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之“樂”,最全解析來了

“清平樂”之“樂”,最全解析來了

(點選空白處)

最近,“光明文學遺產”微信公眾號發起的關於詞調《清平樂》之“樂”的讀音討論,是久違的有趣而有意義的學術爭論,所以首先要為編輯的學術敏感點贊,這看起來是一字讀音的小爭論,但說小也不小,因為其涉及詞調之名的生成、指意及其底層的“文化”問題。

《清平樂》“樂”讀快樂的樂,還是音樂的樂,首先要問“樂”字為何有此二義和兩讀。

這就涉及“文化”問題了:先秦時代,音樂歌舞儀式統稱為“樂”,而此“樂”的本質功能就是使人快樂。《呂氏春秋》解釋“大樂”說:“大樂,君臣、父子、長少之所歡欣而說(悅)也。”解釋“侈樂”說:“失樂(lè)之情,其樂(yuè)不樂(lè)。樂(yuè)不樂(lè)者,其民必怨,其生必傷。”讀起來還真有點繞口,但說明了樂(yuè)和樂(lè)的關係,也是早期“樂”字分指快樂和音樂的例項,由於一字有二義,所以就分讀lè和yuè兩個相近之音,這就關涉

詞調中“樂”字的含義和讀音

了。

唐宋詞調之名中的“樂”字,既有音樂歌舞的指意,又有快樂的指意,重點指向哪一方面,讀什麼音,要看具體的詞調。例如《黃鐘樂》,就絕對指音樂,《破陣樂》《賀聖樂》《大定樂》等,主要指儀式樂歌,當讀yuè,雖然其中也包含快樂之意;而《歸田樂》《夜半樂》《眾仙樂》等,本義為快樂,所以當讀lè。

那麼《清平樂》呢?

“清平樂”之“樂”,最全解析來了

“清平樂”,樂清平?

認為讀lè和讀yuè的學者,都注意到唐代《松窗錄》中的一條資料,而對《清平樂》作相關解釋的,是宋代郭茂倩的《樂府詩集》,不過他解釋的是《清平調》,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雲想衣裳花想容”那三首。其先引《舊唐書·音樂志》釋“清平”雲:“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樂之遺聲也,漢世謂之三調。”接著轉引了

《松窗錄》

中的故事:

“開元中,禁中重木芍藥,會花方繁開,帝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輦從,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帝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辭為?’遂命李白作《清平調》辭三章,令梨園弟子略撫絲竹以促歌,帝自調玉笛以倚曲。”

因此,《樂府詩集》認為《清平調》之“清平”二字與清調、平調有關。

今論者由此推《清平樂》也當如此。但《清平調》的“調”明確指音樂,將其“清平”作清調、平調解是一種特指意,而“清平樂”就不同了。“清平樂”從字面上很難說指清調、平調,“清平”的通常指意是天下清明太平,如唐蘇拯《漁人》詩“不問清平時,自樂滄波業”、宋陳允平《寶鼎見》“更喜報三邊晏靜,人樂清平宇宙”、金馬鈺《踏雲行》“清平快樂無征戰”,所以《清平樂》的“清平”不像《清平調》的調名來源有本事可考。

從通常語意看,“樂”就是快樂,“清平樂”就是“樂清平”,自當讀lè。

“清平樂”之“樂”,最全解析來了

△《清平樂》劇照

但問題是,《清平樂》畢竟是“詞調”,始詞作者也是李白,所以不能排除調名“清平”的指意在音樂上可能與《清平調》相關。

從文體看,二調雖有雜言和齊言的差異,《清平調》為七言聲詩,《清平樂》則為上下片詞式相同的長短句。李白所作第一首的上片為:“禁闈秋夜,月探金窗罅。玉帳鴛鴦噴蘭麝,時落銀燈香灺。”對此傳為李白作的《清平樂》,研究者多懷疑是託名偽作,這裡且不論。此後溫庭筠等唐宋詞人所作《清平樂》,與傳李白作的詞式完全相同,是唐宋通行詞調,單片與《清平調》句數相同,所以曲調的音樂長度大致相同,用同一個“母調”歌唱,從技術上說一點障礙也沒有。唐代一個詞調有齊言、雜言二體的不止一例,如《蘇幕遮》。再參看現在的民歌小調,如“花兒”,也一樣。一個樂曲既可唱齊言,也可唱長短句,是常情,故《清平樂》《清平調》二調相通,

由此而言,《清平樂》的“樂”讀為yuè,也不是沒有理由。

日本學者早川太基堅定認為《清平樂》當讀lè,

所舉中國古代文獻和日本長承二年(南宋紹興三年)宮廷樂工的

《龍鳴抄》

,其中“清平樂”讀音,

明確可案“樂”皆為快樂之lè,是很過硬的證據,

這種踏實的學風值得稱道。但有一點要注意,所舉證的諸說都是從“清平樂”通常語意出發的讀音,這就涉及

詞調命名的取向問題

了。

“清平樂”之“樂”,最全解析來了

詞調命名取向??好專業!

