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恐婚,到底恐的是什麼?

“今天也是恐婚的一天。”

“女朋友想結婚,但是我不想,怎麼辦?”

當我們點開微博或貼吧,一個個恐婚的話題、一群群恐婚的人都不約而同地在怨念結婚這件事。再回頭看看身邊的人,又何嘗不是把婚姻當作洪水猛獸。

恐婚的人無處不在,仔細研究,可以發現主要有三類:

1.單身的人

:沉浸於單身的美好時光,對婚姻只有恐懼沒有期待。

2.有物件但不想結婚的人

:享受戀愛帶來的快樂與便利,但不想擔負婚姻附帶的責任。

3.想結婚但不敢結婚的人:

對婚姻生活抱有期待,但是又害怕這種期待最後會落空,所以在猶豫與糾結中難以前行。

沒有自由、超負荷的責任、會落空的期待、原始家庭的不幸福等等因素,都如磐石般阻止我們走向婚姻生活。

有人跨過重重艱難完成了結婚,圓滿了社會意義的“人生”;有人仍在迷茫觀望,期待可以克服對婚姻的恐懼,再決定是否走向婚姻。

今天,社長想和大家談一談,我們恐婚,到底恐的是什麼?

恐懼一:家本位和人本位的對立

轉眼,三十不約而至。親朋好友見面第一句都是,“有物件了嗎?啥時候結婚?”你笑著回答,“不急不急,再等等。”

你可以逃避親朋好友的追問,卻逃不過父母的催婚。

在父母輩看來,完整的人生必須包括結婚,年齡到了就該結婚,結婚物件最好也是他們能認定並符合條件的人。至於這個人跟你三觀合不合、談不談得來、有沒有共同興趣……全都不在父母的考慮範圍內。在他們看來,“成家”就好了,管這個人好壞呢,這是一種典型的“家本位”思想。

但對於大部分80後、90後來說,結婚這件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誰結婚。結婚應該是順其自然的發生,是兩個互相愛慕的人走到了一起,並決定相伴走完人生的路,這才是真正的適婚年齡和適合的結婚物件。比起“成家”,重要的是這個人值不值得攜手走下去,這是“人本位”思想。

在持家本位思想的父母和人本位思想的個人之間,因為催婚,把結婚這件事情擺到了個體的對立面,個體從抗拒催婚轉向抗拒結婚。

一位單身多年的女性朋友,在與父母因催婚發生爭執後,歇斯底里般喊出了自己的心聲:

“我不是不想結婚,但是我真的很討厭你們催婚,這種無間斷地催婚真的很讓我崩潰,我甚至越來越反感和抗拒結婚這個事。”

我們恐婚,到底恐的是什麼?

恐懼二:關係需求和情感需求的錯位

很多人恐婚,其實可能是因為結婚的物件與我們想要結婚的物件不一致,導致原本不恐婚的人開始變得恐婚。

我們對親密關係的需求促使我們需要完成一場結婚,但是情感方面的需求又要求我們應該忠於自己所愛的人,

在關係需求與情感需求的對立中,結婚代表了對情感需求的背叛,從而恐婚開始形成。

社長身邊的一位女性朋友也曾抱怨:快要結婚的物件條件各方面都不錯,但完全沒有一點男女之間喜歡的感覺。同時,她又深刻的明白自己屬於伴侶依賴型,所以最後肯定需要找個人結婚,因為她需要一個伴。可是看到眼前的人,又格外抗拒結婚。

我們恐婚,到底恐的是什麼?

當眼前人非意中人,恐婚就發生了。恐懼的是自己不夠堅定的選擇,以及選擇所會帶來的遺憾。

恐懼三:婚姻是永無止境的爭吵和令人窒息的平淡

婚姻生活到底是怎樣的生活?這就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管是幸福還是不幸的婚姻生活,都各有各的幸與不幸。

問題就在於,當你沒有真正與一個人開始婚姻生活時,你永遠無法預測這到底會是種怎樣的生活。

但這並不會妨礙未婚人群對婚姻生活的評判。

上海封城後,貼吧裡突然多出了不少夫妻情感問題諮詢。有個網友說自從封城後,自己每天都要和伴侶吵架,昨天是因為一盤餃子,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今天是因為兩包泡麵對丈夫寒心了,不知婚姻何去何從。

在評論區裡的兩性差異更加明顯,男性網友傾向認為故事是編的,女性網友則不約而同大呼婚姻好恐怖,其中一位更是表示:我從小的環境除了我爸還有其他一些男性,都讓我經歷過一些不好的體驗,現在就是恐婚。

不可否認,透過一個故事來評判婚姻生活畢竟有失偏頗,但婚姻生活中,為了餃子、泡麵這些瑣碎事情發生爭執,甚至上升到打鬥卻並不少見。

對於未婚族來講,這些所見所聞構成了他們對婚姻生活的主要認識,認為婚姻生活總是充滿爭執與不堪,而這種生活正是他們恐懼並想逃離的。

除了沒完沒了的爭執之外,日復一日、平淡無趣的婚姻生活也讓圍城外的人望而卻步。

最近熱播的《婚姻生活》裡呈現了一對結婚十年的夫妻生活。在外人看來,他們婚姻平淡、幸福,殊不知生活的另一面是:妻子在沒有激情的生活中已經喪失了維持婚姻忠誠的動力,以致她最後想要的只是離開和逃避。

我們恐婚,到底恐的是什麼?

我們懷著熱烈與激情與一個人攜手走近婚姻,“初見乍驚歡”,但久處卻不怦然。

歸於平淡,最後的可能是窒息,而我們恐懼的正是這種令人窒息式的平淡。

恐懼四:結婚的結局是離婚

“如果結婚的結局最後還是離婚,那我們為什麼要結婚?”

這是來自一位未婚男性的靈魂發問,而他之所以這樣問,也是因為身邊的人要麼走在離婚的路上,要麼已經離婚。

據美國有關部門統計,美國人平均婚姻維持時間為8。2年。再來看看中國近幾年民政部公佈的資料,離婚率逼近50%。

在離婚越來越普遍的時代,我們每個人可能都面臨類似的疑問。

當我們提出這樣一種類哲學疑問時,實際上是對婚姻不幸結果的恐懼,而恐懼來源於不自信。

從個人角度出發,個體明白婚姻的本質是妥協和付出,但自己並不想付出太多,所以對於自己在以後婚姻中的表現不自信。

從情感角度出發,目前所處的物件可能並不是年少情動、一往而深的那個人,更可能是在各種壓力和需求下尋找的結婚物件,不自信的是沒有深厚情感支撐的婚姻。

我們恐婚,到底恐的是什麼?

因為害怕婚姻的結果,所以恐懼婚姻的開始。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提到,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把婚姻當“圍城”的人,可能恰恰是那些不夠恐婚的人,而恐婚的人會認識到婚姻的責任、正視自己的感受,並嘗試用心感受身邊的這個人,直到他們不再恐懼婚姻,才會在最好的時機選擇婚姻。正如一位網友的留言:

“結婚並沒有那麼可怕,可怕的是你內心沒有做好選擇而被突如其來的變化衝散了那種無拘無束不受束縛的不羈心態。所以才會把一切的責任與不如意都歸結為婚姻,認為是婚姻讓你喪失了原本跳動的心。”

當你更好的認識自己後,婚姻就只是一個選擇性,不用恐懼,也無需為此焦慮,正所謂“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本文轉自社會學了沒,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意在分享。我們尊重作者的成果,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xiao444hui)及時刪除。非常感謝,支援原創,歡迎投稿。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