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患抑鬱症,26歲出書後自殺:去世5年,林奕含仍在被懷念

17歲患抑鬱症,26歲出書後自殺:去世5年,林奕含仍在被懷念

2017年4月27日,年僅26歲的作家林奕含自殺身亡,留下遺言“請記得我可愛的樣子就好了”。

這件事已經發生整整五年了。17歲,在被她形容“美得像禿樹的手指上最後一片半黃半綠葉子”的時候,她患上抑鬱症,從此偏離一個人本該有的生活。25歲,她開始動筆寫那本醞釀已久的小說,人們最終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讀到了她的人生。這本書的內頁上寫著“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一個女孩子愛上誘姦犯的故事。小說出版後,朋友說她“下到太深淵的地方,現在還沒有回來”。

就像在一個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五年過去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僅在中國大陸銷售量就突破一百萬冊。毫無疑問,它是過去五年華語文學裡的一部現象級小說。

有那麼一批仍在悼念她的人,他們在網際網路遍地搜尋她的痕跡,探討她愛讀的書、愛看的電影,一人一筆,勾勒她的形象。他們為她手寫信、畫畫、製作影片,一起吃蛋糕,為她慶生,像她還活著一樣。

一個書迷寫:“奕含的作品,讓我聯想到軟糖、馬卡龍之類的甜點,那是需要大量砂糖又高溫熬煮出來的東西,其實是憤怒,奢侈又被賦予甜美幻想的矛盾組合。”林奕含的好友美美在網上說:“她死了,她在休息,她已獲得平靜。”

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房思琪。我探訪了林奕含的朋友、圖書編輯、文學研究者、讀者,嘗試尋找一個答案,當我們懷念林奕含的時候,我們在懷念什麼?

撰文

張潔瓊 編輯

金赫 出品

騰訊新聞 穀雨工作室

1

一開始想跟別人說些什麼,內心期盼更多人能好好記得奕含,也是我處理對奕含無法割捨的愛的方式,不說些什麼,一個人,太苦了。我和奕含相識的時間不滿五年,而今她已經離開五年了。奕含寫過一篇文章,《家屋》,文中媽媽不論在與誰談論,開口都是“我爸爸中風了”,我這些年來也在做相同的事,情不自禁告訴每一個認識我的人“我最好的朋友自殺死了”。沒有保持沉默,應該是無法保持沉默。

——美美(林奕含好友)

美美是林奕含生前最好的朋友,是她的醫生和心理諮詢師以外,“第一個沒有開口卻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的朋友”。她們會一起玩美美養的小貓、互相講笑話。林奕含去世後,美美建立了一個Facebook賬號,專門用來紀念林奕含。而她自己至今仍飽受抑鬱症困擾,收到我的資訊,她發來郵件:

“我的狀態不佳,指的是生病以來,與人面對面交談都非常遲鈍,我私心不想暴露自己的弱點,尤其要談的是奕含,更不願表現不好,對話之中若有思慮不周我會無限遺憾。……我們以信件來交流,你覺得好嗎?”

美美告訴我,她跟林奕含第一次見面是在臺灣政治大學的新生說明會。她們都沒有參加學校舉辦的營隊,所以比其他人早入場,學長說在場唯二的大一新生可以先聊一聊,美美在林奕含旁邊坐下,她依稀記得奕含穿了白色上衣,和一條淺色的蛋糕裙。她們聊起喜歡的電影,奕含介紹了侯麥,美美喜愛電影卻不認識侯麥,奕含為美美在筆記本寫下了侯麥的名字。

後來,林奕含從臺灣政治大學休學,她們用通訊軟體聯絡。美美每天都同她說話。2016年2月26日,美美第一次收到《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初稿,一萬多字。“奕含說覺得練習到一個程度了,找到說話方式,遂決定開始寫構思了7年左右的長篇。”美美說。

作為《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第一個讀者,美美曾向媒體回憶她第一次讀到樣章的感受:“許多段落讀完很不舒服、感覺痛苦,然後其中包含痛快的成分,我心愛奕含的文字,不因為我是她的朋友,我真心欣賞她之為一位作家,字斟句酌、節制求完美,但我同時清楚知道說‘喜歡’是殘酷的。”

