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黃鶴還是乘白雲

有沒有這樣的一首唐詩,它問世之初就轟動一時,到了後代更是家喻戶曉?有的,那就是崔顥的《黃鶴樓》。據北宋李畋《該聞錄》記載,“唐崔顥《題武昌黃鶴樓》詩云……李太白負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欲擬之較勝負,乃作《金陵登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引)連眼空四海的李白都為之傾倒,崔詩之佳不言而喻。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但並非向壁虛構。因為《黃鶴樓》曾被選進《國秀集》,此集選詩的年代下限是天寶三載(744),崔顥於開元十一年(722)進士及第,則此詩應作於開元年間。而李白曾於開元二十三年(735)遊武昌,且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很有可能讀到崔詩。而且《登金陵鳳凰臺》一詩受到崔詩的影響,也確實相當明顯。到了宋代,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斷言:“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到了現代,王兆鵬在《唐詩排行榜》中根據多種引數對各體唐詩名篇進行綜合測評,最終選出100首最佳唐詩,《黃鶴樓》竟然名列榜首!可見此詩不但沒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漸趨暗淡,反而越來越光芒四射!

戰國時的呂不韋使門客編成《呂氏春秋》,把書稿公佈在咸陽城門,下令有能增損一字者賞予千金,那當然是倚仗權勢,並非書稿當真完美。《黃鶴樓》則不然,它確是一字千金的唐詩名篇,讀者自會心悅誠服,頂禮膜拜,誰敢對它指瑕索瘢,說三道四?但到了後代,一來傳播中發生變異,二來還真有人出來為崔顥改詩,於是產生了不少異文。我們且看兩個最典型的異文。

第一個文字是: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第二個文字是:

“昔人已乘白雲去,茲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青青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兩種文字有多處差異,最重要的異文則是首句:一作“乘黃鶴”,一作“乘白雲”。為避繁冗,下文的討論集中在首句。大家多半熟悉前一種文字而對後者比較陌生,因為我們有很多機會讀到前者而很難邂逅後者。比如《唐詩三百首》,該書自從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問世以來,在兩個半世紀中重印過無數次,是最為家喻戶曉的唐詩選本。又如馬茂元先生的《唐詩選》,相傳馬先生能背誦一萬首唐詩,由他編選的唐詩選本,當然深受讀者歡迎。再如《唐詩鑑賞辭典》,此書出版40年來,累計印數多達300萬冊,是名副其實的暢銷書。再如中學語文課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語文》8年級上冊入選此詩,這是千百萬中學生的必讀教科書。這四種權威讀物中的《黃鶴樓》都是第一種文字,一字不差。既然如此,我們還有必要去關注第二種文字嗎?

有的,理由便是它出現的年代遠遠早於第一種。第二種文字首見於《國秀集》。《國秀集》成書於唐天寶三載(744),當時崔顥尚在人世,十年後他才離世。所以《國秀集》中的《黃鶴樓》便是現存最早的文獻來源。不但如此,首句作“昔人已乘白雲去”的《黃鶴樓》還見於以下唐詩選本:成書於唐天寶十二載(753)的《河嶽英靈集》,成書於唐光化三年(900)的《以玄集》,成書於唐末的《才調集》,成書於北宋的《文苑英華》與《唐百家詩選》,成書於南宋的《唐詩紀事》與《瀛奎律髓》,成書於元代的《唐詩鼓吹》,成書於明初的《唐詩品彙》,成書於明嘉靖末年(1566前後)的《唐詩選》(原題《唐詩刪》,李攀龍編撰,後書賈以《唐詩選》為題刊行)。

那麼首句作“昔人已乘黃鶴去”的文字最早見於何書呢?

