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顧家不算大戶人家,但上幾代也都是讀書人,稱得上是小半個書香門第。

顧老太一生養育了三個子女,大兒子顧士海早年下鄉,去了黑龍江,年到半百才回到上海;二兒子顧士宏曾經是一名中學老師,為人寬厚和善;小女兒顧士蓮曾經日子過得相對寬裕,但因為一場大病,以及供女兒出國讀書,幾乎掏空了家底。

顧家的第二代,是尋常人家的日子,和富貴不搭邊,但也不算落魄。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到了第三代,顧家曾經迎來了短暫的輝煌。

顧士海的獨生子顧昕,聰慧博學,從小就是棵好苗子,學習成績優秀,進入了名牌大學,畢業後又輕鬆考上了公務員,娶了局長的女兒。

顧士宏的一對龍鳳胎,顧磊娶了漂亮伶俐的妻子馮曉琴;顧清俞年薪幾百萬,是真正的上流人士。

顧士蓮的女兒高朵朵,被送出國留學,前途也是一片大好。

然而隨著顧磊的意外離世,顧家的境況急轉直下,隨後顧清俞閃婚閃離,顧昕鋃鐺入獄,高朵朵不願回國,幾個小輩的結局,撕開了顧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一生大起大落的顧老太,經歷了喪偶又喪孫,兒子顧士宏成鰥夫,女兒顧士蓮患癌,一大家子雞飛狗跳,顧老太卻以良好的心態,健健康康活到了九十多歲。

顧老太的長壽秘籍,她在臨終前,傳授給了女兒顧士蓮,顧老太說:

“你爸心事重,毛病是自己捂出來的。稍有點風吹草動,他就緊張,擔心日子過不下去。我跟他講,再怎樣,日子都要過,中國有幾億人口呢,人家不是也一樣過日子?想得太多,自己吃苦頭。”

性格決定命運,放寬心,少計較,才能身心舒暢,活得幸福。

無論子孫遭遇什麼樣的變故,顧老太都穩如泰山,不為所動。細思她的行為,才知她的生活態度,既是智慧,也是自私。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沉默

顧老太長期和二兒子顧士宏生活在一起,因為顧士宏脾氣最好。

馮曉琴嫁給顧磊後,當起了家庭主婦,伺候著顧磊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顧老太對這個孫媳婦並不滿意,因為馮曉琴為人精明,愚鈍的顧磊不是她的對手。

馮曉琴和顧磊性格不合,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家裡沒有消停的時候;但馮曉琴把顧老太伺候得眉開眼笑,因為馮曉琴為了成為真正的上海人,燒得一手地道的上海菜,《心居》原著裡寫道:

“馮曉琴到底來上海日子久,幾隻本幫小菜,比如蔥烤鯽魚、油爆蝦、糖醋排骨,已經很有火候了。連顧老太那樣挑剔的嘴(包括口味和說話內容),也時不時地蹦出幾個讚美的詞。”

在顧老太心裡,孫子和孫媳婦的日子過成什麼樣她都是不操心的,兒孫自有兒孫福,她只關心每天的飯菜鹹了淡了,是不是合她的胃口。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顧士海和蘇望娣兩口子,為給兒子顧昕買婚房發愁,湊不出錢來,顧老太默不吭聲,痛快地啃著雞腿,她有積蓄,卻不願拿出來,就好像是旁觀別人家的事情。

女兒顧士蓮患癌後,崩潰大哭,顧老太也只是輕輕拍著她的後背,安撫道:“好了好了。”

家裡一有動靜,顧老太就假裝耳背,不去理會那些糟心事,顧老太覺得,無論是插手小輩們夫妻間的事,還是管教孫子甚至是重孫子,都是費力不討好,弄不好就是裡外不是人。

顧老太外表糊塗,心裡明鏡一樣,她瞭解家裡每個人的脾性,只有在實在看不下去的時候,才會用一兩句話點一點。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顧磊離世後,馮曉琴把精力放在了兒子小老虎身上,逼著他用功讀書,顧老太見重孫子小小年紀就被馮曉琴這麼折騰,特意提醒了馮曉琴,馮曉琴不聽,顧老太便說道:

