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 船棺葬

船棺葬

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獨木舟形的棺木為葬具。分佈在斯堪的納維亞、波利尼西亞、中國、泰國、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中國的船棺葬分佈在四川省境內,是戰國至西漢前期古代巴蜀民族所實行的一種葬俗,巴縣、昭化、成都、新都、郫縣等地都有發現。以巴縣和昭化出土的船棺為例,船棺的製作方法是,將長 5 米餘、直徑 1 米餘的楠木上部削去一小半,使之略成半圓形作為船面。底部亦略加削平,使成船底。兩端則加工成舟之首尾狀,兩側各鑿有一大孔。船身中部一段挖空作船艙,屍體及隨葬物品裝殮於艙中。船棺葬的隨葬器物,銅器有劍、戈、矛、鉞、鍪、甗、釜等,陶器有罐、釜、壺、盆等。後期並出現少量鐵器和漆器。

(童恩正)

擴充套件:

成都鬧市地下大發巨型船棺葬

文章出自:中國國家地理 2001年第05期

作者: 顏勁松 孫華

近期在成都市中心首次發現的戰國時期大型船棺墓葬被認為是古蜀開明王朝王族或親族墓地,也是該地區僅次於廣漢三星堆的一處極具觀賞性的古代遺存。棺中屍骨以20歲左右的年輕人居多,王室家族為何大量年少夭折?它與困擾人們多時的三星堆文化之謎是否有聯絡?若干年後,它或許會成為成都的一個重要標誌性文化景點。

考古學 船棺葬

在成都商業街施工現場發現的戰國時期大型船棺葬

考古學 船棺葬

長18。8米、直徑達1。7米的巨型船棺

考古學 船棺葬

1。發掘現場全景

考古學 船棺葬

2。考古現場復原示意圖

在墓穴的中腰位置,放置有一根粗巨的大木枋,將墓穴劃分為南北兩個墓室。北墓室似乎為主室,主要的大型船棺都放置在此;南墓室面積較北墓室略小,除了一具貫穿南、北墓室的大型船棺外,保留下來的棺木是空蕩蕩的,沒有擺放船棺或其他形制的棺木。這或許是由於蜀國滅亡以後,這些主要的船棺被有意遷移或破壞,所以只有墓穴兩側的次要船棺儲存了下來。在墓穴外的南面,有一座同時期的建築基址。該基址似是以土為臺基,周圍有架空木平座,前面有粗大簷柱且前簷開敞的木結構殿堂。殿堂的兩側有木構的耳室,耳室的東西兩側壁正好與墓穴東西兩邊相對應,故殿堂與墓穴應是統一規劃、作為墓地的祭祀性建築而設立的。墓穴的北面現在壓在街道下,但從墓穴東壁的坑緣木枋繼續向北延伸的情況分析,在該墓穴的北面也應當有一座與南面類似的祭祀性建築。至於已知這些遺蹟現象的更南和更北面,或許還有其他墓地的存在

考古學 船棺葬

獨木棺開棺時的情景

中國古代南方水運發達,有“北人騎馬,南人乘船”之說,以船棺入葬,與北方喪葬文化中的“車馬坑”有異曲同工之妙

位於成都市中心的商業街歷來是商貿重地。日子滑到2000年7月29日,四川省委辦公廳在商業街58號修建機關食堂地下室時,偶然發現了幾具大型船棺。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獲悉後,於8月1日迅速派人進駐,搶救性發掘工作隨即展開。儘管準備時間倉促,考古隊員還是嚴格按照田野考古發掘規程,先對工程範圍進行全面鑽探,之後布方發掘,實際發掘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

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細緻發掘工作,一處罕見的大型戰國船棺墓葬初現輪廓:這是一處距今2400年左右的古蜀開明王朝晚期(約當戰國早、中期)的大型多棺合葬的土坑豎穴墓。墓向為東北—西南向,墓坑長約30米,寬約20米,面積達600平方米,區域性範圍在漢代曾受到擾亂和破壞。墓坑現存船棺、獨木棺等葬具17具,其中大型的(10米以上)有4具,最大的1具長達18。8米,直徑1。7米,堪稱中國的“船棺王”。其餘13具為小型,包括一些為殉人或專置隨葬品的小型木棺。令人驚異的是,所有棺木均用貴重的千年楨楠整木鑿成。葬具下墊有縱橫交錯的枕木。遺憾的是,墓坑現存17具葬具中除3具小型船棺未被盜掘外,多數均被盜,或在漢代遭到損壞,但還有7具船棺、獨木棺葬具儲存較完好,其中5具棺蓋、棺身均完整儲存。據專家們推測:整個墓坑若不遭到破壞,葬具總量應超過30具。由於各木棺周圍滿填密不透氣的青膏泥,木棺及隨葬的漆木器和竹蓆均儲存較好。

商業街船棺墓地規模宏大,但這種宏大是透過一個群體來體現的。在以前發現的船棺墓中,雖然有個別數棺一穴的例子,但像這樣大的墓穴和一穴中這樣多的船棺(包括少量其他形的棺木),以前還從未發現過。

與中原地區常見的喪葬形式不同的是,這些棺木為什麼用整木鑿成船形呢?原來中國古代南方水運發達,有“北人騎馬,南人乘船”之說。以船棺入葬,意為乘一葉小舟抵達彼岸世界,這與北方喪葬文化中的“車馬坑”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船棺葬”也就成了南方喪葬文化尤其是巴蜀喪葬文化的獨特風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