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需要美育?——八個人的美育心靈史

作者/湘人彭二(niwo特邀作者)

我接受的美育是大自然賜予的

蘇婭 | 寫字的人

我接受的美育,根子上是大自然賜予的,我五歲以前爸媽工作忙,一歲半就有了小妹妹,所以我被送到農村爺爺奶奶家。成年後,那些自然裡的事物和鄉村生活,以記憶重構的方式,不斷地塑造著我的情感和覺察。

寬闊的大河,灰白色的河灘,村舍,傍晚的炊煙,爺爺幹活回家,院子裡的石榴,村口的泉水,一點不是浪漫化農村,它就是那樣的闊大、優美。

我們為什麼需要美育?——八個人的美育心靈史

▲畫 吳冠中

後來我被接回城裡,我家住在文工團的大院,每天看的都是漂亮的舞蹈演員。畫畫的,演奏樂器的,標準的屬於那個時代的文藝,也很美。

每半月,爸爸帶我去新華書店拿他預訂的書,新華書店的小黑板上寫著爸爸的名字和一些書的名字,印象深的是屠格涅夫的《父與子》。我們這代人還沒有體系化的美育,生活所見就是一種教育吧,更鬆散也更自由,

一個孩子的心時刻呼應著這一切,雖然當時說不出什麼,

成年後回想一下,

那些事物的形狀和氣息是需要自覺不自覺地調動自己的認識,來回應的,

美育的開始應該是那種平等、放鬆的方式,感覺得到對話的存在。

我們為什麼需要美育?——八個人的美育心靈史

▲攝影 來源於微博

現在,不美的東西很多。上街的時候,覺得不美。有些人穿的浮誇和流行,不美。燈籠不美,工整的花壇裡的花不美,行道樹不美……我對此只能視而不見。不能視而不見的,卻是自己變老,真的一點不美,還是難以和這樣的自己相處,

要一直帶著這種不堪儘量放鬆一點。

等老透了,又會是美的,

只有這十年二十年不好過,也要打扮整齊。

差不多每天都收拾得乾乾淨淨,只能這樣了。

美育是難的。不能確定是不是美的時候,不要去新增什麼,穿基本的、乾淨的衣服。我也不覺得,“自信就是美”、“自信的女人最美”這些話是對的,別太自信至少可以安靜一點。

最近,我寫了本書,叫《六:一個日本人在大理的耕食與愛情》。六,這個人挺有意思。我首先被他外表吸引,他穿的衣服材質是棉布和麻,寬大得像走路飛快的小學生,一看就是不受束縛的樣子,他對衣服的理解吸引我,自然的材料,舒適的尺度,適合勞動。日本人對顏色的理解是有傳統的,會用很多小色塊,比如頭巾、彩色的T恤、鞋襪打破衣服大面積的色塊,這些小顏色,就是一種對話。氣質上的美,是特別放鬆、真誠,有一種坦蕩和明亮。

我們為什麼需要美育?——八個人的美育心靈史

▲田間的六

三個小故事裡的美育

陳鄭雙 | 浙江工商大學哲學系教師

什麼是美,什麼是美育,說三個小例子。

第一個,當年數學老師上課教我們如何解題,一排排豎式寫下來,猶如庖丁解牛,清晰完美,很受震撼。

第二個,大學時踢球,我踢後衛,將對方前鋒的球截下,傳給本方前鋒。對方前鋒說,哥們,你剛才那個動作太大,肯定犯規了。我覺得也是,就打算叫停比賽。但他看到我方前鋒正在帶球進攻,動作十分流暢漂亮,於是擺擺手說,算了,這麼漂亮的帶球射門就不要叫停了。我覺得這也是美育。

三,畢業後租房子住,附近有一夫婦經營夜宵,每次必去,因為據我觀察,他們的宵夜食材做的最乾淨,準備工作最利落,烤制的過程最細緻。一般燒烤師傅因為煙熏火燎都不會太注意個人形象,而這對夫婦雖然穿得非常樸素,卻一絲不苟,連頭髮都梳得整整齊齊,非常妥帖。