據劉學鍇先生考證,是成書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的《唐詩解》。從那以後,成書於明末的《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成書於清代的《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唐詩選評》《而庵說唐詩》《唐賢三昧集》《山滿樓箋註唐詩七言律》《唐詩別裁集》《唐詩三百首》等選本皆沿襲之。也就是說,從崔顥作詩到李攀龍編《唐詩刪》的八百多年間,《黃鶴樓》的首句始終是“昔人已乘白雲去”。從唐汝詢編成《唐詩解》到如今的四百多年間,則首句作“昔人已乘黃鶴去”的本子佔了上風。依據文獻學的基本原理,我們有充足的理由斷定前者是崔顥的原作,後者則出於明人擅改。

流傳了八百多年的《黃鶴樓》怎麼會突然被人擅改呢?這恐怕與明人的文風、學風有關。明人學風粗疏,又好譏評古人,他們對待古籍編纂的態度也不夠嚴肅。清代學者說“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語或過火,然事出有因。就以唐詩為例,謝榛在《四溟詩話》中倡言“雖古人詩,亦有可議者”,並對杜甫、劉禹錫、杜牧、鄭谷等唐人的詩句進行修改甚至代擬新句,然而所擬未必勝過原作。這是藉此發表己見,自無不可。還有一些明人擅自改動唐詩,又不作說明,就難免以訛傳訛。例如楊慎,他對杜甫《麗人行》意有未愜,竟然偽託“古本杜詩”,生造出“足下何所著,紅蕖羅襪穿鐙銀”兩句來。李攀龍也同樣,他對李白《靜夜思》意有未愜,便自作主張把“床前看月光”改成“床前明月光”,又把“舉頭望山月”改成“舉頭望明月”。(詳見薛天緯《靜夜思的前話與後話》)連李、杜都敢輕改,何況崔顥!唐汝詢《唐詩解》所選唐詩,大多錄於高棅《唐詩正聲》與李攀龍《唐詩選》。這兩種書中的崔顥《黃鶴樓》首句皆作“昔人已乘白雲去”,到了《唐詩解》中卻變成“昔人已乘黃鶴去”,唐氏且注云:“言昔人於此跨鶴,故是樓有黃鶴之名。”可見這多半是唐汝詢出於己意而擅改原文。沒想到這個擅改竟然謬種流傳,在其後的唐詩選本中後來居上,喧賓奪主,真是“假作真時真亦假”!

乘黃鶴還是乘白雲

《苕溪漁隱叢話》引北宋李畋《該聞錄》記載,崔顥《題武昌黃鶴樓》首句即作“昔人已乘白雲去”。

那麼,明人對《黃鶴樓》的擅改有沒有價值呢?換句話說,如果拋開文獻學的觀念,單從文學欣賞的角度來看,把“昔人已乘白雲去”改成“昔人已乘黃鶴去”是否有其合理性呢?清人大多肯定這個擅改,甚至顛倒黑白地認為作“白雲”者是出於他人妄改。例如金聖嘆雲:“有本乃作‘昔人已乘白雲去’,大謬。不知此詩正以浩浩大筆,連寫三‘黃鶴’字為奇耳。……若起手未寫黃鶴,已先寫一白雲,‘白雲’出於何典耶?”(《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趙臣瑗亦云:“妙在一曰黃鶴,再曰黃鶴,三曰黃鶴,令讀者不嫌其復,不覺其煩,不訝其何謂。”(《山滿樓箋註唐詩七言律》)紀昀亦云:“改首句‘黃鶴’為‘白雲’,則三句‘黃鶴’無根。”(《瀛奎律髓匯評》)近人高步瀛甚至說:“起句雲‘乘鶴’,故下雲‘空餘’。若作‘白雲’,則突如其來,不見文字安頓之妙矣。後世淺人見此詩起四句三‘黃鶴’一‘白雲’,疑其不均,妄改第一‘黃鶴’為‘白雲’,使白雲、黃鶴兩兩相儷,殊不知詩之格局絕不如此。”(《唐宋詩舉要》)時至今日,肯定“乘黃鶴”者已絕對佔據上風。比如上文提到的當代讀者最易接觸到的四種讀物,《唐詩三百首》《唐詩鑑賞辭典》以及中學《語文》教材等三種徑作“乘黃鶴”,對“乘白雲”的異文隻字不提。馬茂元《唐詩選》中倒是在注中提及“乘白雲”的異文,卻又全引高步瀛的意見,可證馬先生也認同“乘黃鶴”。