那時,林奕含的婚禮臨近,她本不想舉辦盛大的儀式,但並未如她意。她的訂婚儀式在一家音樂廳一般的酒店會場舉辦,請來了六人的婚禮攝影團隊。籌備婚禮的時期,她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寫作。訂婚宴和婚宴的前一天晚上,她的房間是黑的。林媽媽以為她在睡美容覺,其實她把自己悶在廁所裡用iPad一指一指戳螢幕寫小說。

在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之前,林奕含並沒有太多作品發表。她只是在痞客邦和Facebook上寫一些千字左右的短文章,閱讀量寥寥幾百。她把這當作一種練習,每個月寫兩三篇,過兩三個月再回頭重讀,修改擴寫。

17歲患抑鬱症,26歲出書後自殺:去世5年,林奕含仍在被懷念

奕含和陪她去讀政大的羊 奕含の美美

之後的一年,林奕含每天早上起床,打扮化妝,去她熟悉的咖啡館,一坐就是八九個小時。她時常陷入情緒奔潰,一邊掉眼淚一邊寫,痛苦到沒有辦法吃東西,一隻手抱著身體,一隻手一個鍵一個鍵地敲打。她形容那是一種在“情緒的深淵”裡寫作。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出版後,林奕含仍舊會早上搭地鐵去咖啡館,上王德威在臺大的網課,改寫以前的散文,讀高行健的文學理論。她仍舊會把最新的散文發給美美看。美美問她,下一部小說是要寫這個嗎?林奕含說對。但美美害怕,她的下一本書寫完,便會失去她。她一直很擔心她的抑鬱症。

美美和奕含最後一次見面是在咖啡廳。“我賴皮想喝拿鐵咖啡,同是不能喝咖啡的病人,奕含跟我說要聽醫生的話,還是喝奶茶。我們點了一樣的奶茶,開心地啄奶茶上面的奶泡。我有事匆匆走了,奕含在咖啡廳讀書。”

2

奕含生前說過,這本書並不是賣的多就是成功了。但對於圖書來說,也只有被更多讀者讀到才會發出越來越大的能量。

——於北 (小說簡體版編輯)

於北是《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簡體版的圖書編輯,策劃這本書時,他剛入行一年半。這本書對於他來說意義非凡:“剛入行,想要在這個行業做出一本真正屬於自己策劃的書,除了這一點之外,更大的是真的遇見一個好作品,所以對它的感情,不能說是我的孩子,但其實也差不多。”他還策劃了村上春樹的《棄貓》《第一人稱單數》,儘管是大師作品,卻再也沒能達到《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那樣的影響力。

林奕含最先出現在於北的視野裡,也是因為新聞話題。2017年5月初,林奕含去世剛一週時,於北在知乎上翻到一條“如何評價林奕含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問答,問答裡有答主介紹這本書“是一個誘姦犯和強暴犯的故事”,也有答主直接引用林奕含本人的敘述:“它是一個關於愛上了誘姦犯的故事。”

17歲患抑鬱症,26歲出書後自殺:去世5年,林奕含仍在被懷念

我從林奕含的訪談中找到她的原話,她後面還補充了一句:“當然用一句話來概括還是不太好,但是勉強修正一下要把它修成這樣子,它是有一個愛字的。”

於北抱著好奇,立刻從版權代理的同事那裡要來了小說的樣章和網上流出的繁體版全文:若干張文件截圖,豎的排版。他沒太看懂。又幾天,網上傳出了簡體版的文件。他打印出來,放進抽屜,選了一個晚上,從夜裡九點到凌晨三點。五個小時,在他那間20平米的開間,他坐在床邊,看完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讀這個小說,感覺就像小說裡面伸出一雙手,緊緊地掐著你,不至於掐脖子那麼狠,更像溺了水,在水裡掙扎半天,終於抬起了頭。”於北說。

2018年,書在中國大陸正式出版。第一年的銷量近20萬冊,之後的三年,銷量以每年近20萬的數字向上攀升著。今年一月,於北在開卷(出版業資料系統)上發現,《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售出超過了一百萬本。

17歲患抑鬱症,26歲出書後自殺:去世5年,林奕含仍在被懷念

對一個出版人來說,一百萬是不可想象的。在這個銷量統計網站上,張愛玲最暢銷的《傾城之戀》,五個版本相加,共計一百三十萬。而同期在媒體上熱度很高,並被改編成電影的《82年生的金智英》在國內售出約30萬本。對於一個新人小說作家,僅是超過十萬,就能排進年度榜單。

