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朧詩鼻祖”郭路生:精神出現問題,在療養院住了20多年

“朦朧詩鼻祖”郭路生:精神出現問題,在療養院住了20多年

“希望”對於世人是一種現實的贈予,帶著柴米油鹽的浸染。而對於詩人來說,“希望”就像路旁的野草,有的也如嬰兒的啼哭。生命的飽滿,帶給了這個世間最大的快樂,就像1948年,一個嬰兒誕生在行軍的路上一樣,他也隨即被自己的母親給取名為“路生”。

這個誕生在行軍路上的嬰兒姓郭,現實的世界是戰火紛飛,可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沒有人世間的愛恨情仇,所有溫暖化成人間的美妙,都賦予在了這個幼小的孩子身上了。而且多年以後,猶如他的出生歷程一樣,這份美好伴隨著他敏感而羈絆的靈魂,越來越濃烈。

“朦朧詩鼻祖”郭路生:精神出現問題,在療養院住了20多年

就像一杯香醇的白酒,揮發出的氣息籠罩了詩人的一生,伴隨著靈魂與肉體的劇烈鬥爭,一起澆灌了詩人的天性。

花兒一樣的童年,染成了紅色

山東魚臺縣,這是郭路生的家鄉。在他誕生的那一年,中國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動,為了未來的新走向,人們強烈地關注著自身和祖國的命運,都投身到了選擇之中。

降生在路邊的他,隨著大時代的洪流,鐫刻上了新時代的紅色印記。只是相對於其他的兒童,郭路生小時候就展現出了有別於其他孩童的天賦。

他喜歡寫詩,而且從小就表現出了對詩歌高度的靈敏感。詩歌原本就屬於唱和的藝術形式,尤其對嗓音高亢的山東人而言,這個被民間曲調浸染的孩童,已經有了自己的人生信仰。

“朦朧詩鼻祖”郭路生:精神出現問題,在療養院住了20多年

還在三年級的時候,別的孩子都在到處追逐打鬧和玩耍,而郭路生寫下了生平的第一首詩歌。或許多年以後,郭路生看到自己小時候的詩歌會感到幼稚可笑,但在彼時其幼小的心靈深處,詩歌就是和自己內心對話最好的媒介。

只是在郭路生成長的那個年代,人們更注重實際的生活意識,“詩歌”稍微不留意,就被被戴上“虛無”或者“小資”的帽子。

幸好郭路生彼時還是孩子,所以他偶爾寫寫,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尤其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社會紅色的氣氛和意識也越來越濃烈,那種年輕人獨有的狂熱氣息,實際上反倒和詩人的氣質是一脈相承的。在這種氛圍之中,郭路生反倒自得其樂,而且也能獲得無窮的靈感。

“朦朧詩鼻祖”郭路生:精神出現問題,在療養院住了20多年

只不過寫詩太多,當郭路生從初中升高中的時候,他完全沒有發揮好,中考失利,使得郭路生失去了繼續求學的機會。而內心的敏感,似乎又放大了這份現實中的失意。幸好他有詩歌,他可以利用這份詩歌的臆想,把自己內心的填充物變成自己的創作源泉。

於是,中考失利後的第二年,也就是1965年,郭路生開始創作《海洋三部曲》。這是一種預見性的設想,似乎代表了自己內心對自由無盡的嚮往,同時也代表著一種狂放不羈的心靈。而郭路生在彼時還不知道,再有不到一年的時間,他的周圍就要充斥紅色的海洋了。

“朦朧詩鼻祖”郭路生:精神出現問題,在療養院住了20多年

他的詩歌,似乎也成為其後發生了全國性紅色風暴的一種預見。彼時,郭路生還不能算是詩人,只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對於詩歌的喜愛和見解,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特認知。花兒一樣的童年和少年即將過去,紅色即將降臨,這份熱切的盼望和奔放的自由,開始攪動郭路生的內心。

紅色海洋中,他師承何其芳

1966年,全國變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郭路生之前的“海洋詩歌”,成為了這份狂熱的獻禮。他已經對詩歌有了自己的系統性的認識,而且在詩歌的道路上,也決心一直走下去。這份對於詩歌的追求,一起鑄就了郭路生的今後選擇和變化,也承載了郭路生對於詩歌的無盡喜愛。

“朦朧詩鼻祖”郭路生:精神出現問題,在療養院住了20多年

郭路生開始了創作,有了自己專屬的詩歌臆想和創作。而且在1967年的時候,他還專門拜訪何其芳,並向這位大名鼎鼎的老詩人請教。在郭路生那代人的心目中,彼時的何其芳確實是老詩人了,不光他們是老的,就連國內的一切都是老舊的,都要必須打爛和重新開始。

這份狂野的臆想,正好是詩人的內心一脈相承,帶著這種劇烈的變動,郭路生完成了海洋的詩歌,而且又寫出了著名的《魚兒三部曲》。雖然那是一個混亂的時代,雖然郭路生和自己的同齡人一樣也都投身其中了,但是他的內心,還是非常願意將這份狂野變成優美和理性。

