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傷逝》|人必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人的存在具有自然、社會、精神三種屬性,與之對應,人存在的也有三重需要,即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的自然存在需要,包括愛、歸屬、友誼、社交等的社會性的需要,包括自尊、自信、自愛、自立等的心理需要。自然存在是社會存在、精神存在的前提。

有需要就渴望得到滿足,然而並非所有的需要都能得到滿足,人的存在就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境,這些困境以對立的兩個方面出現,當對立的雙方不可調和,人生難免以悲劇收場。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愛情為題材的小說,關於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按照魯迅先生 “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的觀點,二人的愛情是一出悲劇,是一出緣於生存困境的悲劇。

人之自然存在的偶然性隱含悲劇因素

找到一份摯愛,長相廝守直到終老,本無可厚非。涓生或子君定如此認為, 沒有失業——失去存活的經濟保障,他們或許會幸福的生活下去。就涓生而言,失業是偶然發生在他的生活中的,找工作屢屢受挫也是預料之外的,子君的死一樣是出乎預料的。

這一系列的偶然事件將他們的愛情逼上了絕路:子君跟父親回家已經宣告他們愛情的落幕,而子君的死卻正式宣佈他們的愛情的滅亡。

可以設想,如果子君沒有死,沒有嫁人,他們有可能再次複合。可子君終究是死了,他們之間的愛情也只有被迫結束了。這一切,與人之自然存在的偶然性有很大關係。

肉體生命的存在是愛情得以進行的基礎

當涓生與子君決定同居時,二人肉體生命是存在的,也有物質基礎作保證。那時,涓生還在局裡上班,有一份收入,至少吃飯問題可以保證,甚至還可以買些不知名的花草,買只寵物狗,買幾隻飼油雞。吃的食物也比會館裡好得多了。

這一切,在涓生看來是那樣的幸福,尤其是晚上回憶往昔的時光,談論文學或理想的日子,按涓生的話說“那是怎樣的寧靜而幸福的夜呵” !

幸福時光總是短暫的,改變這一切的轉折點應從涓生被局裡辭退開始。面對涓生的失業,子君儘管也覺著“這算什麼。哼,我們幹新的。我們……”。可字裡行間早已看出子君的恐慌,看出她的擔憂。

擬寫廣告,給出版社寫信,不得不把書案上的香油瓶、醋碟推開。可見涓生與子君居住環境的窘迫,要翻譯書籍、寫信,竟連一張書桌也沒有,更別說書房了。這裡隱約看見涓生所謂“新路”將是如何的艱難。

外來的打擊著實振作了他們的精神,卻也將他們的生存拖向困境。廣告沒有立即見效,翻譯書也不能立即成品,而且苦於沒有一個安靜的環境。終於過上了“吃了籌錢,籌來吃飯,還要喂阿隨,飼油雞”的日子。

後來連吃飯問題也讓涓生苦惱了,菜是冷的,分量也不夠,飼油雞也只有殺了吃掉,阿隨也只有扔掉,子君的精神明顯差了許多。臉上現出悽慘的神色,讓涓生也覺得吃驚的神色。

當人面臨生存困境的時候,總會懷疑愛情或者其他諸如理想之類的必要性。在困境中的涓生也一樣,儘管他不否認先前的時光是那樣的幸福,在通俗圖書館迴避子君的日子,涓生開始思索了,“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忽略了。”

當面對子君的怨色,恐怖的神色,涓生終於做出了決定,在他看來是為了“免得一同滅亡”的決定,或許這樣,子君就“可以無所顧慮,奮勇直前了”。

子君沉默的接受了一切,儘管想再次在涓生的眼裡得到確證,或者希望涓生的挽留,不過,涓生給予子君的只是迴避,離開。至此,他們已算是決定結束這份愛情了。

悲劇的是子君死了,是在離開涓生後死的。如果沒有離開,或者也不至於死。但生存的困境,於涓生而言,只有子君的離開才是最合適,不過他或者沒有想到子君的離開,竟成了離世。

人必先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追求個性解放,追求戀愛婚姻自由是五四青年個性解放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五四式青年的標誌。就這一點而言,新思想、新文化的引入,對國人的影響深遠。現在,男女青年不會再經歷涓生、子君的苦,為了自己的戀愛、為了自己的婚姻,不需要跟父母斷絕關係,也不會受到世人的冷眼和蔑視。

導致涓生子君愛情破滅,家庭破裂,甚至死亡,主要還是經濟問題,也就是保障肉體生命存在的問題,其次是子君的家庭觀,再次是涓生文人式的愛情觀。

涓生、子君有勇氣跟父母斷絕關係,有勇氣和親友絕交,有勇氣面對世人的冷眼,但是,面對失去工作後,沒有收入的經濟難題,他們對退縮了。

涓生想到“窮則獨善其身”,想要子君離開自己,甚至想到子君的死,可是又不敢直接說。組建小家庭後,子君受“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響,安心做一個家庭主婦,不再看書學習,只關心油鹽柴米,被涓生所厭煩。

戀愛是容易的,也是浪漫的,因為無需考慮經濟的問題,甚至還可以聊聊文學藝術、聊聊哲學。結婚成家後,卻非如此,許多婚姻實則敗給了現實的生活。

婚後,夫妻間還能聊一聊家庭事務意外的事,像戀愛的時候一樣,還能像知己一樣,或許這才是現代人婚後直接面臨的問題,也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