我覺得這已經是與德育融合在一起的美育了。

我們為什麼需要美育?——八個人的美育心靈史

後來,有一天,我在報紙上看到一條新聞:

在長沙楓林三路和麓楓路交叉口的地下通道,住著一個愛整潔的流浪漢,他每天早中晚清洗地下通道三次,並將被子疊成豆腐方塊狀,有路人將其拍了下來,傳到網上,網友稱其為

“最整潔的流浪漢”

這和我見到那對夜宵夫婦一樣,都是美育的化身。

美育,就是那些“無用之用”的事情

安靜 | 自由職業者

關於孩子美育方面的培養,我覺得更多的是那些並不顯性,難以作為重大技能標記的,一件件小事。那些以實用主義出發,可以稱之為“無用之事”的事。這些事,是在我真正開始“茫茫人生好似荒野”,逐漸體會到的。

小時候的我,就是到大自然裡去玩耍,就是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我母親是個愛自然的人。小時候她教我們認識院子裡的植物,高大的泡桐,風情的拐槐,筆直的楊樹。花園裡的夾竹桃,牡丹,月季,燈盞花。每個春天我們都會去春遊,母親穿著格子裙,父親騎著腳踏車,我坐在橫樑上。小河水清冽冽的,有蝌蚪和小魚,樹上有鳥,山坡上還有野百合。

吳晟有一首詩,叫《我不和你談論》。

我們為什麼需要美育?——八個人的美育心靈史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

不和你談論糾纏不清的隱喻

請離開書房

我不和你談論人生

不和你談論深奧玄妙的思潮

請離開書房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

去看看遍處的幼苗

如何沉默地奮力生長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

去觸控清涼的河水

如何沉默地灌溉田地

《我不和你談論》

在城市裡久了,人會逐漸鈍化而失去原始自然的靈性。到野外去,識別和了解最初的世界,這也是母親教我的無用之事裡十分重要的一件。

有時候,她也帶我們去鄉野田間徒步。六月,梯田裡都是金色的麥浪,野生的莓子和漿果正好,我們從小路上走的時候,她都會給我們講很多故事。

比如野草莓和小鹿的故事;比如向日葵的故事;比如路的盡頭,住的老婆婆的故事什麼的。路過清泠的泉水,她會講有個財主,不保護泉水的清潔,而被守護泉水的白蛇毒死的故事,不過後來,路過的善良腳伕,拿一瓣蒜救活了他,從此腳伕過上幸福的日子。

那些故事都清淺隨意,很多我猜都是母親隨機編出來的。但是有趣而生動,

聽故事也會對人情世故有了點理解。

後來我和我弟都變得會講故事,在很多無聊的時候,我們也會給彼此講故事,比如在家裡的世界地圖前面隨便指個地方,我就會講講那裡發生的事。

講故事也是無用之事,至今我們都沒有因此獲得過世俗的財富。但這個本領相當妙,

它讓我覺得人生充滿想象力,讓我能輕易有畫面感,讓一切都很有趣。

這些小事也好,我母親的初衷也好,並沒有要將我變成成功的人,我們平凡,也許還會遭遇失敗。但我知道我們都是

和世界互動夠多的人,是感知豐富的人,是幸福感強烈的人。

在少年時讀什麼書,讀書多少,這個造成的人的差異,在成年後怎麼都彌補不來。不是單純的吸收了什麼的問題,而是伴隨你快速形成初步世界觀時,到底受什麼影響。所以啟發他/她讀書,挑好書,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真正的好東西,沒有捷徑可獲得。一個孩子美育的認知也是一點點形成的,其形成是複雜因素造成的。比如好照片,除了你一眼看到的濾鏡,還有器材,有光,而更更重要的,可能是作者這麼多年來形成的看待世界的角度,這是你買了同款濾鏡絕對解決不了的問題。

我們為什麼需要美育?——八個人的美育心靈史

美育,關係人的獨立人格

Joe |網際網路行業,從事技術工作

這兩個月,我有個煩心事。我住的樓上,有個小孩彈鋼琴,晚上九點以後還在彈。我和我老婆上樓交涉,但沒有用,還是繼續彈鋼琴,還是吵的我們睡不著覺。

我覺得,美育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硬性的,一個是軟性的。硬性的美育,是畫個畫,彈個琴,唱個歌,會點藝術。軟性的美育是什麼?是美育背後的創造,以及承載這些美育的德育等等。如果你的美育給別人帶來傷害,即使你的鋼琴彈得再好,那你也是不懂什麼是美育。

