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個人簡介】

李錛,1947年出生,重慶市人。畢業於國立四川美術學院附中。西南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獲學士學位,畢業生作品一等獎。1993年為中國美術學院全國首屆中國人物畫高研班成員,師從劉國輝先生,獲國內訪問學者。2003年在巴黎CITE INTERNATIONALE DES ARTS 學習訪問三個月。2008~2010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內訪問學者稱號,為馮遠藝術創作工作室成員。畢業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曾任教於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海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國畫教授。中國美協會員、海南省文聯委員、省美協理事。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終身享受國家津貼。1997年中國文聯、中國美協授予“百傑畫家”稱號。2015年入選文化部、財政部、中國文聯,聯合主辦【中華史詩】大型美術創作工程,主創合作作品《李冰父子與都江堰》,長期存列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多次參加國家級美展,曾在俄羅斯、法國、香港、越南舉辦過畫展,作品並被收藏。國內出版社出版美術專業著作、畫冊近十本。

【作品鑑賞】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冰與都江堰

拜水都江堰 濃墨頌李冰

《李冰與都江堰》創作記

我與畫家梁時民、張躍進選擇“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之“李冰與都江堰”一題創作,原因是我們從小生長在巴蜀,對都江堰的歷史功績熟悉。李冰治水深受百姓熱愛和讚頌,司馬遷《史記》有記載:“蜀守冰鑿碓,闢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都江堰工程堪稱中華水利工程之冠。科學、巧妙、智慧、環保,歷經2000多年,紙巾仍發揮巨大作用。

一副歷史畫,必須準確地再現歷史的場景和歷史人物。建築、服飾、器皿、工具、兵器等不能出錯,不能有漢冠楚戴之誤。用專家的話說,一副很出色的繪畫作品可以進美術館,但不一定能進歷史博物館。我們創作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我們認為歷史畫的基本要求是“三國志”,而不是“三國演義”。但歷史畫也並非史實的刻板直錄,仍需要畫家的想象和藝術創造。

我們遵守歷史畫創作的要求,又力求再藝術上匠心獨運。《而庵詩話》有云:“古人善詩者,皆不喜以故實填塞,若填塞,則詞重而體不靈,氣不逸,凡俗物也。”這幾句話啟發了我們都創作思想。歷史畫創作,要講好歷史故事,但不能以故事填塞。我們選擇了化故事為情思,再化情思為意象的藝術手法,讓形象說話,讓意象感人。遠古的故事,時間給它蒙上朦朧飄渺的雲煙,除了一些確鑿的史實外,都是令人瞎想的空間,這樣的空間正是我們參照的創造和實施獨特語境的福地。

根據這種認識,我們大膽突破真實時空的限制,以傳統的圖式,在情感的驅使下大膽落筆。我們讓群體民眾治水的宏偉場面佔據了很大畫面,放竹籠的人群是主體,強悍的線條,如走龍蛇,是動態;運竹籠、挑夫人群與道具是靜態,動靜對峙,奠定了畫面的氣場。橫向的、白色的竹籠與縱向的黑色的馬叉子交叉錯落,縱橫排闔,是畫面構成的主體骨架。動靜、縱橫、黑白,對比的力量齊奏出震耳欲聾的樂章……這正是我們從夢境中呼喚出來的場面。主體確定後,堰區的特定地貌必須真實再現。兩大著名景點:魚嘴分流,寶瓶口導流,妥當地安放,大S形的岷江水洶湧而下,貫穿畫面。整體的氣勢,全賴於此。

根據史料,準確地再現人和事是必要的,儘量挖掘表現手段,展現治水的全過程,更是觀眾希望看到底。治水工程的主要過程是:燒山碎石,清理河道,運送石料,岸邊立樁,竹籠護堤……我們將以上不同時空的工作狀況巧妙、合理地組合在一副寫實性的圖畫中,而不類同《天工開物》的示意圖。我們用現實主義美學手段表述,讓觀眾感到真實,無唐突、生硬、不合理之感。我們希翼將這樣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構想在都江堰作品中嘗試。

敦煌壁畫《薩埵王子捨身飼虎》和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等經典範式,為我們提供了信心,我們採用打破時空的構圖處理,讓熟知都江堰的觀眾能從中讀出治水工程中單各個動人的細節。或者說,我們試圖把這個工程的全部工序向觀眾講清楚。以馮遠老師帶隊的中國美術家協會和國家博物館的專家組,給我們指出了畫中很多的不足,讓作品上了一個臺階。在原先的素描稿中,治水民工的位置、組合、動勢都比較成功,然李冰一行的位置不夠突出,需要調整。2000多年來,四川人民將李冰當神一樣敬拜,專家組提出李冰的形象應當鮮明奪目。我們修改後的構圖,不僅實現了專家的意圖,而且畫面氣勢更加宏達:李冰身著朱袍,拱手祁天,又像告慰艱辛治水的巴蜀民眾,其莊重肅立如塑像。

這幅作品展現了都江堰的自然地貌,遠觀像一幅完整的山水畫。我們利用中國畫特有的散點透視,將自然與人物有機組合,山勢崢嶸、人物激奮、江流有聲、意韻幽遠。畫面的開合、聚散猶如雄渾的樂章,旋律高亢。人物在治水作業中的動態各異,有燒山的,有撐竹排的,有放竹籠的,有拉繩的,我們既深究原始先民真實的野性,又追求感人的美姿和神情。

我們的筆墨處理追求與題材內容的統一,與圖式形態的和諧一致。用筆有大篆的遺韻,有漢畫像磚的影子。力求筆墨酣暢,無造作之痕。

這次創作,我們將時間和精力的1/5用在小稿上3/5用在素描上。創作組的專家3次到現場指導工作,是在素描階段。反覆修改推敲後,素描稿紙幾乎被擦破了,但這對後來成稿,意義是巨大的。最後,我們只用了1/5的時間在正稿的筆墨製作上。

我們團隊的三位畫家,都是中年畫家,各有手段,在合作的作品中既要發揮各自的個人特色,又需要風格的統一。我們經過一些試驗,最後找到了個人自由發揮的路徑,我們都合作是成功的。

原載 美術 雜法2017、4期。作者李錛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李錛”|丹青追夢 水墨本色-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個人雲展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