“出版一本書,人為差不多能推到二三十萬,但再往上走,就得看這個書自己的生命力了。”這本書的生命力讓於北感到驚訝。“就跟栽樹一樣,自然而然地看著它長,越長越大。”

這些年,於北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繁體版編輯張蘊方一直保持著聯絡,偶爾張蘊方會在來往的郵件上,講起同林奕含的過往。她告訴於北,林奕含平時就像個小孩子,不太會以社會人的面目去面對世界。就連爭取《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出版,林奕含也是孩子氣的。她跟文學界、出版社鮮少聯絡,便在網上搜索出版社的聯絡方式,一個一個投稿過去的,知名的出版社都拒絕了。

和於北一樣,出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時,張蘊方也是個年輕的編輯。林奕含給張蘊方起名叫“小安”,那時張蘊方沒有多少編輯經驗,懷揣著對出版的熱情,在一家出版公司實習。她還在讀研究生。她看過林奕含的書稿,讀過她在部落格上的文字。她告訴林奕含,會用最大的心力去做書。

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掀起的波浪,並沒有怎麼進入文學圈的視野。在臺灣,唯一提過這本書,並有一定文學地位的作家只有駱以軍。書在大陸出版時,於北聯絡知名作家寫推薦,只有蔣方舟在出版社寄出書稿前就已經讀過。作家學者們給出的推薦語中,提到了“年輕”“老天賞飯”“炫目”“青澀”。只有止庵對這本書給出了完全的褒讚,他說:“在想象力和感受力的表達這一方面,毫不誇張地說,她可能是張愛玲以後最好的中文寫作者。”

於北在一些書展、釋出會遇到熟悉的女作家,問她們看沒看這本書,他發現看過的很少。一次釋出會後臺,一位女作家回答他沒看的原因:不敢看。

2018年,於北帶著《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去一些二三線城市做分享會,來的大部分都是上大學、念高中的學生,還有他們的父母。很多人把這本書當一個社會案例讀,而不是一本文學書。

“我覺得大家忽視了這本書的文學價值。”於北說。

3

張愛玲去世前後,臺灣“張派作家”都力圖擺脫張愛玲影響,呈現了或強烈或超脫的女性意識,結果自覺不自覺地落入了胡蘭成的理論框架。林奕含沒有像前輩“張派”女作家那樣轉向胡蘭成,而是呼應傳承了張愛玲《小團圓》的書寫方式與語言風格,表達反擊、雪恥以及警醒世人的意圖。

林奕含如果能夠活下來,應該會續寫“張派”作家的輝煌,可惜她太清堅決絕,缺少了張愛玲看透人世悲歡離合的世故。

——吳學峰(臺灣文學研究者)

對於林奕含的死,臺灣文學研究者吳學峰直到今天仍然覺得惋惜,“這本書的生命力是強的,超出我的想象,我以為就那兩年差不多了,沒想到現在還有人討論。”

吳學峰自稱“不知名學者”,在鹽城一所二本大學教中文。五年前,他寫了一篇論文,探討林奕含對張愛玲文學的繼承。當時他正在中國臺灣訪學,讀到《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和林奕含的訪談文字後,立刻意識到,林奕含的寫作,是對張愛玲寫作的繼承,這本書在他的研究範圍內。

吳學峰把林奕含安置在張愛玲寫作的脈絡裡。他覺得,老派作家對張愛玲的模仿,還在張愛玲上世紀四十年代寫男女情愛的階段,林奕含是接續《小團圓》寫的,“那種心理刻畫的深度,時空跳躍的敘事方式。”

17歲患抑鬱症,26歲出書後自殺:去世5年,林奕含仍在被懷念

2017年,吳學峰開始動手寫那篇論文時,沒有相關文獻可以引用參考。直到現在,知網上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相關的文學研究也不超過五篇。有趣的是,吳學峰的這篇《張愛玲與胡蘭成的角力——論“張派”女作家及林奕含的文學書寫》,引用量是1,下載量是1073,用他的話說,“一個不知名學者難以達到的下載量”。

林奕含從小便熟讀張愛玲的小說,甚至可以背誦。成年後,她試圖擺脫張的影響,刻意不看華語作家,“像暴食症一樣讀翻譯書”,但她從未真正遠離張愛玲,“張愛玲依然是我的宗教。”

