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寒:所有指向外的情緒,實際上都指向了自己

作者:鄭立寒

微博:@傾聽師鄭立寒

大家好,我是鄭立寒。明天十一,我又要去禪修了,祝大家節日快樂~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2個故事,一個心得感悟,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情緒(能量)也是如此」。

意思是,當你對一個人有情緒時,這種情緒來源於自身。

而且你對一個人情緒(包括指責、攻擊、抱怨)有多深,那麼對自己(指責、攻擊、抱怨)的情緒也是同樣的程度。

01

小美的孩子非常喜歡玩具,但是玩了半個月後,就不喜歡了。

所以,每隔幾個月就需要換新的玩具,舊玩具就扔進垃圾桶裡了。

這對於不少媽媽來說,壓力都很大。

自己捨不得買衣服穿,捨不得買化妝品用,錢都花在孩子身上了,最可氣的就是,孩子不僅不懂得節約錢,還特別浪費。

於是,很多媽媽的做法就是,

抱怨孩子花銷大,責怪孩子買的玩具太多了。

這其實就是把自己的情緒轉移給了別人。

換句話來說就是:

我不能滿足你的需求,於是,我責怪你的需求。

其實,情緒都是具有目的性的。

比如,孩子不聽話,你正在數落孩子。此時,正好老師的一通電話來了,於是,你立馬變得和藹可親,“老師,你好,發生了什麼事……”

這說明什麼?

情緒是一種目的,它還能自如轉換。

當面對老師時,我們立刻變得和藹可親;當面對熊孩子時,我們需要樹立權威。

為什麼我們會對別人產生憤怒?

好像都是別人的錯。

鄭立寒:所有指向外的情緒,實際上都指向了自己

是因為老闆太挑剔,所以老批評我;

是因為熊孩子太頑皮,所以需要管教;

是因為老公情商低,所以老讓我不開心……

貌似問題都是別人帶來的,只有別人改變了,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真的是這樣嗎?

你生氣真的是因為別人(不好)嗎?

憤怒的底層又是什麼呢?

王小波曾經說過一句話,

憤怒是對自己無能的表現。

簡單來說,憤怒的背後可能是無力感、無能感、脆弱感等等。

因為不想承認自己的無能,害怕面對自己的脆弱與無力感,

於是,就用發脾氣表現出來,好像自己突然變得很有力量,勢不可擋。

其實,情緒的背後都是未滿足的期待。

當你去表達情緒時,需要回歸內心,問問自己:

我期待什麼?我有哪些渴望或需求沒有滿足?

留意當下生起的情緒、身體感受和頭腦中閃現的念頭,繼續迴歸內心自問:

對方是在描述一個事實,還是在評判?

如果是事實,為什麼我會受傷?為什麼我會產生情緒?為什麼我對這件事如此敏感?

我是否在評判、詮釋、曲解對方的話?

是否存在一些限制性信念?

比如剛剛說的小美,後來我們聊天的過程中,她說,害怕自己賺錢的速度跟不上孩子喜新厭舊的速度。

這背後隱藏著很多對金錢的底層認知。

比如,孩子從5歲到15歲,會一直喜歡玩遊戲?擔心孩子玩的遊戲越來越貴?

比如,自己賺錢能力可能跟年齡有關,年齡越大賺錢越吃力?越跟不上孩子花錢的速度?

……

鄭立寒:所有指向外的情緒,實際上都指向了自己

02

講一個困擾我很長時間的故事。

很多時候,

我常常埋怨別人「邊界感不清」,這讓我感覺很不爽。

有些人真的把你當做「朋友」,什麼煩心事都跟你說,半夜三更語音找你,一上來就噼裡啪啦地說自己多麼痛苦……

這也讓我很痛苦。

首先,我沒有這樣「邊界不清」的朋友,從來只是單方面地講自己的煩心事,絲毫不考慮我的情緒和感受。更讓我感覺,

自己像是垃圾桶,免費幫人回收情緒垃圾。

其次,我認為所有的關係都是相互的。單方面的支援與幫助,不會建立長久穩定的關係。

在關係裡一直索取的人,會讓人厭惡。(為什麼我就不敢一味地索取?)

