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當眾講話的恐懼,一定要從掌控思路開始

克服當眾講話的恐懼,一定要從掌控思路開始

如何用“德不孤,必有鄰”為題發表演講?

如何用“德不孤,必有鄰”為題發表演講?

文/樊榮強

有位美國心理學家說:“世界上怕當眾講話的人,比怕死的人還要多。”這話不僅完全符合事實,而且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死這件事情雖然也可怕,但是許多人不到某個年齡或遇到某種情景,他不會想它,當然也不覺得可怕;然而,如果你的工作需要經常當眾講話,那經常都要遇到這種挑戰,讓你怕得要死。

曾經有一位某地級市政府的接待科長打電話給我,說他對講話高度恐懼,只是說過兩天開會要他講話,他就開始失眠,整個人都不對付了,他告訴我他想辭職不幹了。這是一種嚴重的情況。

如何戰勝當眾講話的緊張恐懼,一般人都以為有什麼專門的方法。我告訴他,唯一的方法就是練習,沒有什麼專門針對緊張恐懼的解決方法——不可能抽象地解決它,而只能用具體的練習演講的方法解決。

人的恐懼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不可知,二是不可控。所謂不可知就是一種純粹的心理因素,比如天生就怕蛇、怕黑、怕蟑螂以及恐高,等等。所謂不可控就是你知道你面對的是什麼,但是你掌握不了它,比如,把你扔進野生動物園裡與狼共舞,你不會游泳卻把你推進河裡,你不會開車卻非要你開車。

當眾講話的恐懼屬於不可知與不可控兼而有之的恐懼,不可知是你缺乏體驗,不可控是你缺少方法,而練習則是為了讓你體驗它並且掌握方法。因此,消除當眾講話的恐懼緊張,唯一的正道就是練習。

練習當眾講話也需要正確的方法,不可以瞎練習。尤其是對思路的掌控,更要有正確的方法。即興當眾講話的“鑽石法則”就是最好的練習方法。“鑽石法則”著重解決三個問題:第一,搭建框架,把講話分成“三段論+三點式”展開;第二,立題聚焦,就是把講話當成回答問題,分別提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立題給予答案;第三,概括提煉,在回答立題的時候,把內容分成一二三點,而不要說成一堆話語。

當你反覆使用這個“鑽石法則”堅持練習100個話題之後,就會對自己的思路有極強的掌握力,從此再也不會害怕緊張恐懼了!

下面,我以“德不孤,必有鄰”為題目,用鑽石法則來寫一篇簡單的演講稿,讓你對鑽石法則有更深刻的體會:

德不孤,必有鄰

“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我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出自於《論語》里仁篇,有弟子問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獨無。” 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宋朝的朱熹在《論語集註》中是這樣解釋孔子的話:“德不孤立,必以類應。故有德者,必有其類從之,如居之有鄰也。”就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做伴,就像居家之旁有鄰居住著一樣。

孔子的話就是告誡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那麼,孔子心中有道德的人是一個什麼樣的標準呢?我認為就是一個君子。而君子的標準,《論語》中多處講到,但我認為最合適的標準是《子罕》篇中講的。原文是“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意思是,孔子說:學問修養合於君子的標準,有三個必要條件。可是孔子說這三件我一件都沒有做到,可見孔子是非常的謙虛的。具體為“智、仁、勇”,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為什麼“德不孤,必有鄰”呢?我們可以分別看看君子即有德之一的三個條件。第一,智。這個智不僅指知識,不僅指智商,而且包括智慧。我們平常講德、智、體全面發展,是把德與智是分開的,但在孔子這裡,智是德的一部分,也就是說,做一個君子,絕對不是傻子。而有智慧的人,他一定是有朋友、有鄰居、有追隨者的。第二,仁。仁就是仁慈、善良、寬容,就是關愛、同情,就是惻隱之心。如果一個人心裡總是充滿惡意,嘴裡說的都是惡言,乾的都是傷天害理的事情,他身邊還有人嗎?恐懼早就眾叛親離。第三,勇。勇就是勇氣、勇敢,就是敢於擔當,敢於冒險,在困難與問題面前不會畏首畏尾。做一個懦夫,不僅不可能有作為,更不可能獲得他人的尊重。

如何修德呢?第一,領悟天地之道,心懷敬畏;第二,與有德的人交朋友,見賢思齊;第三,嚴格要求自己,恪守規矩。做到這三條,必定能走遍天下,無愧人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