“小老虎姓顧,將來要靠他傳宗接代。顧磊已經沒了,性子惡也好,軟也好,好好活著就是最好。”

顧老太一開口,就戳中了馮曉琴的痛處。馮曉琴再也沒有還嘴的理由。可見顧老太對家庭不上心,不是她沒有能力,而是她根本不願意出手。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顧老太躺在病床上,自知時日無多,大限將至,特意對女兒顧士蓮說道:

“告訴阿海,做人開心點,自己不開心,旁邊人看著也難受。阿宏不要學他爸爸,一本正經面面俱到,忒辛苦,也沒意思。三個子女各有各好,手指頭伸出來還有長短呢,老孃這把年紀了,腦子也糊塗了,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你們多擔當。”

顧老太其實將三個兒女的問題都看得明明白白的,可她卻沒有指點過孩子們,她冷眼看著顧士海鬱鬱寡歡,顧士宏當老好人左右為難,顧士蓮嘴硬心軟,受了最多的委屈。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顧士海因為早年鄉下的原因,失去了上海戶口,還錯過了家裡拆遷,他為此憤世嫉俗,怨天尤人,顧老太沒有開解過這個大兒子,任由顧士海牢騷滿腹。

顧士海連盡孝的責任,都推給了妻子蘇望娣,顧老太卻說:“她是勞碌命。”母子兩人心安理得地享受著蘇望娣的奉獻。

顧士海的負面情緒,傳遞給了兒子顧昕,顧昕最終走上歧途,和顧士海的生活態度有很大的關係。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顧士宏性子溫和,沒有脾氣,也常常因此而吃虧,看著兒媳婦馮曉琴把妹妹馮茜茜帶進顧家,一住就是好幾年,賴著不走,顧士宏仍然把馮茜茜當成客人。

顧士宏越是好說話,越是容易被佔便宜。兒子顧磊被他養得懦弱無主見,成了家庭鬥爭的犧牲品,這些,顧老太是看得到的。

明知道兒女們陷入了各自的怪圈,顧老太卻選擇了沉默不語,因為話說得重了,沒人願意聽,她還指望著孩子們給她養老,不願意去惹那些不愉快。

直到生命的最後,顧老太仍然不敢直面兩個兒子的缺點,而是託女兒去轉達,顧士蓮直到最後仍然被顧老太利用。

兒女們的人生,都比不上顧老太的晚年重要,只求自保的顧老太,她的自私和薄情,註定了顧家會走向敗落。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稀泥

當年顧士海下鄉後,顧家老房子拆遷,分了一大一小兩套,顧士海因為沒有上海戶口,自然與房子無緣。

顧士宏帶著老母親住了那套大的,顧士蓮得到了那套小的,顧士海心裡不平衡,覺得全家都對不起他。

顧老太無招勝有招,她什麼也沒做,卻成功化解了這次家庭危機,因為她吃準了顧士蓮的心善,果然如顧老太所料,顧士蓮心疼大哥顧士海受苦,主動提出把房子過戶給侄子顧昕,這樣顧士海在上海也算有了落腳的地方。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顧士蓮把房子給顧士海,是出於情分,連鄰居都勸顧士蓮,不該把這麼貴重的東西隨便給人,顧老太卻默許了女兒的做法。

顧士蓮的付出,卻沒有得到顧士海的感恩,顧士海搬進了顧士蓮的房子裡,對待家人絲毫不客氣,《心居》原著裡寫道:

“每次過來便往沙發上一坐,看電視吃瓜子,廚房的事也不幫忙,真正是客人了。大哥在黑龍江插隊落戶,吃了不少苦,顧老太之前也跟兩個小的打過招呼,一家人,能幫的就幫,能包涵的就包涵。顧家兄妹都是再孝順不過的,也團結。”

