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曾用這麼一句話來形容閱讀,“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透過閱讀,我們才能被療愈、被撫平、被喚醒、被豐盈。

在第二十七個世界讀書日,南方週末與華為閱讀聯合發起“百人領讀,品閱好書”的閱讀號召活動,邀請六位不同領域的嘉賓作為本次活動的領讀人。跟隨領讀人的步伐,以書為階梯,一同被新知識填補,為新景色停駐,和新朋友同行,和更好的自己相遇。

文|意西

領讀人,就好比閱讀道路上的先行者,最終引領你尋找到值得閱讀的書籍。

將萬事萬物繪於筆下的畫家,從書籍中品味詩意與山河;從業17年的文學雜誌編輯,在每天的閱讀中發現值得復讀的好書;投身於公共史學傳播的歷史學者,因一本歷史著作打開了一扇職業大門;堅持寫作二十年的作家,在閱讀中培養出人生觀與價值觀;每日和知識打交道的圖書館館長,透過書籍看到萬物生長的規律;寫非虛構報道也寫虛構小說的人物雜誌主筆,找到了可以一直讀下去的“永恆之書”……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這六位領讀人也許和你有同樣的職業軌跡,又或者只是跟你共享了同一個興趣標籤,但他們將閱歷沉澱,以更深厚的時間為標尺來選擇好書,再帶領你一同扎入書海徜徉。

1、“可讀可品、可悟可佩,是謂好謂”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許江曾被稱為“集詩人的遐思、畫家的激情、理論家的敏銳、演說家的風采於一身的優秀油畫藝術家”,作為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他不僅在繪畫領域有著很高的造詣,同時也是一位飽讀詩書的閱讀者。

緣於吳冠中先生的一句“藝術最高的境界是詩”。許江的枕邊書桌就逐漸被和詩相關的書籍佔領。像徐復觀的《中國藝術精神》,這類枕邊好書已經被翻閱過不下數十遍,它們常給予他寫作上的啟悟,他稱它們為“寫作中的義理工具書”。

從去年至今,許江反反覆覆在品讀《詩與它的山河》。在閱讀中,他跟隨作者蕭馳先生一同探秘詩家山河。“這種山河對詩人的浸潤和淬鍊,鑄造出中國詩家紮根于山河的詩的美感、詩的品格、詩的風神,”許江說,透過這本書,他看到了“中古山水美感的生長”。

許江認為,一本好書需要滿足這八個字:“可讀可品,可悟可佩。”何為可讀可品,既要別開生面,敘事生動,又可反覆吟詠,其語瑰瑋,其據深邃,讓人在深味之中,品得文心,品得義理。就像《詩與它的山河》一樣,既可以讓讀者瞭解詩歌,還可以反覆吟誦品讀。那麼何為可悟可佩呢,許江進一步解釋道,因一本書,激發出對生活生命的感悟,復又瞭解其作者,為其學術、胸襟、人生閱歷所傾佩。至此,就達到了一本好書的最高境界。

閱見新知,品得美感,發人深省。在許江看來,“閱讀給人帶來的改變太大了,它是人的集觀看、思考、聯想、批判、深味、妙悟於一體的智性方式。不可或缺!”也正是因為閱讀有其重要性,讀者才更應該對書的形式和載體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許江是這麼看待電子閱讀的,“電子書、紙質書原是載體的不同,其內容都是如上所說的書。手機上的閱讀帶來的感性的方式直至感性的便捷。長期的便捷的滿足,對人的心靈的深度和厚度是有影響的。”

2、“好書重讀,已成為我的閱讀常態”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如果要用一句話描述自己的職業,徐則臣覺得,“為人作嫁,手留餘香”這八個字最符合。身為《人民文學》的副主編,同時也是一位在小說領域摸爬滾打了多年的作家,徐則臣的兩份職業都需要極高的審美力和判斷力。這種美學素養離不開大量的閱讀,自然而然,書就成了包裡的常客。 在徐則臣看來,作家可以被分為這樣的兩類:一類帶著極度的理性來分析、闡述自己的世界觀,一類愛講故事,把遐想空間交還給讀者去體會,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屬於後者,他代表的拉美文學是徐則臣頗感興趣的領域之一,馬爾克斯的作品、有關拉美文學界作家軼事的書,都在他的涉獵範圍內。“不一定要是嚴肅文學,或者是高頭講章,讀書也可以很放鬆。” “重讀已成為我的閱讀常態,”徐則臣說。把那些有深度的、有疑問甚至是懷疑的書,拿來再讀一遍,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在剛開始的時候,閱讀狀態可能是孤立的。慢慢地書讀得多了,我們就可以把“厚書讀薄,薄書讀厚;大書讀小,小書讀大;古人讀“活”、今人讀“古”。把書讀大,是指從一本書中瑣碎日常的事情,發現宏大的、抽象的道理;如果我們把抽象的、宏大的,落實到很小的細節,這樣就可以把大書往小裡讀。”徐則臣覺得,好的書籍是值得一讀再讀的。 和以往讀書方式不一樣的是,徐則臣最近剛用聽的方式,再次“讀”完《靜靜的頓河》,一本既描繪了蘇聯時期哥薩克人日常生活、講述了內戰期間社會階層鬥爭的經典作品。“現在經常在日常通勤或散步時聽書,沉浸式的閱讀,一大段時間投入進去。有時候會為了多聽一點一直在外走兩三個小時捨不得回家,非常的享受。”徐則臣分享道。

