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上“瓶沙王求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因果真實不虛!

敦煌

是古人遺留下來的寶藏

敦煌莫高窟中的洞窟

是古代僧人修行、打坐的地方

為了滿足僧人修行觀想的需求

他們依照佛經的記載

在石窟的壁上描繪了

各種各樣的佛教故事

而敦煌壁畫上的因果故是

便是其中的一種

敦煌壁畫上“瓶沙王求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因果真實不虛!

“善惡到頭終有報”

因果是這世間最公平的裁判

古人云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敦煌壁畫中有這樣一則因果故事

看後讓人感嘆因果確實不虛

瓶沙王求子因果故事

敦煌壁畫上“瓶沙王求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因果真實不虛!

古印度的王舍城,國王名叫瓶沙,國王的夫人叫韋提希。瓶沙王大權在握,富貴豪奢,苦於沒有繼承王位的兒子。瓶沙王知道自己日漸衰老,行將就木,無子的心病越來越嚴重。每當想到王權旁落,鹿死他手,就焦躁不安,憂心如焚。瓶沙王和韋提希夫人夢寐以求,急切地盼望著能有一個兒子。於是,國王請來了一位相面算命的先生,掐算他們能不能有一個兒子。

相面先生仔細看過國王和王后的外貌長相,告訴他們說:“尊敬的國王王后陛下,根據二位貴相,命中有一個兒子。但是這個兒子是現在正在山中修行的和尚,待他功德圓滿死去後,才能投身到貴府的。那時王后一定會胎懷貴子的。陛下萬不可因思兒心切操之過急,要耐心地等待三年”。國王、王后特別高興。

得兒之心急如星火,哪能等待三年。為了早日見到兒子,瓶沙王早已把相面先生的話忘光了,急不可待,派出衛兵,切斷了修道者的水源,不讓人們供給糧食。不久,和尚因飢渴而死去。修道者死後,瓶沙王不勝歡喜。過了一年,王后還沒有懷孕。瓶沙王大怒,又找來相面先生,質問道:“和尚死了一年了,王后還無身孕。你膽敢欺騙我,該當何罪?”相命先生說:“陛下,小民曾一再囑咐您,千萬不能操之過急,耐心等待三年方可得子。

但是,陛下派人斷水絕糧,豈能使其早日入胎呢?幸而修道者的靈魂轉身為白兔,因與大王有父子之緣,現在戲遊在王府東園,待白兔死後,其魂即可入胎投生貴府的。我再說一次,陛下千萬要耐心等待,切勿再加刀兵,免招後患啊!”

敦煌壁畫上“瓶沙王求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因果真實不虛!

相命先生走後,瓶沙王自思:“我為一國之主,疆域之內莫不隨我所欲。小小畜生白兔,有何畏懼之處?相命先生言過其實,故弄玄虛。”於是,瓶沙王親自率領衛兵到東園捕捉白兔。衛兵圍住東園,由外向內搜尋,逐漸縮小包圍圈,把圍追到中心的白兔釘死在園中心的大樹上。自此,白兔靈魂投生於王后腹胎。十月期滿,王后生了太子。國王總算是老年得子,異常興奮,給太子取名阿闍(shé)世。

十九年過去了,阿闍世王子已長大成人了。瓶沙王也老朽不能理朝政了,把王位放心地交給阿闍世王子。阿闍世王登基執政後,親自率兵操練。有一天,在半道上,忽然心裡對父王產生了一種莫名其由的憎惡。於是悻悻回宮,下令拘禁父王,把瓶沙王幽禁在七重鐵門的監獄裡,並告誡群臣,任何人也不能探望老王。又下令斷其糧水,任其飢渴死去。

阿闍世王的母親韋提希夫人得知兒子要把她的丈夫瓶沙王餓死,萬分傷心,流涕淌淚,又急又氣,不知如何是好。心想:老年得子,本應有後福,但是,今天僅因子招禍。老王年邁,怎能經得起飢渴?我用什麼辦法才能使老王倖免一死呢?想啊,終於想到一個救老王的辦法,在腦海中逐漸成熟了。她看到了光明,有了救丈夫的希望了。“對,就這麼辦!我……”她情不自禁地高興地叫了起來,但是,馬上理智地抑止住自己失態的驚喜,又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暗中準備著去救瓶沙工。

敦煌壁畫上“瓶沙王求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因果真實不虛!

