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韻、格調、性靈、肌理宗唐宗宋?

唐宋之爭

在中國詩學史上,唐宋詩之爭是一個重大議題,錢鍾書先生的《談藝錄》裡,開篇第一章就是“

詩分唐宋

”。唐詩多是風人之詩,宋詩多是文人之詩。南宋詩人兼詩論家劉克莊認為:“以情性禮義為本,以鳥獸草木為料,風人之詩也。以書為本,以事為料,文人之詩也。”風人之詩講求的是即景書情,語句流美,容易上口,對詩人的天賦要求很高,亦即嚴羽在《滄浪詩話》裡所說的“詩有別才”。而文人之詩則內斂深沉,語句可以不漂亮,但意思九曲八轉,極盡迂迴之能事,這就要求作者必須要多讀書,胸中包羅各種典故,方可下筆。

從風人之詩的角度看,詩的確如魯迅所說的,已經被唐人寫盡了。但從文人之詩的角度看,詩卻永遠不會有被寫盡的時日。宋詩有著絲毫不遜於唐詩的價值,也正因為實現了從風人之詩到文人之詩的轉變,它是在唐詩的百尺竿頭上,更進了一步。

明代公安派首領袁宏道曰

“初、盛、中、晚自有詩也,不必初盛也;李、杜、王、岑、錢、劉,下迨元、白、盧、鄭,各自有詩也,不必李、杜也。趙宋亦然。然則古何必高,今何必卑哉!”

象這樣打通初盛中晚乃至唐宋分界,來論述詩歌的流變,顯然是對

“詩必盛唐”

觀點的一大突破。

宗唐宗宋?

王士禛及其“神韻說”(宗唐)

1,清初詩人王士禛提出的詩歌創作理論。

2,所謂“神韻”,指的是唐人詩作中那種自然超妙、含蓄雋永的情味,耐人咀嚼而又難以實指。

3,“神韻說”源於司空圖的“詩味”和嚴羽的“興趣”。

沈德潛及其“格調說”(宗唐)

1,清乾隆時代詩人沈德潛提出的詩歌創作理論。

2,沈德潛是格調論的集大成者,他企圖把格調與“詩教”貫通起來,因此所謂“格調說”,就是用唐詩的格調去表現封建政治和倫理思想。

3,“格調說”將封建詩教與唐詩的藝術格調捏合在一起,實際上割裂了唐詩的藝術表現與詩人內在情感之間的聯絡。所以沈德潛本人的詩歌大多平庸無奇。

袁枚、趙翼與“性靈派”

1,以袁枚為代表的性靈派的文學主張,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續。

2,袁枚認為寫詩要抒發人的真性情。在文學史觀上,“性靈詩派”主張文學進化論,具有反傳統、破偶像、反摹擬、求創新的特點。

3,性靈詩派唐詩學的出現,可看作清中葉詩風由宗唐轉向宗宋的中介。

翁方綱及其“肌理說”(宗宋)

1,清乾隆時代詩人翁方綱提出的詩歌創作理論。

2,所謂“肌理說”包括以儒學經典為基礎的“義理”和結構辭章方面的“文理”。就是要求以學問為根底,以考證來充實詩歌內容,使義理和文理統一。

3,“肌理說”是一種以學問代替文學的詩歌歧路,非宋詩精華,而是其流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