顧士蓮患癌後需要錢做手術,顧士海卻拒絕拿錢幫扶妹妹。顧士海的絕情,讓顧士蓮大失所望,她心裡有委屈,顧老太沒有指責過顧士海一句不好,更沒有教會顧士海感恩妹妹的付出,直到臨終前,顧老太才用遺言安慰了顧士蓮。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顧老太說:“乖囡,我曉得,你不容易。”

老母親一句話,就讓顧士蓮百感交集,原來自己這麼多年的付出,母親是知道的,可她卻眼睜睜看著女兒吃虧受苦,除了和稀泥,搗糨糊,一點實事也沒做過。

顧士蓮說顧老太偏心兒子,顧老太說:

“當爹媽的,又是那種年月,想的就是兒女都能過下去。一個吃肉,一個哪怕啃骨頭,只要有口飯吃,也就看得下去了。要是有人餓肚皮,就不一樣了。這時候一個子女跳出來做好事,碗裡的肉分一半給另一個。爹媽曉得不公平,但也沒辦法,總希望每個人都能活下去。有飯大家吃。”

“你對我有怨氣,我也曉得。可你話都說出口了,我攔在前面,阿海肯定要怨死我,他那個人,平常不聲不響,真發起犟脾氣來是嚇人的。你房子讓給他,是你做妹妹的情分,再說你那時條件也蠻好,就算後來生病,底子擺在那裡,總歸也不會過不下去。

你老孃也是人,精力有限,怕你們過不下去,怕你們互相吵,也怕你們跟我吵。年紀越上去,越是懶,我要是四十歲,那就是另一碼事了。你爸又老早沒了,我勞保工資也不多,心裡沒底,我將來是靠在你們身上的,你們太平,我就太平。你懂吧?”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為了讓兒女都有飯吃,顧老太只得狠心“劫富濟貧”,顧士蓮的犧牲,早就註定了。

顧士蓮得了那種“快死的病”,顧老太仍然堅信她的日子不會過不下去,顧老太的樂觀,其實是對兒女們的冷漠。

顧老太只會搗糨糊,裝聾作啞,因為她怕兒女們鬧矛盾,家庭一旦不和睦,她也得不到安生,她不在乎每個兒女究竟過成什麼樣,只在乎一碗水是否能持平。

顧老太這些年攢了不少積蓄,兒孫們給的錢,都是她的養老本兒,她遲遲不拿出來,是為自己留了退路。有錢才能有底氣,才能受兒女們的待見,顧老太人老卻仍然清醒。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顧老太為自己的算計和高壽得意,她對顧士蓮說:“等我走了,鈔票一多半都留給你。”

偏心又重男輕女的顧老太,之所以臨了對女兒大方了一回,是因為她想保護顧士海,這筆錢,其實是為了抵消顧士海霸佔房子的債。

顧士蓮拿了老母親的遺產,也就註定了她不會再好意思因為房子的事對顧士海耿耿於懷,顧老太用一點小錢,為大兒子換了一套房子,這比買賣,真的很划算。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隱患

《心居》原著裡,守寡40年,遺產傳女不傳男的顧老太,她是真正的狠角色,她用自私,滋養了自己的身心,才會在顧家走上敗落之路的同時,還能安享晚年。

顧老太在彌留之際,呼喚著兩個兒子的小名,唯獨沒有喚女兒,她的骨子裡,其實對兩個兒子依賴更多,但她在家庭中犯錯的錯,絕非僅僅是重男輕女。

為何顧家第二代皆平庸?

