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你朋友圈裡從沒發過的動態才是你最真實的模樣

“你越炫耀什麼,就越缺什麼”,一個人頻繁展示的,就是他所缺乏的,在固有的認知中,我們只會去關注一個人在朋友圈分享了什麼,以此來對他的性格進行一定程度的評估。

固有的思維認知,讓我們總是以一種片面的方式去認識一個人。

很少有人會在意,別人沒發過的動態,然而那些從未對外展示的才是一個人真正未曾擁有的,在很大程度上來說,

人的炫耀行為來自於觸碰和真正擁有之間,或許他已經觸碰到了這件事物,但是他並沒有真正擁有,因此只能用觸碰過的證據來進行炫耀

其實一個人朋友圈從沒發過的動態,才是他真正的模樣,也是他真正缺少的東西,不管是秀恩愛還是秀旅遊,秀孩子,秀美食,都基於它們確實存在。

心理學家:你朋友圈裡從沒發過的動態才是你最真實的模樣

和自己毫無瓜葛的事物,炫耀出來也不會有人相信,就像一句俗話所說,“看別人的朋友圈,要反著看,看他從來沒有發過的東西。”

朋友圈的特性給了無數人一個全新的平臺去演繹自己想要的精緻生活。

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提出人格面具理論(Personality mask theory),它是指當個體處於群體之中時,會下意識地掩藏自己的真實心理或是需求,用這種方式更好地適應環境。

榮格將人在不同情境下出現的不同狀態比作為一種人格,對這個人格的真實需求進行掩蓋的過程就是給人格帶上面具的過程。

同一個人會有多個人格面具,人格面具的使用也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朋友圈特有的匿名性與間接性給人格面具的使用增加了更多的空間。

心理學家:你朋友圈裡從沒發過的動態才是你最真實的模樣

所以朋友圈成為了無數人樹立形象與人設的最優選擇,朋友圈裡與自己沒有現實接軌的人,也沒有人會識破自己的精心裝扮。

朋友圈的存在滿足了部分人樹立形象需求,滿足了部分人對於尊重需求的實現,在這個網路世界中,他們靠著自己的精緻生活贏得了無數人的讚賞與現實認可。

只要抓住了一個比較突出的點,他們就會用盡全力地向外人展示自己的優越,以此來彌補自己平凡生活的空缺。

我想很多人都會思考過這麼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人從不發朋友圈?

很多人會對他們產生諸多誤解,譬如這個人性格有問題,譬如這個人高掩飾人格,不值得深交,從未顯露過朋友圈動態的人,總是會被無數人猜測,為什麼在這個社交氾濫的社會中,有的人竟然從不會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心理學家:你朋友圈裡從沒發過的動態才是你最真實的模樣

其實,他們從未分享過的生活,都很平淡,沒有能夠值得分享的心情與生活,所以他們也喪失了發朋友圈的慾望。

一個沒有旅遊過的人,不會在朋友圈分享自己旅遊的事,一個沒有物件的人也不會在朋友圈分享自己與伴侶的日常,諸如此類,一個人真正沒有的東西連炫耀的資本都缺乏。

看一個人的朋友圈時,要看他沒有發過什麼,而不是他拼命在展示的東西,那些東西或許是他真的擁有,或許是炫耀,即便是炫耀,那也沾了邊。

而一個人從未發過的那些動態,正好才是他生活中沒曾觸及過的東西,所以他無法展現出來。

任何炫耀的本質都是一種過度誇大行為,一個人卻是有點小錢,才會炫富,只有在存在的基礎之上,人才能夠對自己觸及過的事物進行誇大,以此博得別人的認可與尊重。

心理學家:你朋友圈裡從沒發過的動態才是你最真實的模樣

一個人真正缺乏的事物,是無法拿到公開場合去秀,去分享,因為朋友圈總會有真正與他在現實生活中接觸過的人,所以任何分享都有大部分的真實性與可信度。

在很大程度上來說,人性都是向陽而生,人們會自動地靠近光明,自發地遠離消極,陰鬱的事物,因此,大部分人在朋友圈分享的都是生活中積極,美好的一面。

在這樣一個記錄生活的網路世界中,你會發現大部分分享日常生活動態的人,大多在現實生活中過得並不差,沒有人拿著武器架在他脖子上逼他分享生活,分享生活在大多數時候都是一種愉悅的,自發的事情。

對於他們來說,朋友圈是記錄自己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們熱愛生活的證據,他們的生活足夠豐富,所以他們也有發朋友圈的素材。

再看看那些三點一線的上班族,他們的生活大多平淡而重複,沒有可以分享的快樂,也沒有能夠捕捉的美好,所以他們消失在了朋友圈。

心理學家:你朋友圈裡從沒發過的動態才是你最真實的模樣

從他們的停更的朋友圈中,你也可以發現他們或許成熟了,穩重了,或許變得更加安靜,他們很少分享生活,而生活也確實沒有太值得分享的。

他們或許過得很平淡,或許過得很忙碌,總而言之,朋友圈不再是他們分享生活的地方,他們或許會分享其他動態。

一個人過得怎麼樣,其實不能看他分享的生活,反倒要看他從來沒分享過的東西,正如人格面具一般,每個人讓人看到的點點滴滴都是他想讓人看到的,其實朋友圈也是如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