別人教她“好好生活”,她想到張愛玲寫銀娣——“也許十六年前她吊死了自己不知道”;她跟好友在咖啡館聊起吃藥的副作用,她引用張愛玲“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吞藥自殺被送救護車送到臺北醫院,護理師幫她卸指甲油,護理師的手好暖,去光水好冰,她心裡冒出的第一句話:“涼的涼,燙的燙”。那是她第二次嘗試自殺,被救了回來。

林奕含認為自己作為讀者,是“姨太太式”的,閱讀觀點的座標是以張愛玲為軸心展開的。她讀胡蘭成的《中國文學史話》,褒讚其文字的精妙獨到,但“不能忘記這是傷害了張愛玲的那個胡蘭成”。

“我有兩年沒有讀一點張愛玲,上大學的一年半也只讀了兩本。不如說,我大量閱讀‘其他人’的作品,是對張一種最深情的迴避。”林奕含生前自述。

吳學峰認為,90年代以後,中國臺灣的“張派”女作家帶著張愛玲“影響的焦慮”,努力擺脫對張愛玲有意與無意的模仿,逐漸各擅勝場,走出自己的書寫之路。作家林俊穎甚至定論說:“進入90年,張腔在臺灣文學後繼無人了。”

臺灣文學界開始集體告別張愛玲。1995年,新女性主義作家代表李昂甚至舉辦了一場“告別張愛玲座談會”,勸告包括自己在內的女作家“不要鑽張愛玲小說的死衚衕”。而另一位臺灣女作家朱天文,拒絕出席紀念張愛玲的座談會。

吳學峰覺得:“這種轉向,有意或無意地落入了胡蘭成的框架,其實也就是男性審美的框架之中了。”他批評胡蘭成的性別觀念,雖然他肯定了女性的歷史作用和社會地位,但“他拔高女性地位是有限制和附加條件的”,他看似對女性寬容,但某些角度,是為他自己的行為做辯護。

關於《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文學價值,更具話語權的學者名家們都留下了一個言說空間。王德威2017年接受媒體採訪,被問到對這本書的看法,他回:“文學與自殺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在這個意義上它是一個脈絡。現在林奕含的作品受到關注,是因為眼前這個事件的聳動性,是新聞效應的一部分。之後這部作品能不能夠在文學史上佔一席之地,我想我們還需要時間來觀察。”

我問吳學峰,究竟如何判斷一本書的文學價值呢?

他答:“從它的文字、思想,還有文學發展脈絡中的地位來判斷。它的內涵一定要有多元性。假如作品只看到一個方面,文學價值顯然不會高。”

對他來說,學院派研究者所能做的,“是從文學譜系、文學史的角度,給她尋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吳學峰說,“但另一方面,在文學史上,只有一本書的作家是很難被討論的。”

4

這就是我的全部人生。我曾經真的很努力的去善待每一個人,但是生活掐緊我的咽喉,越掐越緊。今年是我重度抑鬱第三年了,我的大腦一片混亂已經三年了,我努力保持正常,告訴自己要陽光開朗向上善良,但是我很累,我早就筋疲力盡了。

——木頭(讀者)

我在微博上私信了發文悼念林奕含的書迷,收到兩個女孩的回覆,我們交換了微信,加上的第一句,她們用“小房思琪”介紹自己,說有“類似的經歷”。她們用這兩個名詞代替一些難以啟齒的經歷。其中一個人是“木頭”。

“木頭”跟我講,從二年級開始,她就寄住在離自己家一公里的奶奶家,為了上學能少走一公里。高二,她嘗試割腕,在微博上寫下遺書,講出小時候被表哥性侵的事。幾天後,同學把微博上的文字拿給她爸媽看,爸媽知道了她的事情。他們找到當事人家,要求道歉,沒有結果。

“木頭”心裡留下隱疾:“他們這一輩子都活的懦弱,還告訴我吃虧是福。”

“木頭”的高中生活暫時擱淺。休學兩年後,她重新回學校讀高三。她不敢講語音,不敢對著陌生人發出自己的聲音。在我們的交流中,她只在朗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時才會發來語音,一共七條。她的聲音又細又輕,像只羸弱的蜻蜓輕點過水,她在唸出最後一個字時的氣息總是突然隱沒。

“你知道嗎?你的文章裡有一種密碼,只有處在這種處境的女孩子才能解讀出來的那種密碼。就算只有一個人,千百個人中有一個人看到,他也不再是孤單的了,真的嗎?真的。等待天使的妹妹呀,我在這個世界上最不願意傷害的人就是你了,沒有人比你更值得幸福,我要給你100個棉花糖的擁抱。”