詞調,有音樂和文體二重屬性,一個詞調既代表一個音樂歌曲,又代表一個特定的文體樣式,而詞調的命名就有兩種取意指向,一是音樂維度,一是文學維度,兩個維度常常兼而有之。以有“樂”字的詞調為例,唐代最有代表意義的教坊曲,有“樂”字的調名有:龜茲樂、破陣樂、大定樂、大明樂、奉聖樂、聖壽樂、慶雲樂、朝天樂、龍飛樂、傾杯樂、還京樂、回波樂、千春樂、千秋樂、天下樂、同心樂、太平樂、夜半樂、眾仙樂、拋逑樂、清平樂。這二十來個曲名,“龜茲樂”專指音樂,以下數名直到《慶雲樂》,“樂”字偏重指儀式音樂,讀音皆為yuè,其後十幾個曲名中的“樂”,則首先是通常語意上的快樂,當讀lè。若《還京樂》《回波樂》,有本事可考,是以皇帝的開心事為題而創作的歌曲之詞,然後付之歌舞,所以其“樂”(lè)便同時具有了音樂歌舞之“樂”的含義,

讀為yuè也未嘗不可,當然第一指意是快樂。

“清平樂”之“樂”,最全解析來了

宋代有“樂”的詞調名和後世的衍名,也是這樣,

如長壽樂、長生樂、齊天樂、應景樂、貧也樂、逍遙樂、漁家樂、普天樂、悲中樂、迎春樂等,首選讀lè不讀yuè。由此看日本學者舉證的資料,都是對調名“文學”維度的理解,“清平樂”當然無可置疑讀lè。至於郭茂倩等古今治樂府和詞學的專家所考慮的《清平樂》和《清平調》的關係、“清平樂”是否有清調、平調的含義,則不在古代一般文人的考慮之中。時隔李白幾百年的日本樂工,重在把握《清平樂》的通常漢語意義及音樂,其是否有清調、平調的內涵,無須且沒有必要追究。

唐教坊曲中的帶“樂”字曲名,佔古代全部帶“樂”字詞調的不到一半,以“文學”標題為調名的佔多數。

綜觀古代所有詞調的“始詞”,調名絕大多數是歌詞的“文學”標題而與音樂無關,帶“樂”的調名則多少含有傳統“樂”(yuè)“樂”(lè)相通的文化意識,兼指快樂與音樂,但大部分是快樂的意思,其調名某種意義上可視為詞文學中的“快樂”母題。

當然也有例外,如柳永新創詞調《徵部樂》,寫的是詞人“役夢勞魂苦相憶”(《全宋詞》),其“樂”就不是快樂之意而只能作“曲子”解而讀yuè;再如《齊天樂》,本宋代教坊大麴,本義當然是快樂,但作為宮廷儀式樂之名,亦可讀yuè,而姜夔用之作《蟋蟀》詞,完全反其“快樂”之意,《齊天樂》成為一個普用詞調,就更應該讀yuè了。

“清平樂”之“樂”,最全解析來了

△《清平樂》劇照

那麼,《清平樂》的“樂”今天究竟應該如何讀呢?這首先要問一問為什麼清人開始就有讀yuè的跡象。近代以來讀為yuè已約定俗成,主要原因在於時代語境的變化,強調詞調原生的“樂調”意識加強,搞詞學的會考慮李白《清平調》與《清平樂》的關係,由之將《清平樂》作為一個專名而讀yuè。但從歷史維度看,其原讀當為lè,則又是事實,所以今讀yuè與古讀lè,是兩個歷史維度的讀音,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今天是不是要回歸“原讀”,竊以為不必,只要知道其本來的“文學”意義是快樂的意思,今讀yuè強調的是樂調之意。

漢字有不少字多音多義,音、義既有別亦內通,是漢字特有的“文化”。

“清平樂”之“樂”,最全解析來了

不過要注意的是,《清平樂》的讀音是一個特例,其他詞調中“樂”今天怎麼讀要具體分析,大部分還是應當讀快樂之“樂”。

將《清平樂》讀yuè過度闡釋為詞體的音樂“性質”問題,說詞“是借鑑近體詩格律以詞調將音樂節奏定型的一種詩歌體裁”,是不解歌唱與歌詞關聯的實際操作和技術原理的空洞“邏輯”推論。有的論詞者總脫不掉先有純音樂的曲調然後“依調填詞”思路,不注意元稹《樂府古題序》說的“依調填詞”是文人參與作詞後的情況。

雖然文人作詞所“依”之“調”有少量可能是純樂曲,如採用大麴的“歌頭”“排遍”和“破子”作詞調,可能先有器樂曲,然後“依調填詞”,但大多數詞調——尤其是詞調生成的主源和應用最廣的市井民間歌曲,是“依字聲行腔”的“樂隨詞生,詞隨樂行”,音樂、詞式是雙向共生關係,在相合對應中具有某種彈性,故“一調多體”的情況很常見。

文人取某個曲調填詞,主要參照的是既有歌詞的文體樣式,將之作為一個文體“框架”來“填詞”,與既有的詞式區域性有所不同很普遍,一個詞調的若干文人作品,字數、句數全同的情況很少,只要不是孤詞孤調,唐宋文人的所有詞作,幾乎每一調的體式都有各種程度不同的“變體”,正是歌辭文體的一大特色,哪有用語句的平仄格律將音樂節奏“定型”的事。詞體樣式的嚴格“定型”,是宋代以降“詞、樂分離”以後的事情,無視唐宋文人一個詞調作品的“一體”、“又一體”,用想當然的“邏輯”推論詞體的“音樂性質”,

據此將調名中的“樂”都指認為音樂而讀yuè,屬於一種無根之說。

作者簡介

“清平樂”之“樂”,最全解析來了

李昌集,文學博士,師從任中敏先生主攻詞曲學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戲劇與影視學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江蘇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代表著作有《中國古代散曲史》《中國古代曲學史》等;於《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等發表論文數十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專案《中國詩詞曲源流史》主持人。獲國家教委第三屆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教育部人文社科、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三等獎數項。中國樂府學會副會長、中國散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韻文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詞學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中華經典資源庫特聘吟誦專家、中華吟誦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古代文學學會副會長。

圖片: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統籌:劉劍

製作:張嘉寶 馮軼群

協辦:北京語言大學光明文學遺產研究院

責編:王子墨 張永群

編輯:孫小婷 張雪瑜 宗小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