有些家長給孩子上各種培訓班,要的是商業投資,哪怕萬分之一的可能,去成為畫家,甚至更好一些,名垂千古。還有一部分就是希望培養孩子的情趣、愛好。

但培養孩子的美育,

應該先把德、仁、義等說清楚。

現在,很多人無非是在學一門技能,不是在學美育。這是我要說的第一點。

第二點,我們需要美育,這是一個很大的事。社會上很多人沒有獨立人格,沒有主見,很多人把它歸結為很多原因。但根本上,我覺得,是缺乏美育的表現。

我們為什麼需要美育?——八個人的美育心靈史

那些藝術界的牛人,都是

保持獨立人格

的藝術家。

是清朝的皇太極還是誰,和別人說,“你看歸附我們大清的,為什麼總是武將多於文人呢?”按說,文人比武將脆弱,他也無法武力反抗,但卻總是以身殉道。這其實是因為文人有風骨,有氣節,美育做的好而已。

我最近也看一些畫家的文章,有一個故事很打動我。

畢加索非常有名,他的畫一直都賣出天價。許多人渴望得到哪怕一兩張畢加索的畫,因為這足夠自己吃一輩子了。

但晚年的畢加索非常孤獨,很多人喜歡他,是衝著他的錢來的。為了那些畫,他的親人們爭吵不斷,甚至大打出手。

畢加索感到很苦惱,他身邊一個能說說話、嘮嘮嗑的人也沒有。一天,畢加索請來了一個叫蓋內克的安裝工,給自己的門窗安裝防盜網。

蓋內克憨厚、坦率,讓畢加索覺得可愛,他送給蓋內克許多畫,並對他說:“雖然你不懂畫,但是你是最應該得到這些畫的人。拿去吧,我的朋友,希望有一天它們能改變你的生活。”

但蓋內克幾十年一直沒有賣畢加索的畫,直到2010年,年逾古稀的他將畢加索贈送給他的271幅畫,全部捐給法國文物部門,價值1億多歐元。他說:“畢加索曾對我說,你才是我真正的朋友。是朋友,我就不能佔有,只能保管。我把這些畫捐出來,就是為了讓它們得到更好的保管。”

蓋內克不是畫家,但他有美育的人格。許多人在這個社會,都比較迷茫。但如果能儘早認識自己,搞清楚“自己是誰”,會更加幸福。

美育,就是對醜陋的千篇一律的城市的厭惡,以及……

姜米粒 | 美食和電影愛好者、作家

想起美育,會讓我想起一些具體的事。比如對醜陋的千篇一律的城市的厭惡,對一個和周邊哪都不靠,看著十分不順眼不協調的建築的反感,日常生活中只考慮實用而一點不顧及美好看不好看的行為的心煩。

小時候,我生活在哈爾濱,松花江從城市流過,原來的江岸線很美。

我前幾年去聖彼得堡,住在涅瓦河邊的酒店,江邊有人曬太陽,河邊有詩人普希金在詩歌《青銅騎士》裡歌頌的青石鋪成欄牆和路面,涅瓦河靜靜地流淌,巨大的駁船緩慢前行,我就非常恍惚,以為是我小時候的江邊,小時候的哈爾濱。

我小時候,爸爸媽媽帶我們去江邊。週末的時候,帶上吃的、喝的,和毯子,去江邊。找個水清沙幼的江邊,曬太陽、游泳,媽媽洗衣服,中午吃過飯以後,睡午覺,一直到夕陽西下,坐上進城的最後一班輪渡。

我喜歡這裡,我把它當作普希金寫的大理石鋪就的涅瓦河去愛它。但現在,下游建了電站,水位變化小了。而沙子不知道去了哪裡,只剩淤泥了,江邊人工鋪了一小塊沙灘,人們可憐地擠在那裡。

更氣人的是,現在江邊,居然插進去一個紅頂的中國式小亭子。完全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從實用角度出發,沒一點用。它美觀嗎?完全是對風景的一個破壞。

江邊停靠的船塢裡,幾艘圓頂的白船。然後,江裡的游龍戲鳳黃瓦紅柱子的遊船招搖過市,天天大喇叭喊,“遊江哦,遊江哦”,你在江邊閒坐一會兒,都不可能。哪來的美感呢?

