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了,還要給我看一地雞毛?

30歲了,還要給我看一地雞毛?

說來也奇怪,就在我正式邁入30歲的這一年,整個社會對“女性30歲”這個話題達到前所未有的熱情。

捫心自問,我從沒感覺今年的自己比以往多出絲毫焦慮。事實上,打25歲以後,我的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踏實、堅定、自洽,歲月的痕跡沒怎麼在臉上滑過,倒是給精神打了一劑強心針。

“太好了”,我經常這麼想,“成長真是太好了。” 從三十而立的壓力到三十而已的長舒一口氣。

近來和朋友們一起追劇《三十而已》,名字取得好,一種摩登的新鮮感撲面而來。講的是三個女人,剛剛步入30歲,面對人生諸多困境的抉擇,故事又發生在上海,很熟悉的地方,便看得饒有興趣。然而劇情過半,峰迴路轉,弊端顯露無疑,繞來繞去,還是繞不過“為婚姻做出巨大忍讓與犧牲才是全體女性最終歸途”的隱形暗示。

30歲了,還要給我看一地雞毛?

既然想好了要打造一個打破傳統觀念的發生在國際化都市裡三十歲女性的白皮書,何不思維超前一點、開闊一點?

一個人的生活縱然離不開戀愛與婚姻,但早已經不是人生的全部了,那種被兩性關係所牽絆束縛的情節已經不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故事了。

那種非黑即白、刻意製造對立的劇情推動,讓我想到了無數篇10W+爆款爛文,將複雜的人性用扁平的網路標籤來進行劃分和批判。

而我想要看的,是真正瀟灑的都市女郎,她們有夢想、有野心、有愛有恨,有抵禦外界世界的自我防護機制,也有面對內心世界的深層探索。

//

1

一個貌美而有野心的櫃姐,試圖利用自身優勢實現階級跨越——我覺得這沒什麼好judge的,很多年前《粉紅女郎》裡的萬人迷不也是這樣的角色嗎?好可愛好生動的。

30歲了,還要給我看一地雞毛?

社會競爭本就是發揮自身優勢的最大化,靠學歷、靠人脈、靠聰明、靠運氣、靠美貌,很難說孰高孰低,各自拎清自己要付出的代價即可。《流金歲月》裡的鎖鎖,倚仗美貌闖天下,骨子裡卻清透豪邁,南孫心裡佩服她,看她像一個俠客。

所以我老說,亦舒的很多小說,三觀雖歪然正,明面兒上不符合正統社會規劃,女性總在情愛裡遊走,骨子裡卻是很自我很摩登的。她們不曾囿於情愛的枷鎖,本質上還是在尋求自我救贖。

王曼妮這個角色寫得就極其擰巴。一方面精通人情世故,懂行知趣,心比天高,野心不小;另一方面道德標準極高,義正言辭地批判他人的情婦身份,可是她自己理想中的好伴侶,從一開始不就已經註定了此段關係的不平等嗎?遇到你的第一眼,就告訴你:你不是這個艙位的人。

30歲了,還要給我看一地雞毛?

講真的,現在的我,最討厭就是別人對自己的生活指手畫腳,以愛的名義/為你好的名義都不行。如果有男生第一次見面,就想得意地指導我該怎麼喝酒、鞋底要不要貼膜,我當下白眼就得飛到天上去。

是可忍孰不可忍?

想靠自己,盡情揮霍、享受人生;抑或勤勤懇懇、腳踏實地;還是蟄伏多年、伺機而動,都是可以被理解的。然而一個角色不能多種價值觀交織混淆,實在令人困擾。

最終踏出“追尋自我”的步伐,還是抓住了「男人」伸出的救命稻草。這個立意,真是令人不寒而慄。

“免費的午餐”,從來都是有代價的。

2

一線都市中產階級的生活,目前國內就沒有都市劇能不偏不倚地展現出個大概。

富人就用愛馬仕,喝酒就要喝拉菲,談藝術只認識梵高和莫奈,懷疑編劇是順著小紅書熱門關鍵詞臆想出的上流生活。

好笑故事一則:有錢人品酒,喝一口就能品出降水量。

30歲了,還要給我看一地雞毛?

30歲了,還要給我看一地雞毛?

我有一種感覺哈,很多創作者在寫都市題材的時候,往往高不成低不就,習慣用俯視和憐憫的視角拍攝底層人民的「平庸」與「幸福」,用無知和惡意的心態揣度“上流階級”的「浮華」與「不幸」,以此滿足自己的審判欲。

好的作品,態度應該是端正公平的,至少與筆下人物有共情共識。

講到中產階級,顧佳這個角色真的好可惜。童謠演得好,開頭的設定也好,聰慧全能的全職太太——讓這種模凌兩可的社會身份得到具象化的演繹。

30歲了,還要給我看一地雞毛?