3、“你讀的書,塑造了你自己”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自稱“閱讀量也沒有特別高”的張宏傑,在中國人民大學擔任教師的第二年,就因借閱了兩百餘本書而“榮登”當年圖書館借閱圖書最多的教師榜榜首。“每天主要的事就是閱讀,”張宏傑說。2020年,他參加華為閱讀在北京舉辦的領讀人活動,和讀者分享了一本關於牧民故事的書。不僅是紙書,張宏傑也提到,如今的很多閱讀都依靠新的閱讀裝置、新的閱讀方式,電子化閱讀也為自己提供了很多便捷。 提到對自己意義重大的一本書,張宏傑選擇了《萬曆十五年》,他的史學啟蒙之作。讀完這本書後,本科學財經的張宏傑在報考研究生時轉向史學研究,成為了一名研究公共史學傳播的學者。 和大部分一開始對歷史不太感興趣的人一樣,張宏傑也覺得,“歷史給人的感覺,都是比較枯燥乏味、寫法比較刻板的。”而閱讀《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張宏傑才發現原來歷史也可以這麼有趣。“這本書用一種散文性的寫法,講了人的複雜性,讓我覺得歷史是很好讀、甚至是很好玩的。” 一本好書,成為了他人生方向的新燈塔。張宏傑認為好的書籍需要滿足兩個條件:文字的表達既自由又活潑,讓人能夠毫不費力地讀下去;書的內容可以給人以啟發、以新知,甚至顛覆原有的觀念。 “某種程度上,你選擇讀什麼樣的書,就是在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雖然張宏傑自覺沒有體會到年輕人掛在嘴邊的內卷,但他認為,“不論對哪個年齡的人來說,讀書都是塑造人格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4、“人生不同階段,想看的書是不一樣的”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二十年,”提起自己成為作家的這些年,笛安表示,“以前認為同一件事情堅持二十年,過於漫長。現在回頭看,倒沒有想象

的那麼艱難。”落筆之前,閱讀是必要的步驟。早在兩年前,笛安就曾參加華為閱讀在成都舉辦的領讀人活動。對於閱讀的意義,笛安這麼說道,“與其說這是一種習慣,更不如說閱讀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直到現在,她都還記得自己在十四五歲讀《雙城記》時所受到的震撼。“很簡單,就是要做個好人。這類經典的作品給人以精神上的鼓勵,是每個時代的人都需要的。”笛安回憶道。近些年來,她更偏愛閱讀歷史社科類的書籍,“像以史景遷的《王氏之死》為例的社科類書籍,它可以給你提供一種看待事物的視角。”笛安說。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閱讀的偏好會隨之改變,每個人對好書的標準也不盡相同,但笛安認為,所有的好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在讀完它之後,也仍然會時不時想起它的某個細節、某個場景、某個片段,那麼它就可以被稱為一本好書。” 處於這個“內卷”時代,擁有了獨處的能力,也許就能更多地向內審視自己,找到自己的節奏。“我覺得能看書的人都能獨處,”笛安說,“把自己交給這本書的幾個小時,就像一個角落一樣。以書為媒介,獨處一陣,這也不失為一種減少焦慮的辦法。” 有的時候書不在身邊,笛安也會在手機上閱讀。她認為,閱讀不分形式,“只要它是給人的閱讀提供方便的,就是好的。”

5、“開啟一本好書,就是開啟一個美好的世界”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不在圖書館,就在去圖書館的路上,張秋的職業可以說是和圖書、和閱讀直接相關。作為清華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張秋將自己的工作簡要概括為三組詞,“知識組織、知識傳播和知識服務”。

“開啟一本好書,就是開啟一個美好的世界”,這是張秋忠愛閱讀的原因之一。事物的表面可以輕易佔領感官,但是其本質與核心,需要抽絲剝繭地去觸達。掌握了道理,視野就會更寬闊。因此,即使是閱讀這件看似再日常不過的事情,張秋也覺得,也需要學習和掌握有效的方法。

