃舞罷波紋冷,月欲銜山天未明。”但這些都找不到他到汨羅或者黃陵廟的確證。

黃庭堅也到過長沙,並且居住了一段時間,他寫有10多首關於長沙的詩。如《長沙留別》、《予去歲在長沙數與處度元實相從把酒自過嶺來不復有此樂感嘆之餘戲成一絕》等,可見他在長沙是有過一段經歷的。但《一絕》是於崇寧四年在宜州所作,是對這段經歷的回憶。其詩云:“玄霜搗盡音塵絕,去作湖南萬里春。想見山川佳絕地,落花飛絮轉愁人。”這個湖南,並不是指湖南省,是指洞庭湖南,洞庭南湖。杜甫《祠南夕望》中的“湖南清絕地”中的湖南。

查詢兩個人具體寫汨羅、寫黃陵廟的詩一首也沒有。是不是他們在大量的唐詩詠唱之後覺得無新意而發?從青草湖來看,黃庭堅的追尋重點在杜甫的足跡,杜甫到了屈原廟、黃陵廟,而查詢他的詩文均沒有直接寫二妃和屈原的詩詞。蘇軾也是如此,也許只有此種可能。

但黃庭堅少有二妃之作來看,蘇軾寫的可能性最大。我們可以從他這個美食家的身分就可以判斷。

何況蘇軾還有一首著名的蔞蒿詩《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但無論怎樣,土山寨是營田是無誤的。不然也不會被夏元吉收錄於《古羅志》中,《過土山寨》的湯餅(線面)和蔞蒿,的確是寫的營田面也是無疑的。看來營田的藜蒿面進了中國文學史了,是否可以開發開發,成為屈原區的招牌產品,形成麵食產業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