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文】第174期: 《奇葩說》裡的辯題: 我不合群,我應該改嗎?

【每日一文】第174期: 《奇葩說》裡的辯題: 我不合群,我應該改嗎?

“我不合群,我應該改嗎?”這是綜藝節目《奇葩說》第五季裡面的一個辯題。

一聽到“不合群”這幾個字,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孤獨,是不管幹什麼都是一個人,別人的熱鬧與否從來都和自己無關。

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成為那個沒有人陪自己做事的“異類”,所以,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忙著合群,別人做什麼自己就忙著做什麼,絲毫不去考慮這件事情自己有沒有必要去做。

於是,狂歡之後需要面對的便是空曠的寂寥,是內心深處的一種空虛,是一個人無法處理好所有事情的無能為力。

人們總是覺得人際關係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一個能力,卻忽略了學會享受孤獨同樣也是,正如《奇葩說》第五季中,蔡康永說得那樣,不合群也是一種能力。

【每日一文】第174期: 《奇葩說》裡的辯題: 我不合群,我應該改嗎?

一、合群是一種能力,不合群是一種格局

一個農夫領著一群羊,期間,羊群規規矩矩的,從不亂跑,農夫只需要管好領頭羊就好了,因為其他的羊都會跟著領頭羊走。

途中,農夫需要領著這批羊乘船過河對岸,只見所有的羊群都跟隨著領頭羊,領頭羊站在那裡,其他的羊就站在那裡。

這樣的站法會讓所有的重量都傾向一邊,很容易就會發生側翻,所以,不管農夫怎麼絞盡腦汁都沒辦法讓所有的羊都到達河對岸。

這就是心理學的羊群效應,它的意思是個體總是願意跟隨主流的思想,從來不會獨立思考,這樣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風險,但是會讓一個人的個性逐漸被泯滅。

【每日一文】第174期: 《奇葩說》裡的辯題: 我不合群,我應該改嗎?

《烏合之眾》裡面有這樣一句話:“群眾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理,面對那些不合口味的證據,他們會充耳不聞。凡是能向他們提供幻覺的,都可以很容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

群眾總是覺得處理人際關係一種能力,卻忽略了學會獨處同樣也是一種能力,或者說,不合群更是女人的一種格局。

它意味著女人人格獨立,可以平淡地看待世俗的變化,但是絕對不會被輕易地擾亂自己的節奏,她們凝神靜氣,從來都不會活在大眾的主流裡。

【每日一文】第174期: 《奇葩說》裡的辯題: 我不合群,我應該改嗎?

二、不合群是通往成功的孤獨之舟

生活中總是有這樣的一群人——

別人熱火朝天地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她們從來都不會人云亦云,而是醉心於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別人今天計劃減肥,明天計劃學習烹飪,而她們似乎從來都不去關心別人做了什麼,而是逐步實現自己的計劃。

於是,在那些不知名的角落裡,這些人厚積薄發,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不合群看似是一件很孤獨的事情,其實不是,就像是旅行,若我們旅途歸來,先是嘰嘰喳喳地忙著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那麼輪到自己回味的事情卻是寥寥無幾。

【每日一文】第174期: 《奇葩說》裡的辯題: 我不合群,我應該改嗎?

而當我們獨自回味整個旅途的過程時,我們會發現那些美麗的風景,那些生命的意義都會在我們的腦海中迴圈播放,一遍又一遍地告訴我們人生就在於一個人去守護整場花開的過程。

不合群不是異類,而是我們能夠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是人云亦云,一輩子碌碌無為,還是不同流合汙,跟隨自己的節奏,這些都是保持清醒的時候才能夠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作家周桂伊在《認知差》這本書裡寫過:“好的一生,是不斷去掉被害者和弱者思維,處理好“我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關係的一生。所以,本質上,所有人生贏家終身只做一件事—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

所以,與其張牙舞爪,與其急著獲取別人的肯定,倒不如一個人駕著這艘不合群的船,駛向成功的孤島。

【每日一文】第174期: 《奇葩說》裡的辯題: 我不合群,我應該改嗎?

三、成年人的世界離不開獨處

以前我們總是熱衷於交多少朋友,不管誰發出邀請我們都會邀約,生怕變得不合群,在推杯換盞之間,彷彿覺得這才是人生的意義。

其實,當我們真正成熟的時候便會明白,那些無效的社交其實並不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意義,它只會浪費我們的時間,它無法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朋友兩三個足矣,多了就會顯得擁擠,即便到時候沒有朋友,我們自己也可以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去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去遵從自己的本心。

作家李尚龍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寂寞是最好的增值期,不幸的是,那些獨處的時間,終究會隨著我們年齡增長而減少。”

獨處的時光最終會決定我們能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成年人的世界裡離不開獨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