然而劇情突飛猛進,爾後的小三插足,劇情我就直接跳過了。我極度討厭在影視劇作品裡看到這種單薄的工具人角色,目的為了煽動社會戾氣,和營銷號撰文的思路是一樣的。

如果要講述婚姻中的雞飛狗跳,有太多人性可以挖掘。今年看過的《婚姻故事》即是很好的一個例子——講述婚姻,更是講述愛與生活的本質,親密關係和權力關係的交織,使得婚姻裡有溫情的一面,更有殘酷的一面。那些愛過的點滴也會成為分開時遍體鱗傷的拔刀相向。

“結婚適合非常,非常高尚的人,它是極端嚴酷的自律。你得和其他所有的可能性,所有其他的愛情、激情和狂喜說再見。可是我們都沒那麼高尚。”

30歲了,還要給我看一地雞毛?

這個故事裡也有第三個人的存在,但那不重要,無需具體刻畫。婚姻的倒塌從不只因為一個外人作祟,這種扁平的惡意刻畫毫無意義。

顧佳這個角色本來可以更好看的,她去闖事業、在社交圈鬥智鬥勇、原生家庭的和解,都很值得深入挖掘,有趣得多。

作為觀眾,我真的不想再看聰明女人鬥小三的劇情了。我想看全職太太如何發光發熱,成功女性如何權衡家庭與事業,逃脫婚姻之後如何找尋自我。再或者,如何把兒子帶得這麼可可愛愛,新一代的親子關係,我也願意看十集呢。

30歲了,還要給我看一地雞毛?

30歲,不用天降橫禍,也有好故事能寫的。

3

鍾曉芹和陳嶼。一個對童話世界有浪漫幻想的可愛女孩,一個腳踏實地、無趣冷漠的男人,組成一段毫無激情的婚姻。丈夫對妻子熟視無睹,冷眼相對,愛魚勝過愛人,不耐煩到極致,結婚就為圖個省心清淨。

這婚姻令人窒息,兩輛不同軌道的列車硬要往一塊兒開。

30歲了,還要給我看一地雞毛?

30歲生日的第二天,鍾曉芹輕輕巧巧地選擇了離婚,向著新生活奔去。她與自己講:這一生都在依賴別人,從未獨立生活過,從此便開始獨立的新篇章吧!看到這裡,已經有一種明快的豁然開朗之感。

然而筆鋒一轉,又進入了新一輪的糾纏:原來前夫為我做了這麼多看不見的小事,電視機遙控器的電池都是他換的呢。想到此處,又陷入了深深的愧疚當中。(彈幕裡也是一片惋惜:真的不錯,這個男的。)

短暫的離婚期裡,獨立的精神追求沒看到,新鮮蓬勃的戀愛也不好好談。遇到最大的窘境,還是靠著前夫英雄救美渡過難關。於是滿懷著愧疚與不捨,又迴歸到原本的生活之中。

30歲了,還要給我看一地雞毛?

這個故事真實地我感到苦澀。不僅是對寫故事的人,也是對彈幕裡真情實感的反饋。好像一個60分的婚姻就足夠獲得慰藉,“已經很好了,滿足吧”——劇本和整個社會都在對女性進行這樣的暗示。

為了達到破鏡重圓的純粹性,劇裡還得安排女主清清白白的身子迴歸。

是了,2020年的女性都市劇,還要強調女性身心純淨(才是好女孩),處女論的威脅(林有有)。女人不應該有慾望,迴歸家庭平平淡淡才是真。

為什麼呢?換一種思路來寫如何?

30歲的鐘曉芹,離婚之後戀上年下弟弟,感受到久違的新鮮快樂,於是不斷約會和戀愛,寫作素材越積累越多,小說越寫越順暢,成為暢銷女作家。逐漸意識到,戀愛才是維繫浪漫最好的方式。嚐到了愛情的甜,又不用體會婚姻的苦,一直到老都能做那個抬頭看月亮的漂亮的浪漫主義者。

//

既然想要寫摩登都市裡的摩登女性,那就不妨大膽一點。人物走向不重要,筆者的態度、立意和格局才重要。

今天和朋友討論,如果讓我們來寫自己身邊的魔都30歲,我們要寫什麼?

我想了想,我可能會寫一個LGBT couple;一個試圖打破性別歧視的創業者;一個瀟灑走天下的獨身主義;一個在體制內沉寂了數年,30歲那年覺醒要去追夢的音樂人……

30而已的故事有千千萬,女人的乘風破浪有千千萬,不用非得聚焦在戀愛婚姻的一畝三分地上;就算聚焦在其中,也有更多維度的解讀和探索。

反正我自己是到了30歲,自我認知才趨近完善,自我舒適度也調整到最佳狀態,經濟獨立的同時,精力還很旺盛,正是獨闖世界最好看的姿態。現在的我,最清楚自己的時間最寶貴,時間精力的投入產出比何等重要,一點也不要浪費在不能令自己充實和舒適的事情上。

人生才剛剛進入一種全新的充盈的狀態,別來跟我說30歲就是一地雞毛。

30歲了,還要給我看一地雞毛?

30歲了,還要給我看一地雞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