還有不到兩個月,“木頭”會參加高考,結束高中生活。這種生活,被林奕含形容為“美得像禿樹的手指上最後一片半黃半綠葉子的生活”。

5

我讀得很慢,握著一支藍色的水筆在你的比喻句下面畫線,而當時我並沒有深切地認識到這是一本描述“女孩子被性侵”的書。更多地是覺得,思琪之所以不說出去,是因為她被老師的話語欺騙了。……我想起了那些言語中帶著詛咒對我說‘為你好’的人,從小到大,我都是按照別人的設想來架構自己的人生,就這樣一直在別人對我的定義裡過活。

——荔枝(讀者群群主)

距離荔枝第一次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過去了五年。荔枝生活在蘇州,家附近有座山,偶爾,她會跟著男朋友和媽媽去山上散步。她有輕微的抑鬱症,一直在服用藥物,她剛24歲,兩年前從大學畢業,便一直待在家裡,不再工作了。她快要和男朋友訂婚了,出於一些家庭壓力,“我們倆老家是一起的,如果不訂婚的話好像我爸媽在老家沒有辦法做人一樣。”

她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推薦給男朋友。男朋友買到一份電子版,在高鐵上一口氣讀完了它。

男朋友問她:“為什麼房思琪不求助?”荔枝當時不知道如何回答。

現在,對於男朋友的疑惑,荔枝有了答案:“我覺得這本書是想讓大家明白,你很難去理解和體會當事人是怎麼樣的感受,他們為什麼會那樣做?我們很多人都對自己的同理心很自信,覺得自己看了這樣的故事以後就會非常同情房思琪或者是林奕含的遭遇。但是如果放大很多細節,他反而沒有辦法理解受害者的一些行為,他們就會去指責受害者,覺得她做的不夠完美。”

荔枝組建和管理著林奕含讀者群,裡面一百多人,每一個加入的群友都是循著林奕含的線索來的。群裡大部分都是00後的,其中不少有著跟林奕含相似的經歷,抑鬱症、休學,有的甚至嘗試過自殺。每年3月16日,林奕含的生日,4月27日,林奕含的忌日,她都會組織紀念活動。

17歲患抑鬱症,26歲出書後自殺:去世5年,林奕含仍在被懷念

讀者群的起源是2019年3月16日,荔枝在微博上發了一個合集,合集裡是林奕含生前所有文章和社交媒體上的記錄,16多萬字。一本小說,幾百條臉書,幾篇博文,這些便是林奕含留下的所有記錄了。

除了重要時間節點對林奕含的緬懷,群裡聊最多的是抑鬱症:這個藥有人吃過嗎?這個藥會不會長胖或者是有什麼副作用?會不會頭痛、噁心?”

第二多的是關於休學:休學的話要準備什麼材料?會不會影響到以後再去其他學校讀書?據荔枝觀察,問這些問題的年紀都很小,“她們可能沒有其他地方去交流這種問題。”

每個問題在群裡都會得到解答。

“有一個看到我微博的女孩子私信我,她說她現在用的微博帳號是她的好朋友的,她的好朋友,也就是微博的原主人已經自殺了。她問我跟她去世的好朋友有沒有聊過天,她的好朋友也曾經遭受過類似房思琪的事情。又過了一年,私信我的那個女孩子也自殺了。”

荔枝提醒我:“別把這想成一個烏托邦一樣的女性互助團體。實際上大家會有大大小小的爭端和衝突。”

有一個女孩說自己被親人性侵過,她找群裡其他女孩子借錢,不想還,債主一氣之下退了群。後來人家天天催她,她隔了一個多月才還了錢。但她在群裡、在網上流露出的是真實的痛苦。

“受害者其實很複雜的,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樣,完全無辜,沒有一點錯誤,他其實就是一個普通人,他會有很多小的瑕疵或大的錯誤,但是並不影響他是一個受害者。”荔枝細思後,跟我說。

文中於北為筆名。頭圖來源於奕含の美美。

參考資料:

1。 林奕含生前Facebook貼文和訪談記錄

2。《當房思琪成為實體──專訪作者密友與編輯談林奕含的出版歷程》 ——報道者

出品人|楊瑞春 編輯總監|唐槭 責編|金赫 運營|劉希晰 王心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