只不過在現實的大背景下,他們的狂野要戛然而止了。雖然紅色運動一直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實際上在其中又分為了很多的時間段。年輕的郭路生參與過第一階段的狂熱活動,但很快,他們作為第一批人,又成為了新人的鬥爭物件,而且整個紅色風暴,也隨著時間的拉長,熱度在遞減。

“朦朧詩鼻祖”郭路生:精神出現問題,在療養院住了20多年

在接下來的兩三年時間內,郭路生又接連寫出了《相信未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等詩歌。而且隨著他的風格逐漸趨於成熟,他也成為了中國詩壇上的朦朧詩鼻祖。其後,他的這兩首詩歌,在他們獨有的群體中廣為流傳。所以,他也成為了一種精神上的象徵和偶像。

伴隨著詩歌,郭路生的思想和精神也從最初的狂熱中逐漸褪色,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他不知道接下來的生活該怎麼走下去。生活雖然可以充滿詩意,這對於任何一個詩人都是相同的,但是生活又不全部是詩歌,所以他們最終的選擇變化,還是要跟現實的一切相銜接。

“朦朧詩鼻祖”郭路生:精神出現問題,在療養院住了20多年

21歲的時候,郭路生和千千萬萬同齡人一樣,成為了一名下鄉的知識青年。那時候,他和一些同齡人到山西杏花村插隊。詩人的自由奔放,在太行山的溝壑中,又有了更大的釋放空間。只是郭路生內心似乎卻充斥了一種悲觀——一種對現實的悲觀,同時也是對靈魂的悲觀。

這份無處安放的悲觀,伴隨了郭路生接下來兩年多的插隊生活。詩人開始成熟了,或者說詩人已經知道靈魂的現實邊界在哪裡,而且也知道了自由和奔放,從來都和現實是一脈相承的。詩人的靈魂雖然還是放蕩不羈的,但是詩人從此對生活已經有了一種更為厚重的認識。

“朦朧詩鼻祖”郭路生:精神出現問題,在療養院住了20多年

被第一夫人點名批評的精神病患者

1971年,郭路生又迎來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個轉折點,他選擇了參軍入伍。對於郭路生來說,他的人生中雖然沒有坎坷,不過卻都和社會大背景的情形,保持了基本的一致情愫。這份選擇,讓郭路生對於接下來的人生,有了更為深厚的認知。

在部隊期間,郭路生有自己的詩歌感悟,而且也接連創作出了《新兵》、《架設兵之歌》、《瀾滄江,湄公河》等一系列反應部隊生活的詩歌。這份創作讓郭路生對於時代的把握,有了自己的充分認知,同時對於詩歌臆想的建造,也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朦朧詩鼻祖”郭路生:精神出現問題,在療養院住了20多年

臆想中的生活和現實中的生活,大多數時候都是有衝突的。就在這個階段,他曾經的詩歌《相信未來》還被第一夫人點名批評:既然相信未來,那就是要否定現在。不管這種解讀是否給郭路生的現實生活造成了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郭路生在部隊的生活,開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變故。

僅僅當兵兩年,郭路生就患上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由於不能在部隊待下去了,郭路生提前退伍開始治病。這期間,雖然他的病情時好時壞,不過治病或者說精神上的異常,已經成為郭路生主要的生活,這也伴隨了他今後很長一段時間。

“朦朧詩鼻祖”郭路生:精神出現問題,在療養院住了20多年

1975年,27歲的郭路生病情似有好轉,而且也跟李雅蘭結婚了,新的生活似乎即將開始。但是在這期間,郭路生的病情還是斷斷續續地發作,以至於這段婚姻存續了7年後,還是走向了終結。更為重要的是,詩人的病情似乎並沒有徹底的好轉,時斷時續的精神變動,還是困擾著他的現實生活。

1978年,對郭路生來說是一個人生的分界線。在這一年,不但他頭腦中存在的紅色海洋開始退潮,他也正式開始使用食指這個筆名,來發表自己的詩歌作品。之所以用這樣一個筆名,是因為郭路生的母親姓石,所以食指有“石之子”的意思。

“朦朧詩鼻祖”郭路生:精神出現問題,在療養院住了20多年

他的作品開始不斷出現在國內的文學期刊上,可在當時很多人都不知道,寫出這些詩歌的人,居然是一名曾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或許,郭路生的氣質,確實也暗合了這份世俗人內心對詩歌粗淺的理解。但無論如何,郭路生,或者說食指,正式開啟了自己的詩人生涯。

41歲的時候,郭路生住進了福利院,又過了兩年,荷蘭詩歌節以及英國的一所大學向他發出了邀請,此時眾人才發現他因為精神問題,身體依舊是時好時壞,所以未能前去。

郭路生的精神世界,似乎已經完成了自我的認同,也完成了對外部世界認知的構建,這份認同和構建,或許並不能被外部所理解。

“朦朧詩鼻祖”郭路生:精神出現問題,在療養院住了20多年

此後十幾年時間,因為病情的緣故,郭路生一直未離開過福利院。而郭路生的詩歌在這期間被接連出版,也接連獲獎。

只是郭路生已經徹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現實世界的構築和詩歌之間的臆想橋樑,成為了唯一的通道。或許,這就是郭路生的宿命。2002年,郭路生離開了居住了20多年的福利院,終於能回家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