難道作“乘白雲”的崔顥原詩竟然無人理睬,從此湮滅?當然不是。我要乘此機會鄭重推薦劉學鍇先生的《唐詩選注評鑑》,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前會長陳尚君稱此書是“近三十年最好的唐詩大型選本”,我完全同意這個評價。就以崔顥《黃鶴樓》為例,此書是惟一將“乘白雲”當作原文的當代唐詩選本。對於“乘黃鶴”與“乘白雲”的優劣,劉先生的評論也極愜我意,故節錄如下:“起句‘昔人已乘白雲去’,欻然而來,飄然而去,語氣口吻中透露出對仙人飄然遠舉的嚮往歆慕。……這句的白雲正是用《莊子·天地》‘乘彼白雲,遊於帝鄉’的熟典,用來寫仙人乘雲遠舉而去,可謂十分切合,可惜歷來的注家因成見在胸,都忽略了。……作者意中,‘乘白雲’與‘駕黃鶴’而上仙界本是一事,‘昔人已乘白雲去’,亦即昔人已乘白雲駕黃鶴而上仙界之意,為與下句‘此地空餘黃鶴樓’構成對仗,故單提‘白雲’而略去‘黃鶴’,至第三句‘黃鶴一去不復返’正補足首句之‘乘白雲’乃乘雲駕鶴之省,這正是通常的互見之法。至第四句的‘白雲’則單指‘白雲’而不包括‘黃鶴’,因為上句已明言‘黃鶴一去不復返’矣。總之,首句‘白雲’兼包白雲、黃鶴,二、四句黃鶴、白雲則單指。理清這一頭緒,前四句的意思豁然貫通,了無窒礙。”當然,我深知“乘黃鶴”的文字已在多數讀者心中先入為主,要想轉變絕非易事。我只希望編寫中學語文教材的學者能留意及此,讓我們的下一代從正確的文字開始閱讀唐詩。

最後說一個有趣的細節,或可視為學林掌故。我幾年前寫了一篇論述唐詩選本的論文,稿子投到《文學評論》,不久就收到編輯部轉來的匿名審稿人的意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我在論證《黃鶴樓》首句異文時忽視了一條有力的反證,那就是王安石的《唐百家詩選》。我大吃一驚,因為我撰稿時實已注意到此書,也知道書中的《黃鶴樓》首句確作“乘白雲”。我所以沒有在文中引用此書,是由於我列舉的證據已經夠多,而且我一向不喜歡“拗相公”的這本唐詩選,既不認可序中“欲知唐詩者觀此足矣”的自詡,又覺得它的選錄標準與我這個普通讀者相距太遠。當然我只是對其敬而遠之,並不敢公然非議,生怕“拗相公”厲聲呵斥我:“君輩坐不讀書耳!”於是我趕緊查閱材料,擔心有所誤記。查閱後鬆了一口氣,現存的兩種宋本,即《中華再造善本》據上海圖書館所藏宋刻本影印之《王荊公唐百家詩選》,以及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宋刊分類本唐百家詩選》,其中的《黃鶴樓》首句皆作“乘白雲”。匿名審稿人所據者當是兩種清刻本《唐百家詩選》,即宋犖本或雙清閣本,兩本中確作“乘黃鶴”,實因這個異文在清代已經謬種流傳,翻刻者習非勝是,遂至逆向傳訛。當然,感謝審稿人的提醒,我修改論文時便把《唐百家詩選》這條證據補進初稿,更加有力地證實了崔詩原文確是“乘白雲”而非“乘黃鶴”。

莫礪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