《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一本蘊含著閱讀哲理的好書。書中將閱讀稱為一種主動的、個性化的、同時也是有跡可循的行為。自覺自主地去看書,加上有效閱讀的方法,可以讓我們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方法就好比一根槓桿,能夠撬起整個閱讀宇宙。這本上個世紀 40 年代首次出版的書,在今天仍然有其價值。張秋認為,“透過對閱讀方法和閱讀理念的學習,加上持之以恆的深度閱讀實踐,我們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圖書,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建立自己獨有的閱讀世界。”

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做好時間管理、如何充分利用各種時間進行有效閱讀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臨的難題。在這個問題上,張秋認為,正如“總有一個比你忙的人正在鍛鍊”一樣,“總有一個比你忙的人正在閱讀”。特別是在“快時代”更需要“慢閱讀”,只有真正沉下來、慢慢下來,才能真正享受閱讀的美和閱讀的好。

6、“我偏愛讀書的荒謬,勝過不讀書的荒謬”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當被問及如何用一句話概括自己的職業時,蒯樂昊這樣回答:“主業寫非虛構,寫報道,二十年。副業寫虛構,寫小說,五年。” 不論是作為《南方人物週刊》的總主筆,還是一位寫小說的作家,她從不掩飾自己對讀書這件事的偏愛。 和很多愛看書的人一樣,不論是旅途還是出差,書是一定要隨行的。“三天不讀書,內心就有犯罪感,”蒯樂昊這樣形容道。工作性質使然,出差是常有的事,書也成為行李箱的常客。但常有因工作太忙而沒時間看的情形出現,於是“負重變成徒勞,只剩下懊喪”。但她後來在書中看到一個詩人也有相似的習慣,只不過詩人安慰自己:劍客帶劍出門,也不是每次都要拔劍相向的,重要的是那種劍不離身的感覺。想必書傍身旁,也是這種滿足感。 如果需要選出一本最有意義的書,蒯樂昊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紅樓夢》,甚至當進入“去孤島只能帶一本書”的荒謬假設之中,她的答案依舊是唯一且堅定的。“對我來說,它是永恆之書,因為可以永不厭倦地看下去。” 就像《紅樓夢》能讓人透過一本書看時代、看歷史、看人性,獲得無限啟發一樣,蒯樂昊認為,“真正的好書,是在你已經讀完之後,它給你的東西卻依然沒有結束,甚至才剛剛開始。好的書籍會散發光芒,但更好的書籍是,讀完它之後,你會散發光芒。”

7、與領讀人同行,品閱精品好書

在茫茫書海中與六位領讀人同行,共同讀書、品書,在閱讀中挖掘自我,讀懂自己,享受品閱好書帶來的無窮樂趣。 隨著科技的發展,更便捷的電子書、聽書等電子閱讀方式,打破了閱讀的時空界限,隨時、隨處閱讀也已成為閱讀新常態。 當你因鞍馬勞頓感到疲倦時,可以從《萬物有靈》中獲得撫慰;當你陷入迷茫不知所措時,可以從《向上生長》中找到通向答案的路徑;當你囿於自我的渺小感到無能為力時,可以從《全球簡史》中獲得更開闊的視野。從2017年至今,華為閱讀邀請23位專注於不同領域的文化名人擔任華為閱讀·DIGIX讀書會領讀人,在領讀人書單上留下了許多不同領域的精品書籍……不論是想要覓新知、悟人生還是尋找一片思想自由的淨土,你總能在華為閱讀這座掌上圖書館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書。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南方週末×華為閱讀|對話領讀人:在閱讀中,讀懂自己

精品書單

不論是在早晚高峰的通勤路上,還是在運動散步的放鬆時間裡,你都能透過華為閱讀,用聽書或者電子書的方式,為自己尋找一片屬於自己的思想聖地。透過選擇護眼、夜間模式等來匹配當下場景的閱讀體驗,在沉浸式的閱讀氛圍中,享受品質閱讀;又或者以應用內配備的各種智慧小工具,如批註、檢索、語言互譯等功能,讓閱讀更輕鬆、便捷,提升讀書效率。 對於紙質書愛好者,華為閱讀還搭載了墨水屏以提供紙感閱讀體驗,在護眼的同時結合模擬翻頁功能,帶來類紙感的閱讀享受,讓使用者能隨時隨地品質閱讀。

世界讀書日期間,華為閱讀為讀者準備了免費領取10天華為閱讀VIP的福利。

應用內的海量精品好書可以滿足讀者對個性化的閱讀追求,同時媲美紙質閱讀的相關工具設計還能提供全場景閱讀體驗。

正如西班牙作家、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所說,不讀書的人將度過貧乏的一生。華為閱讀希望透過百萬書庫以及人性化的閱讀體驗,讓閱讀不只是定下的

一條目標、一句口號、一幅藍圖,而是一種行動。在閱讀中,我們終將遇見更好的自己。

(專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