比如,你很擅長傾聽,也能給對方提供情緒價值,在相處關係裡,你就會很吃虧。

因為會感覺,別人一直在索取情緒價值,你能共情別人,但是當你去傾訴的時候,對方做不到共情你,那種落差、失望,也會讓人難受。

就好比,你站在山頂看風景,別人還站在山腰上跟你絮絮叨叨那些你早已看過的風景,你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對方啞然的那種感受。

再打個比方,你會寫文案,然後有些熟人過來找你,「幫我寫一下文案唄」,這個時候該委婉拒絕,還是直接說收費呢?

一般情況下,第一次第二次我會爽快答應,第三次開始,

我就會很不舒服,然後就是故意不回信息,故意拖延時間,故意找藉口(被動攻擊),間接破壞這段關係。

現在仔細想想,這種做法非常不成熟。

為什麼我做不到「不帶敵意地拒絕,不帶羞恥地需要」呢?

鄭立寒:所有指向外的情緒,實際上都指向了自己

仔細想想,我父母也是這樣,尤其是我的母親,永遠都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家裡最末位。

這其實就給我一種暗示:

在關係裡,我的需求不重要,我的需求是可以被犧牲的。為了關係和諧,我不能表達真實的需求。有需求是可恥的。

鄭立寒:所有指向外的情緒,實際上都指向了自己

在面試過程中,我不敢提自己想要的薪水(在工作後,會感覺太吃虧了,對工作懈怠);

在工作中,我不敢跟老闆談升職加薪(當然現在都敢);

在關係中,我會一直壓抑自己的感受,就算不舒服,也會先忍著,實在忍受不了就逃避,或者爆發,間接破壞關係。

但是,現在回過頭來想想:

自己的城牆(邊界)被侵略,是責怪別人進軍太猛了,還是責怪自己守衛不當?

當我抱怨別人邊界感不清,沒有考慮我的感受時,是不是也在自我攻擊:

為什麼沒有保護好自己?

為什麼再一次讓自己受傷?

為什麼還指望別人保護自己的邊界?

為什麼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了後面?

鄭立寒:所有指向外的情緒,實際上都指向了自己

抱怨的背後,當然有委屈,為了關係我犧牲了自己的感受,我付出這麼多,還沒有被看見;

也有憤怒,我能犧牲這麼多,為什麼你就不考慮我的感受呢?

不管哪種,最後都會變成破壞關係的罪魁禍首。

鄭立寒:所有指向外的情緒,實際上都指向了自己

指向別人的情緒非常容易看見,而且指責別人也很容易。

「都是你的錯,只有你改變了,我就好了。」

但實際是「指向別人的情緒,通通都在指向自己」。

「我害怕別人受傷,實際上是因為,我害怕自己的自戀受傷。」

「我指責你不好,實際上是因為,我認為你是我的一部分延伸,我害怕直接面對自己的無能,我希望你能實現我的需求。」

「我指責你的需求,實際上,我無法滿足你的需求,更不想承認自己的無能。」

情緒背後的需求也被忽略了。

我感受到內心很無助、很無力、很脆弱,那一刻,我好像又回到了嬰兒,我沒有力量捍衛自己的邊界,我渴望有個大人跟我站在同一條戰線。我希望不用語言,自己一個眼神,對方就像母親一樣貼心地照顧我,無微不至……

但是,親愛的,現在的你充滿了智慧、勇氣和力量。當你能聽見情緒背後每一次呼喚時,就已經跨越了障礙。

突然間,我開始原諒自己的怯弱、也原諒了別人的自私。

鄭立寒:所有指向外的情緒,實際上都指向了自己

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