我住的城市、生活區、周圍的人群中,是美多一些,還是醜多一些?我不能想這個事,我要麻痺自己,要把所有對美好的嚮往都埋進墓地,要不沒法活下去。

我家,我自覺不錯的。我家裡很多東西都是宜家買的,但是是按照我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經濟適用考慮的。到我家的朋友說,“知道是宜家,是你的宜家,不是宜家的宜家。”

我的書是我自己的,分類也是按照自己的習慣分類的,擺設有的是我自己做的,有的是我去各地玩淘來的。我喜歡我這個家。

關於美,有時候我也能做一點改變。

我原來的單位,一個領導居然聽進去了我順帶說的話。在廠區裡,綠化帶,我說廠區裡栽種的植物要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顏色變化,有層次,開花的時間儘量長。廠領導竟然聽進去了,按照我的去做,現在的確好看一些。從4月的黃色連翹開始、各種淺深的榆葉梅、稠李、黃玫瑰、粉玫瑰、淺紫深紫的丁香等,一直到7月的暴馬丁香,連續兩三個月都看得到不同的花在開。

美育,兩代人的幸和不幸

流馬 |詩人

我們那波人當初上學的時候,是講德智體全面發展,沒有後來的美和勞。

80年代初的鄉村老師,恐怕也不懂啥叫美育吧,其實那時候的我也不太懂,什麼審美教育,美感教育,美學教育等。倒是,我上過幾節美術課。

那會兒也沒有什麼專職美術課老師,都是其他比如語文數學老師隨便教一教的。也並不按照課本教學,而是興之所至,老師會畫啥就教啥。今天畫個蘋果,明天畫個梨。

那一代鄉村老師比我們今天這些孩子幸運的一點,可能是他們小時候真得學的比較雜,音樂美術,樂器,都會。地方戲,民族的樂器,西洋的樂器,都會一點。到我們這一代,反而不行了。我猜,剛建國那會兒的教育還真挺全面的,只是文革以後,開始“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了。美術、音樂、體育,是最被忽視的學科。

我們為什麼需要美育?——八個人的美育心靈史

▲畫 吳冠中

如今,對小孩子的美育,挺重要的,不過不一定專門給孩子講什麼才是美或者不美。帶娃的過程,日常對一些事物的判斷,就可以影響孩子的審美培養。

現在的小孩,和我們那時候比,有幸運,也有不幸。不幸的就是,他們根本沒時間接受美育,因為學校作業比我們那時變態多了。我孩子六年級,每天很多作業,一般作業都要寫到七、八點。孩子也不愛寫,拖拖拉拉的。有的孩子更誇張,一寫寫到晚上十點。

在這上面,家長也有責任。放學後各種瘋狂報班。有的家長,光學英語的地方就報好幾個,什麼新東方英語、VIPKID、久趣,然後報了,又沒時間上,真是非常荒謬。

而我小時候的美育,主要是

一種自我學習或者自我教育

,大自然,樹木、雲朵,月亮,村莊,山脈,莊稼……對我的教育。

現在,不美的東西很多,不良的東西也很多。大多數情況下是無視,如果不美的東西侵入到生活,

有時候可能需要忍受。

能拒絕的早就拒絕了,拒絕不掉的,也沒辦法。我們就是過著這樣的生活。

人總要有能夠100%投入的時刻,繪畫就是

Gaga |國企員工

這個世界有美的,就有不美的,不然能量不守恆。美無法消除,就像不美無法消除一樣。

我從小喜歡畫畫,從記事起就喜歡畫畫了。我媽說,我小時候給我畫筆,不打擾我的話,我可以畫一天。

雖然喜歡繪畫,但家裡一直沒讓我專門學。而且,當時也沒有好的繪畫師資和條件。我學習成績又很好,是學霸來著。我們那個時候,高中學畫的,都是學習成績不好的,才會選考美術。有時候自嘲地想想,“我是被學習耽誤的畫家吧。”