第二天,韋提希夫人孤身一人赤手空拳穿過戒備森嚴的幽宮重重大門,來到囚禁瓶沙王的監獄門前。獄卒看出王后是來探視瓶沙王的,儘管阿闍世王有令,獄卒們還是不敢阻攔的,讓王后偷偷地去見老王。獄卒們在外反而監視他人,不管獄中之事。

韋提希夫人進入監獄,老夫妻倆抱頭流淚。韋提希夫人解開衣服,刮下塗在身上的酥蜜和炒麵給老王充飢,倒出灌在瓔珞中的瓊漿讓老王解渴。又鼓勵丈夫靜心持節,一心禮佛,以求解脫。從此,瓶沙王在監牢中天天誠心拜佛。而佛,就派遣他的弟子目犍連和富樓那天天來給瓶沙王講授佛法。

二十多天過去了,阿闍世王看到父王不但沒有餓死,反而身體康泰,精神愈佳,十分奇怪,便去追問獄卒:“父王為什麼還沒有餓死?”獄卒不敢隱瞞真情,就把王后探監送食和目犍連、富樓那講法之事如實告訴了阿闍世王。阿闍世王一聽,勃然大怒,高聲嚷叫:“父王作惡,該當死罪。可恨的是佛派人暗中救護。母后膽大包天,竟敢違旨暗送吃喝。我也不能輕饒這個老太婆。”說罷,持劍衝向後宮,要殺死母后。眾官員驚懼不安,面面相覷,不知所措。

敦煌壁畫上“瓶沙王求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因果真實不虛!

這時,名叫月光和省婆的兩名大臣冒死阻止阿闍世王說:“大王息怒。自古以來,只聽說有兒子弒父篡位者,未聞有子害其母的。大王已把父王置於死地,現在又要殺害母后,此為天地所不容啊!萬望大王三思而行。如果大王如此行事,群臣深感心寒,也難以自保。

我們雖是不才之臣,但不願輔佐弒父害母的君王,更無意死在大王的劍下。請大王允許我們走吧。”說罷,二位大臣怒目按劍,憤然出了宮門。阿闍世王的怒火已息,看見眾臣都揚眉怒視著自己,只好納劍入鞘,問大家:“你們說該怎麼力?”眾官員齊聲說:“大王要仁慈寬厚,不能傷害王后。”阿闍世王命令說:“把母后幽閉後宮,不準再出宮門。”韋提希夫人被閉鎖在後宮,瓶沙王也就斷食缺水了,沒過幾天,也就餓死了。

再說韋提希夫人深居後宮,不得自由,憂慮牽掛著老王的生死,又傷惱兒子的無情無義,千思萬慮,思前想後,無法知其因果,萬般無奈,只好對天求佛:“尊敬的佛啊,往日在我危難之際,你總是派阿難來安慰我,指點我。今日,我遭不幸,憂愁滿腹,為什麼不來看一看我呢?”佛聽到了韋提希夫人的悲切的求告,便帶著弟子們從天而降。韋提希夫人望見天空金光燦爛,天花如雨,跪在地上,迎接佛的到來。佛站在韋提希夫人面前了。

韋提希夫人問“我前世犯了何罪,今生生了這麼個不孝的惡子?”佛告訴她餓死和尚釘死兔子的緣由。韋提希夫人明白了,悔恨不已。為了解脫苦難,從此不怨不恨,靜心念佛,奉香禮拜,命終後,升了極樂世界。

故事出處

瓶沙王求子因緣故事,出自《佛說觀無量壽經》。以上故事,根據趙秀榮《敦煌壁畫故事·瓶沙王求子》整理。此故事繪於敦煌莫高窟第320窟北壁。

敦煌壁畫上“瓶沙王求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因果真實不虛!

參考 | 《法華經 · 信解品》、《敦煌壁畫故事 · 瓶沙王求子》、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公共網

編輯 | 伊豆

圖片 | 敦煌研究院、網路

責編 | 明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