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一個人在戀愛中,需要完成3次成長

文/學乃身之寶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在《婚姻心理學》中說:“獲得幸福婚姻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兩個人都提高自己、修煉自己、完善自己,只有這樣相處起來才會輕鬆,也只有這樣,婚姻才不會對雙方構成束縛。”

這說明,婚姻是一場兩個人的修行,而修行,就是成長。

其實,一個人在戀愛中,要完成3次成長,才能收穫美好婚姻。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這3次成長。

心理學:一個人在戀愛中,需要完成3次成長

1。第一次成長,要破除理想化

我們每個人的頭腦裡都有一整套關於愛情和伴侶“應該怎樣”的假設,這也是戀愛時的擇偶標準,其背後和我們自己的經驗、需要、期待和慾望有關。

就像有些女生的擇偶標準是和爸爸相似,因為她們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了自己爸爸對自己的愛,於是長大後,會在頭腦中想出好伴侶“應該”是爸爸那樣的。

所以,心理諮詢師陳海賢老師說:“很多時候,人們不是選擇了眼前的伴侶,而是選擇了心裡那個理想化的情人。”

心理學:一個人在戀愛中,需要完成3次成長

當我們帶著理想化的標準去尋找伴侶時,很容易出現失望和焦慮,這也是很多伴侶產生矛盾的根源,因為我們在用自己頭腦中想象出來的伴侶來要求對方。

而人是不完美的,理想化的伴侶是不存在的。

可見,戀愛中的第一次成長,就是要破除這種理想化,意識到自己頭腦中的擇偶標準和現實中是存在不符的。

這時我們要做的是,問問自己,自己最在乎的擇偶標準是哪一條,這樣“抓住主要矛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接受現實中那個“真實”的、不完美的伴侶。

心理學:一個人在戀愛中,需要完成3次成長

2。第二次成長,要學會分化和獨立

當我們意識到理想化的情人只存在人們的幻想裡時,便完成了第一次成長,但是,放棄這個理想情人是艱難的,所以,我們不僅要在意識層面有所改變,還要在行動上(現實層面)學會分化和獨立。

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經歷,有自己的情感。

其實,學會分化和獨立就是要我們在戀愛時,放下期待,接納失望。

親密關係專家克里斯多福·孟在《親密關係》中說:“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

意思是,期望會把接受和讓人自由等充滿愛意的感覺擋在門外。

也就是說,學會分化和獨立,可以讓我們從改造伴侶的期待中解放出來,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這樣伴侶也會獲得屬於自己的自由和空間。

如果感情中出現問題,我們要做的是,先改變自己。

因為一段關係中,誰痛苦,誰先改變。當我們先改變之後,伴侶才有可能會改變。

當然,伴侶先改變更好,只是那需要ta自願。

心理學:一個人在戀愛中,需要完成3次成長

3。第三次成長,要懂得“親密有間”

愛,是為了在一起。

但好的感情,需要“親密有間”。

因為人與人之間是有邊界的,包括身體上、經濟上、心理上等等,所以我們在戀愛中,還要懂得距離和界限,這也是第三次成長。

邊界,並不是不靠近,而是在嘗試靠近的同時,尊重了別人說“不”的權利。

比如,我們對自己伴侶的前任特別感興趣,想知道ta的情感史,如果對方說了“不”,我們就要尊重ta的邊界,這並不是對方不信任自己,而是ta在為自己保留空間;如果我們不依不饒去詢問,就會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

其實,在關係裡,誠實未必是最重要的,知道如何保護關係更可貴。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即學會拒絕,因為我們不僅要懂得尊重伴侶的邊界,也要懂得保護自己的邊界。

總之,在戀愛時,我們不能一味追求親密無間,“親密有間”才會更好地促進感情增進。

心理學:一個人在戀愛中,需要完成3次成長

寫在最後:

沒有什麼“命中註定”的愛情,好的戀情是一個過程,需要兩個人一起成長。

其實,每一次的成長都和“分離”有關:

第一次成長,破除幻想,就是離開我們的一部分幻想,走進戀情的真實;

第二次成長,學會分化和獨立,就是離開我們的一部分自戀,深入到感情中;

第三次成長,懂得“親密有間”,就是離開“我們”,重回到“我”,拓展親密的空間。

愛情,是一種冒險,可能會讓我們受傷,但那是值得的。

正如陳海賢老師說的:“所有的冒險故事裡都有危險,但這些危險不是重點,主人公藉由這些危險獲得的成長,才是重點。”

所有的冒險之旅,本質上都是成長之旅。

心理學:一個人在戀愛中,需要完成3次成長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