但繪畫這個喜好,如今在我身體裡一直還在野蠻生長著,估計也會喜歡到老。

前幾年,我上過一段線下的繪畫班,但那時大部分是為了考美院開的那種繪畫補習班,也有娛樂的,但總之,針對成人的繪畫興趣班太少了。後來有了線上課,便利多了,我就報名了。

現階段報的班,很好玩,每週一節,在朋友圈的群裡,老師點評作業。當然,我也想過,理想狀態是,不上班,然後跟著志同道合的人和好老師到處去畫。但這是不可能的。

我不是《月亮與六便士》裡的那個捨棄一切的畫家。

這麼多畫家裡面,我最喜歡梵高,我第一次油畫臨摹的,就是梵高的畫。梵高這個人好,畫也很棒。就畫來說,生命力很旺盛。我畫的畫,都掛在家裡,我這麼自戀的人,家裡當然只能掛自己的畫。

我們為什麼需要美育?——八個人的美育心靈史

我們全家都從我的畫下面走過。

我兒子小時候也很愛畫,畫過北京長城,他還沒去過長城,自己想象的。他在長城畫了兵,還畫了各種路,還立著兩個牌子,“活路”和“死路”,像迷宮一樣。還畫過自己的房間。

但他現在不那麼愛畫了。我覺得,原因是他現階段有更喜歡的事情了。

他現在喜歡體育和自然科學,美育教育目前只能是跟我去去博物館,看看畫展。

我還是羨慕孩子畫畫的狀態,大人畫畫要學,不學不敢動筆,小孩不用學,就敢動筆,他畫的是心裡的東西。我現在畫畫,就是玩。

人總要有能夠100%投入的時刻。

對我來說,畫畫可以創造這種時刻。

我喜歡畫畫給我的專注。但小孩不需要,他們幹嘛都專注。

美育,應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並伴隨人的一生

曹藝凡|中國文聯出版社 副編審

蔡元培先生有句話,我覺得非常值得與大家分享:

美育在於陶養人的感情,認識美醜,培養高尚的興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美育應該從一開始就浸潤在生活中,熏習感悟。應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並伴隨人的一生。

而中國當代美學大師葉朗也說過,一個人的人生充滿詩意和創造,一定會給他帶來無限的喜悅。我們脫離了藝術教育中超越技術的層面和功利的層面吧!引導有意識地去追求

審美的人生、創造的人生、愛的人生

,在這個過程中,拓寬胸襟,涵養氣質,提升境界。

美是需要學習的。而且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因為審美能力和任何一種能力一樣,需要不斷的熟悉,掌握和提升。

我們為什麼需要美育?——八個人的美育心靈史

▲攝影 來源於微博

我自幼習琴習字,我們那個年代藝術教育並不普及,感謝我們那個熱愛藝術的家庭。我的奶奶本來就是民間的書法高手,當地的招牌都是她去寫,家裡的字墨香氣現在都縈繞在心中。家裡的長輩,有的熱愛西洋樂,有的喜歡民樂,有的愛戲曲,叔叔自己就組織了樂隊,雖然都並不是專業人士,但他們都把音樂融入了生活。

幼小的心靈被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刺激著,感動著,也冥冥中讓我走上了藝術道路。讓我很容易被美打動心靈,很容易感知生活的美好。

當奶奶把一個老祖宗的墨硯傳承給了我,那一刻我知道對書法藝術可能不僅僅只是喜歡了,

而且將會伴隨我的一生摯愛,而我也希望把這份美好繼續傳承。

但現在不美的東西和不美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我經常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對美的分享不能盡善盡美,對孩子的美育教育,我自己依然有很多的瓶頸,很多的不如意的地方,但我還是對美孜孜不倦地追求著。

現在,美育越來越被關注和被重視,說明是社會群體特別是作為家長對孩子的藝術教育的投入,從技能技術培養往審美能力培養的一種進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