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本色是一種境界

保持本色是一種境界

文:向尚瞰

何謂本色?

《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事物的本來面貌。放到人的形象設計中來認識,那就是“真”,就是質樸、不矯情、不虛偽。

人,赤裸著來到這世界上。但是立刻,就被嚴實地包裹起來。五彩的服飾包裹著本色的肌膚,我們感受到自身的安全,又贏得他人的讚譽。於是,大家都學會並且習慣了“本色包裹術”:用笑臉包裹痛苦,因為“英雄有淚不輕彈”;用沉默包裹無知,因為“言多必失”;用讚美包裹厭惡,因為“智者不揭短”。還有更時髦的:“形象設計”“舉止策劃”“談吐訓練”“性格調整”“自我塑造”“美容整形”……

如此不斷地給自己動手術,終於,我們的外觀一天天地完善,而本色卻一點點地喪失。

“求名心切必作偽,求利心重必趨邪。”

《論語 公冶長》中有一段對人物的評論。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把它譯成白話就是,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呀?有人向他討些醋,他不直說沒有,而去向鄰人討來轉拿給人。

保持本色是一種境界

微生高還做了一件很守信的事,而且把命都送掉了:他跟一個女子在橋下約會,那女的沒來,大水卻來了,他也不逃走,最後抱著橋柱被淹死了。

這件事,從智力上來說是不知變通,在橋上等著不同樣不會失信嘛,那女的真會傻到大水來了還到水裡跟你見面?

在微生高的心裡,很看重一個“直”的、守信的名聲,為了追求這種名聲,也就掩蓋了沒有醋就說沒有醋,大水來了要逃生的做人本色。

沽名釣譽到了這種程度,實在也是個可憐人。孔子觀人於微,從小處見大,透過討醋這件事,斷定微生高不是一個直人,而是一個曲意循物、委曲世故,以博得別人讚譽的人。微生高最終的悲劇結局,正證明了這一點。

本色就是真實,本性的真實、天然的真實。沒有矯揉,沒有雕飾,沒有刻意的做作。像禪宗的高僧那樣,餓了就去吃飯,寒了就去添衣。

保持本色是一種境界

讀《三國》,更喜歡張飛而不太喜歡劉備;讀《水滸》,更喜歡李逵而不太喜歡宋江。張飛和李逵都是“本色人物”,而劉備和宋江則是精心包裝的產物。“本色人物”對對手可以說“是”,對朋友可以說“不”。

喜歡的,大張旗鼓地追求;憎惡的,義正辭嚴地拒絕。沒有違心之論,沒有曲意逢迎,就算你是皇帝,他也會像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衣》中的小孩那樣,敢於對赤裸裸的皇帝說“你沒穿衣裳!”

靠偽裝和包裹生活的人,時常扮演著不同角色,甚至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讓人看到的是光鮮、感受的是圓滑。時間久了,連自己也認不出本來面目,他們害怕卸了裝的自我,更沒有勇氣面對真實。很多時候,他們為功名利祿沾沾自喜,卻很少靜下心來梳理一下心情。殊不知,在這種盲目的追逐中,丟掉的卻是作為人的本色之美。

本色就是差異,差異難免有高下雅俗之分,露出本色,往往意味著露出自己某一方面的缺陷。為了掩蓋缺陷、塑造完美,人們不惜拋棄本色;把單眼皮割成雙眼皮,用厚厚的脂粉堆上滿是皺紋的臉,使人看去就像驢糞蛋上下了霜。哲學家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保持本色是一種境界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為什麼不去發展自己獨特的本色,而偏要去追求那種千人一面的“完美”呢?田野的花總是有缺陷的,唯有塑膠花才會完美無缺。所以本色也是信心。對自己充滿信心,對人生充滿信心,才敢於坦露本色,敢於當眾說:“我不懂”“我不美”“我錯了”“我做不好”。終有一天,揣著真實,帶著差異,生活在本色的人群裡。

保持本色是一種境界,真實自我,更是一種人生情懷,不偽飾、不矯情,心靜如水、素面朝天,真誠到永遠。興奮時不妨大笑,悲痛時盡情發洩,說自己想說的,做自己想做的,不必遮掩,不必包裝,讓情感自由流露,讓思緒隨意飛揚,既不該強求什麼,也不該放棄屬於自己的!

真正的好詩,不是苦吟得來;真正的好畫,不是修飾得來;真正的好歌,不是假聲得來。真正的美人,並不依靠美容;真正的作家,並不依靠詞藻;真正的賢者,並不依靠作秀。做個本色的人,多做些本色的事,在堅守本色中光大本色,在光大本色中傳播本色,讓本色展示自己最真最美的內心世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