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氣的老年生活,需要忘記以下三件事

01

看過一幅耐人尋味的對聯:“萬法皆空,靜觀乾坤本來無物;一塵不染,蓮花法藏何處悟心。”

人生看似漫長,認真想一想,不過是百年的歷練而已。光溜溜來,赤條條走,繞了一個圈,還是空空兩手。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記住的東西、想起來的事情,也在增長。唯有做一個善忘的人,才能返璞歸真,給生命減負,順其自然變老。

“該忘就忘,一忘解千愁”,作為老年人,以下三件事,忘記了,就是福氣。

有福氣的老年生活,需要忘記以下三件事

02

忘記自己的年齡,不爭朝夕。

有一個詞語,叫“無齡感”。生命有長度,但是寬度和高度是不受限制的。變老是無法迴避的事情,但是你可以一邊變老,一邊變好。

作家三盅說過:“人拋開自己年齡的約束,跟隨著自己的心意,讓自己保持並擁有一份與年齡無關的青春式追求的生活方式。”

每天盯著自己的年齡看,你就會有一種害怕變老的感覺。無形之中,你就會覺得自己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需要加速度才行。

年輕的時候,每天趕著去上班,下班回家,趕著孩子讀書,趕著自己睡覺。

“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捫心自問,時間都去哪兒了?

其實,事情是做不完的。慢慢來,把當下的事情做好。來日能不能“方長”,又有什麼關係呢?

大概,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有福氣的老人,堅持學習、運動、保持陽光的心態、生活簡單、有小確幸,至於年齡多大,還能活多少年,就不要記得了。

不管什麼時候,累了睡覺,餓了吃飯,困了休息,就行了。一日三餐的煙火氣,比什麼都重要。

要懂得,沒有速度的生活,才更有溫度。

有福氣的老年生活,需要忘記以下三件事

03

忘記百年以後的事情,厚養薄葬。

一百年以後,會發生什麼?我們說不清,但是古時候有一個杞國人,做出了示範——杞人憂天,自尋煩惱。

在《孔子家語》裡有兩件事,闡述了生死的道理。

孔子在宋國的時候,看見司馬桓魋在為自己設計棺材,並且耗時三年,都沒有完工。孔子面露憂鬱,說

:“若是其靡也,死不如朽之速愈。”

人還活著,就天天想著百年之後的事情,又怎麼會稱心如意呢?本應該是子孫的事情,老人們卻自己做完了,反而會讓子孫無所事事,感到羞愧。

孔子本人過世之前,也沒有交代太多的禮節,留下豪言壯語。因此,他過世之後,弟子們心存疑惑——

門人疑所以服夫子者。

有道是,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老人最難的不是沒有錢花,沒有兒女孝順,而是沒有快樂地享受生活,把百年之後的苦,帶到了現實生活之中。

很多人認為,厚養薄葬是子孫們應該考慮的事情,其實不僅僅是這樣的。老人們要學會自我厚養,別捨不得吃,捨不得穿,還留下萬貫家財給兒女們去花。

有時候要這樣想,如果手裡的錢財太多,反而會導致兒女們互相爭執,私心越發嚴重。

作家三毛說過這樣一句話:“生死之後,找不到進去的鑰匙。”

人生有很多的鑰匙,可以開啟智慧的門,愛情的門,退休的門,上班的門,家裡的門,卻沒有一把鑰匙,可以開啟生死之門。正所謂,不知道明天早來,還是意外早來。

既然,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就乾脆不去控制。

不要杞人憂天了,明天一早,睜開眼睛,我們又賺了一天;善待每一分鐘,福氣又添加了一分。

有福氣的老年生活,需要忘記以下三件事

04

忘記人生的功過是非,去掉光環。

宗衍禪師說過:“人之生滅,如水一滴,漚生漚滅,復歸於水。”

當你老了,回頭看,就會發現,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因此,你想要在兒女面前談一談自己的人生,希望他們記住,並且感恩。

常常,你會說一句“想當年”。說起來,眉飛色舞,似乎自己年輕了很多歲,回到了當年的時光。殊不知,身邊的人並不愛聽,他們沒有和你一樣的經歷,也不想去感同身受。

有一期《朗讀者》節目中,黃永玉前來做客。他說,人就是愛把自己看得太有價值,想讓別人記住自己,記住自己幹嘛呢?生活就是過日子,幹嘛要放在心上?

多年前,他把自己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捐給了國家博物館。他認為,這就是一幅畫,放在家裡也沒什麼用。

“百年以後,如果你想我了,就看看天、看看雲”,這就是黃永玉的灑脫。

人生如白雲一樣,安靜的時候,雲捲雲舒,動盪的時候,雷聲大作,烏雲密佈。不管多美的一朵雲,都無法永恆,只有那一瞬間的美,帶來了一絲愜意。

忘記功過是非,沒有了光環,也沒有了難過,心情就輕鬆了。人啊,就怕執念虛名,自討沒趣。

有福氣的老年生活,需要忘記以下三件事

05

《醫先》裡寫道:“養生貴養氣,養氣貴養心,養心貴寡慾。”

晚年的福氣,重在一個“養”字,貴在一個“忘”字,落實在一個“動”字。

滋養自己的精神,忘記過去的爛人爛事,不在乎百年後的歸途,放下沒有意義的功名,身體運動,思想轉變,啥都能好。

餘生不長,學會善忘吧,別把什麼都請進生命裡。

最好的生活,就是豐儉由人。

最好的人生,就是加減自然。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