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戰火裡逃難的孩子

他曾是戰火裡逃難的孩子

萬曉

4月1日,今年好像大家都沒有心思過愚人節,因為世界的現狀,超出大多數愚人節惡搞的想象。大約九點,我喝著咖啡,一邊放任自己給一塊吐司刷很厚的黃油,一邊刷微博,看上海隔離的各種新聞,還聽著張國榮的歌,跟著哼唱:春天該很好,你若尚在場——像每年的這一天,懷念我心中最亮的星。

突然,也在刷手機的丈夫說:桃枝孃孃今天早上走了。差一週95歲。

我們不震驚,只是遺憾,也談不上很悲痛,畢竟95歲算喜喪,而且上個月她老人家就病重了。桃枝孃孃是他父親的堂姐,抗戰時他父親十來歲,惜別寡母,跟著桃枝孃孃一家從湖北漢川鄉下逃避戰亂到重慶,他父親就跟著堂姐家眾多的兄弟姐妹一起長大,也在餘生裡守望相扶。

我突然有個念頭:這下他們過世的兄弟姐妹們是不是會團聚呢?掐指算來,公公離開這世界14年了。在我們家庭生活中很多重要的事情發生時,我都會想念他。

我至今記得第一次跟丈夫去他家。那個年代,戀愛都是衝著結婚去的,所以兩個人內心一旦確認戀愛關係,就是見家長。在我20歲的眼裡,57歲的公公是老年人了。他下班回來,我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看他進屋,瘦瘦的,很嚴肅,動作輕緩,簡單和我打了招呼就進廚房了。我看得出他努力對我表現客氣,但是我又有點感覺受冷遇。婆婆就不一樣,漂亮,和善,健談,讓人感覺輕鬆親切的一個阿姨。

後來公公做的既考究又可口的一大桌菜,讓我為自己之前的小小委屈而內疚,我自己的父母只會做最普通的家常菜,我在心裡想:以後經常能吃這麼可口的菜真不錯。

後來我們水到渠成地結婚,基本上每個週末,都坐5路電車到觀音巖,過馬路,下張家花園那一大坡石梯,回到公婆家,吃公婆精心準備的豐盛大餐。公公依然話不多,但是手上活不停,澆花,修枝,用毛巾擦拭傢俱,在廚房裡切菜,炒菜,愉快地看我們狼吞虎嚥。初夏,陽臺上茉莉花開了,他看一眼花,抽一口煙,非常陶醉,眼睛發亮。

後來我懷孕了,有一天,大概我們還沒有起床,公公就敲門。進得門來,他晃著手裡的袋子:我給你拿了個痰盂。

痰盂?我疑惑地看著袋子。他走進廚房,把一隻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大個子的團魚倒進水槽。我頓時明白他是鄉音無改鬢毛摧,湖北人嘛。

快到預產期我們做B超,醫生暗示是一個女兒,我們頂著大太陽回家,告訴公婆可能是個女兒,我們和婆婆都覺得挺好的,可是我感到公公明顯的失落神情,不知道他是完全不加掩飾的不高興,還是這已經是他努力掩飾的效果。他自己是獨子,我丈夫也是獨子,我理解他想有個孫子繼承香火,但是我心裡也非常不高興他這樣沒有風度。從那天起到孩子生下來,我自己做了心理建設:這個孩子生下來受爺爺嫌棄的話,我要加倍呵護她。

可是他第一次見到我女兒的時候,我看到他小心翼翼抱著孩子,他的臉上開出一朵花,欣喜,溫柔,愛憐,巴結,想盡全力對她好,都在眼睛裡,都在笑容裡。

女兒十歲前的很多時候,都是跟著爺爺奶奶。女兒喜歡吃什麼爺爺就給她做什麼。女兒很喜歡吃魚,爺爺燒好魚,單獨拿一個盤子給他盛著,端到寫字檯上,讓她一個人慢慢坐著吃,不許說話,吃完了魚才可以上桌吃飯。女兒後來回到我們家覺得奇怪:你們吃魚怎麼是大家一起坐在飯桌上吃?不是應該一個人另外找個地方吃完了魚再吃飯嗎?不管長多大,我猜女兒也會記得,有一件事情世界上只有爺爺一個人為她做到了,她每天回家一換下鞋子,爺爺就會拿去衛生間給她刷得乾乾淨淨晾在門邊。

69歲那年,公公中風,經過治療,左邊的肢體活動不自如。但是他懷著康復的信念,每天在家裡鍛鍊數小時,七十多歲的時候,他穿著背心,能看到他和年齡不相稱的肱二頭肌和結實的肩背。緊接著,婆婆患病,兩年後離世。生命中的最後四年,公公除了忍受病痛,還有承受孤單。欣慰的是有一位善良的保姆,把他照顧得很好。有兩年,每天中午我女兒要回爺爺家吃飯,他會叫保姆買魚買蔥回家,他指導保姆配好調料,會用僅剩的活動自如的右手給他孫女燒魚。

我和公公相處的時光,始終覺得他性格內向,不善交流,除了愛打麻將和做飯,過著一種比較封閉的生活。他有趣的一面,多半是家人們轉述的。他是一個資深的京劇票友,重慶城裡老一輩的頂尖的厲家班裡好幾位頂流,都和他過從甚密。整個西南的一流琴師,都和他稱兄道弟。他一生有一位摯友,是重慶百貨大樓的美工師,儒雅倜儻的董先生,我也記得小時候的新年,我們主城區的人都會很關注一件事:今年重百的櫥窗又會做出什麼花樣?董伯伯就是那場重頭戲的總設計師。我記得公公退休前後,董伯伯給他寫了一封長信,告訴他如何克服離開工作崗位的失落,告訴他退休生活也有不同的意趣。

公公鬱鬱寡歡地度過了最後幾年,又被肺癌徹底擊垮,他在醫院的病床上經歷了汶川大地震,又看了北京奧運會,他喜歡看各種體育比賽,這給了他最後的慰藉。他的病床上,有一本我給他買的《伶人往事》——這是我一直慶幸我想到為他做的事情。

在去弔唁桃枝孃孃的路上,我想到即將要見到的那一群他們的晚輩,我們要一起回憶從前的他們,也傷感,也欣慰。

萬曉:1969年出生於重慶。半生成長和生活於此,愛旅行,愛讀書,愛看電影,好奇未知,也沉湎回憶。不能遠行的這三年,回憶,就像是走向過去時光的旅行。歷經的悲喜重新展現,如同旁觀者一樣看過往,像又活了一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