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秋天的最後一隻螞蚱,留在祖父的記憶裡

那個秋天的最後一隻螞蚱,留在祖父的記憶裡

文|馬海霞

祖父是個石匠,他和鄰居孫爺爺一起結伴採石。祖母說他是掄大錘的,除了力氣沒別的智慧。但我知道他還有一樣智慧——逮螞蚱。

秋天的螞蚱最肥最好吃,每到秋季是我打牙祭的時候,我總盼著祖父收工回家,因為他回家手裡必然攥著一串螞蚱,用狗尾巴草串得整整齊齊。

祖母接過螞蚱,用開水一燙,摘了翅膀,灑鹽醃製一天,待第二天放油鍋裡一炸,還沒吃就已經聞到香味兒了。有時來不及等醃製好,便讓祖母用筷子夾著一隻螞蚱放在爐火上烤,烤到金黃酥脆,咬一口唇齒生香。

祖父喝酒時用手捏一根螞蚱腿兒,喝一口酒再把螞蚱腿放嘴裡砸吧一下滋味,二兩酒喝完了,螞蚱腿還沒吃完呢。

祖父說真正喝酒之人不吃酒餚,那些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其實是餚客。祖父說他認識一位酒前輩,一天饞酒了,摸黑起來喝酒,一手持酒壺,一手在桌子上摸索,記得晚上桌子上有根螞蚱腿,摸了半天總算摸到了,喝一口酒砸吧一下螞蚱腿,整整喝了半宿,第二天醒來一看,螞蚱腿還在呢,細瞧自己當酒餚的“螞蚱腿”,原來是顆鐵釘。

祖父是真正喝酒之人,他只需一根螞蚱腿便夠了。而我是不喝酒的餚客,一盤螞蚱也吃得下去。

那個秋天的最後一隻螞蚱,留在祖父的記憶裡

孫爺爺從不逮螞蚱,他說他“逮”功不如祖父好,久而久之便懶得逮了。

祖母說,孫爺爺淨胡說,他懶是真的,一次逮不住便無心再逮,找個向陽坡躺下曬太陽去了。而祖父滿草叢找螞蚱,為了逮一隻螞蚱能從東坡追到西坡。

原來祖父逮螞蚱的“智慧”不過是把休息的時間都用在了逮螞蚱上。

有一年秋天,祖父幹活傷了腿,在家養傷。那年秋天我很少吃上螞蚱,因為我不會逮,偶爾能逮住幾個,個小還沒肉。

記得那是一個深秋的早上,祖父坐在北牆邊眯著眼曬太陽,我正好路過,發現離祖父不遠處的牆上趴著一隻“登倒山”,體長六七釐米,因為天涼了,它凍得縮在牆上曬太陽。我不敢逮它,生怕被它後腿上的鋸齒劃傷。

我拉了一下祖父的衣角,指著牆上的“登倒山”讓他看,祖父示意我過去用手逮住它。祖父說那隻螞蚱看起來老了,蹦躂不動了,很好逮。

我貓著身子走過去,用手一下撲住了它,跑到家裡讓祖母把螞蚱放火上烤熟了。午飯時,我給祖父倒了一盅藥酒,遞給他那隻“登倒山”,說我自己親手逮的螞蚱咽不下去,讓祖父當酒餚。

那個秋天的最後一隻螞蚱,留在祖父的記憶裡

祖父那天一個勁兒說我長大了,祖孫倆來回推讓螞蚱,結果一不小心掉在地上,還沒等我彎下腰撿,被家裡的蘆花雞一下啄走了。

我心疼得眼淚汪汪,祖父說,沒事,蘆花雞吃了也是長肉,等長肥了,就殺了它吃肉。

誰知道,第二天我放學回家,那隻蘆花雞已經燉好端上餐桌了。祖母直喊祖父敗家,那隻蘆花雞正下蛋呢。

多年後,我才知道那隻“登倒山”在祖父心裡的分量。他的孫女長大了,懂得感恩心疼他了,這個比過年還值得慶祝。

那隻“登倒山”是那個秋天最後一隻螞蚱,一直留在祖父的記憶裡,溫暖著歲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