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到底是如何成為大詩人的?

杜甫到底是如何成為大詩人的?

文 | 玟濤

成為大詩人有五個條件,奧登說,具備三四即可。

照量著杜甫比比,都很合身。揀幾點說一下:

第一,寫作沒有“三十而已”。

如果但丁在42歲之前死去,我們很可能不知道他是誰,更不會知道他有個小女友叫碧雅翠絲。如果康德57歲時,散步回家長眠不醒,那麼他不過是一個自然哲學家,一個還算不錯的哲學教授。如果杜甫像李賀一樣,早早被召去的話。《全唐詩》可能會收錄一首《望嶽》,杜甫也只能算個次要詩人。“帝成白玉樓,立召君為記”。謝謝,沒人想要這榮耀。再假設一下,如果杜甫45歲死去,他會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之一,他倒在屬於自己詩學巔峰前夕。再給3年,他會寫出《三吏三別》《北征》《彭衙行》《洗兵馬》,再給他十幾年的漂泊,他足以把“之一”去掉。

第二,多產。

前段時間有熱搜:16歲女孩,一天能寫2000首詩。可惜杜甫這輩子也沒趕上這女孩一天的工作量。據統計,杜甫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從他早期的《望嶽》水準來看,他肯定自毀過很多作品,寫的產量肯定超過這個數。當然說到多產,誰也不要提陸游。“六十年間萬首詩。”保守估計,陸游一生至少寫有30000多首詩,夠得上姑娘寫半個月了。

繼續說杜甫,《唐詩三百首》選詩313首,作者77位,其中杜甫選詩39首,遠超李白和王維。很大原因就是杜甫保留下的詩多。李白留存1000首左右,而王維只有400多首。都是頂尖的大詩人,存詩越多,好詩就越多,入選的機會自然也就越多。杜甫不但寫的多,而且真拿這事當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這種攢棺材本式寫作,說明他有足夠的焦慮,也有足夠的創作自覺性。

杜甫是大詩人,李賀只能算小詩人。他不是不努力,老天沒時間等他成為大詩人,一不小心把他拉黑了。當然,大小沒什麼鄙視鏈,套用張瑞敏一句話:小不是美,大不是美,從小到大才是美。

那麼,杜子美是怎麼從小美到大美的呢?也就是下面這一條。

第三,持續迭代。

杜甫的生活狀態和詩歌狀態,恰好兩條交叉曲線。生活水準越來越差,詩卻越寫越好。他生在一個富裕美滿的家庭,又在一條船上死去。

29歲之前的杜甫,主要靠啃老。爺爺杜審言,累官修文館直學士,相當於教育司任職。父親杜閒,官至兗州司馬,也是廳級待遇。父親杜閒病逝後,杜甫只能自己混社會。沒錢沒工作還愛玩,日子一天不如一天。34歲,開始北漂,趕上安史之亂,這一亂就是8年。再後來西南漂泊,50多歲的杜甫,早早進入晚年,成了個糟老頭子。大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59歲,還不到法定退休年齡。概括說,杜甫前半生鮮衣怒馬,後半生只剩“詩和遠方”。好好的一手牌,打得稀碎。

杜甫詩歌寫得真好,越寫越好。讀到杜甫,就像敦煌出土的千年文獻背面,意外發現當時小朋友的塗鴉,有歪歪扭扭的馬蛇、有黃羊、肥兔。我們就像坐著時光機,看到杜甫依然苦逼地活在他的世界裡,如同我們此刻活在我們的世界裡一樣。不同之處是,他在他的世界裡發現了詩,不但在歡愉悠遊中發現詩,更在戰亂、潦倒中不斷髮現詩。

這個糟老頭子文字的精神力,不但唐朝罕見,也是每個時代最為欠缺的品質。他跳出自哀與牢騷,跳進“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中,以主體意志直面一個複雜而無意義的世界。我常常想,窩在小船上、飢腸轆轆的杜甫,是否像雪夜抵達城堡的土地測量員一樣,深知自身在時代漩渦中的渺小和實務上的毫無意義呢?

第四,多樣性。

你很容易發現杜甫的詩歌“不純”,他沒有單純意義上的送別詩、山水詩或者田園詩。他不但風格多樣,內容也多樣。你會讀到很多感覺不會、不應該出現在詩歌中的東西。可是,誰又規定過詩歌一定要出現什麼、不能出現什麼呢?生活不也是這樣毫無徵兆地讓杜甫從一個紈絝子弟變成了潦倒的老頭嗎?

他可以輕而易舉地把文字風格從典雅迅速轉向口語,把混亂寫得輝煌而震撼,又把喜樂寫得暗淡而不值一提。就像莎士比亞的悲劇裡,哭著哭著突然跳出一個插科打諢的小丑,羅密歐朱麗葉談情說愛的時候,猛不丁出來個葷段子,這就是張力。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世界裡活生生的人,不斷生成又迅疾轉化。這種日常經驗寫作,直接啟迪了中唐詩人,而他沉鬱頓挫的風格,也依稀看到李賀的模樣。他的名聲也正得益於這種反覆仿寫。

宇文所安在《盛唐詩》中說:“我們不僅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這些詩人創造了評判偉大詩歌的標準。”這句話,可以拿來結尾,也許我們對杜甫的分析只是一種由果溯因,因為杜甫本身就是一個“標準”的制定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