是因為有顧老太這樣的母親,底下的孩子不可能拔尖,五根手指不一樣齊才是正常的,顧老太卻一心想把三個兒女削得一樣齊整,富裕的就要任由貧窮的壓榨,只有兒女們都吃上肉,她才不用去貼補,更不會被戳脊梁骨。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顧老太的教育模式,被二兒子顧士宏學到了精髓。

顧士宏的一雙兒女,資質相差懸殊,顧清俞聰慧有才能,顧磊愚鈍沒本事,顧士宏想到的,不是督促兒子提升自己,而是讓女兒照顧兒子。

顧士宏在中間當老好人,註定了顧清俞會越來越強勢,顧磊會越來越扶不上牆。

顧清俞比顧磊只早出生了幾個時辰而已,卻要像老大姐一樣接管顧磊的生活,插手顧磊的家務事,顧清俞和馮曉琴的矛盾,就是這麼來的。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顧士海因為下鄉的事,情緒消極,顧老太便讓另外兩個兒女包容他,全家人都由著顧士海的性子;顧士海也是這樣對待顧昕的,不批評,不指點,不干涉。

正是因為顧士海沒有管教過顧昕,顧昕高攀到了局長的女兒後,要被岳父一家教育,有句糙話說得很對:“你不管你的孩子,社會會替你管。”顧昕坐牢,才是顧士海的現世報,更是顧老太埋下的火種。

看到顧老太長命百歲,再回頭看她那個短命的丈夫,才知其中另有深意。正是因為顧老太對家庭漠不關心,丈夫才要面面俱到,活得很辛苦。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顧老太道:“他那種性格,就算再撐兩年,撐到你大哥去黑龍江,也是撐不下去的。早點晚點的事。有時候書讀得多,未必是好事。”

顧士蓮道:“爸爸作孽,一天好日子都沒輪到。這輩子光吃苦了。”

顧老太道:“你爸吃虧在忒聰明,像我這種傻大姐,倒是長命百歲。”

顧士蓮道:“你才是真聰明,家裡這些人,就數你糨糊搗得最好。你是悶聲大發財。”

《心居》原著裡,這段母女之間的對話,看似是調侃,其實暗藏了非常多的資訊。顧老太至死不知,丈夫比她早走40年,根本不是因為他憂慮過多的性格,而是她沒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他才被迫既當爹又當媽,勞心勞力,有苦無處訴。

那時候家裡窮,三個孩子嗷嗷待哺,吃了上頓沒下頓,顧老太樂觀地面對生活,不為柴米油鹽操一點心;丈夫只得仔細為一大家子人的吃喝拉撒籌謀,他本是個讀書人,為人清高,有他的驕傲,卻要低三下四地討生活,這比讓他挨餓受凍更痛苦。

顧老太知道丈夫心中煩悶,卻沒為他排遣過,反而指責是他多愁善感,杞人憂天,才會把日子過得糟糕的,丈夫在婚姻裡不被理解和尊重,最終鬱鬱而終。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顧老太提起亡夫,沒有絲毫愧疚,而是要以他為反面教材,不能像他那樣窩窩囊囊地早逝,要活得敞亮,學著自私,才不會走他的老路。

這才是顧老太的“臨終遺言”裡,最薄情的地方。

顧老太稱自己為“傻大姐”,才是對一家人的算計,顧士蓮早就看透了她的本質,才會在母親的病床前,表達自己這輩子對她的不滿。

偽裝了一輩子的顧老太,顧士蓮嘲諷她“有福氣”,殊不知,顧老太的福氣,消耗了三代人的好運氣。

《心居》原著:細思顧老太的“臨終遺言”,頓悟她的男人為何短命

寫在最後

作家蔡崇達曾在他的書裡寫道:“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而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人,莫過於母親。往近了講,每個孩子的未來,都藏在母親的三觀裡,往遠了說,一個母親,至少決定了三代人的命運。

一個好母親應該是思想開明,目光深遠的,她對子女的教育,應該是既有安身立命的本事,也有照顧家人的擔當。

顧老太這種“拆了東牆補西牆”,只求自己舒暢的做法,註定了整個顧家會被拖下水,顧家的輝煌轉瞬即逝,絕非是偶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