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隱形攻擊,你可以不忍

作者:周小寬

1

能夠在生活中適度的表達自己攻擊性的人,才能夠活得舒暢。

心理學的奠基人弗洛伊德曾經說過,人的行為受兩種東西的驅使:

一個是性驅力,

另一個是攻擊性。

儘管後來性驅力的這種說法被很多人所質疑,也曾經被顛覆,但是人活著是需要有攻擊性的。這個觀點卻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

攻擊性是我們的本能,而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會在一些層面也有著對他人的攻擊。

可以這樣說,攻擊並不是一個負面的詞,也並不是一個違背道德感的,特別糟糕的事情。它其實非常普遍而又正常地存在於關係之中,因為這是人的本能的一部分。

曾奇峰老師曾經打過一個這樣的比方,他說假如在一個60人的班裡邊,有個人考了第一名,那麼他就攻擊了全班的59個人,因為那59個都沒有考過他,這是一種攻擊性的象徵化的表達。

而在生活中可以這樣說,一個人的成功可能就攻擊了其他不夠成功的人。

而一個人在道德層面的高尚,可能就攻擊了其他沒那麼高尚的人,

甚至一個人的大度和容忍,也攻擊了其他不能夠做到這種態度容忍的人。

一個人的自信也攻擊了那些做不到像他那樣自信的自卑的人。

面對隱形攻擊,你可以不忍

2

我想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我有一位朋友L有一段時間就深深的被這樣的問題困擾,她跟我說了一個情景,她說有一次參加一個小範圍的朋友聚會,在說這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那次L很開心地跟朋友們說「我在日本玩的時候買了一個二手的香奈兒包,花了幾千元,我很喜歡也覺得很划算」。但是在座的另一位L的朋友H就馬上說,「你花幾千元買一個包包,這有什麼可高興的,我看你還不如多花點精力去造人,你現在結婚三年都還沒有跟你老公生個孩子,你也不著急!」

不知道,你聽到這句話有什麼感覺?

我們既可以說這位朋友H的表達是語帶關心的,但是,我們也可以說這句話是有一些攻擊性的。

作為L的一位朋友,當L結婚三年沒有生孩子,朋友H並沒有去關心她的婚姻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呢?或者夫妻二人的身體有一些隱憂,亦或是朋友自己對於生育方面有一些自己的考慮。

但是在這樣的一個相對公開的場合,這個人就這樣自然而然的突破了我朋友L的界限。從買包包這件事一下子就扯到了「這有什麼好的,你為什麼不去生個孩子」這樣的一種表達。

不知道大家怎麼想,當我帶入自己到這個情境中,我是體驗到了一些不舒服的感覺。可以說這種隱藏的攻擊讓我的這位朋友L覺得很難發難,陷入了兩難之中。如果L告訴對方你這樣說讓我不舒服,但是又沒有明確的不舒服的理由,這樣說了就會顯得自己有些小氣。

舉這個例子,我是想說,也許在生活中真的時時刻刻都充滿了一些攻擊,而對方可能是不由自主、不以為意的。

有的時候僅僅是因為你擁有了一些他所沒有的東西,也許對方產生了一些妒忌,因而產生了她自己並沒有意識到的惡意,可能她就會本能地進行攻擊。甚至有時候你的存在就構成了對她的攻擊。

但是在生活中,在你的親密關係裡,或者是相對親密的朋友圈子,你都在不斷地被這樣的話所攻擊,卻毫無反應又不能夠去表達你自己的不舒服,那麼可以說其實你沒有辦法去活出你的攻擊性,長此以往關係就會越來越不平衡。一次這樣的不舒服可以隨它去,也許一會就過去了。

但是如果每次這個人都不考慮你的感受就要以這種方式說話,很難想象你在這樣的一個關係裡能夠活得舒服。

面對隱形攻擊,你可以不忍

3

那麼正確的操作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有這樣一種意識,生活中本來就是充滿攻擊性的,他人對我們的攻擊很多時候真的是潛意識的,也是正常的,可能也是對方難以控制的。

但是反過來,當你真的感覺不舒服的時候,你也需要去明確的提出和表達這個部分。

但是當我這樣告訴我的這位朋友L時她又有了另一個困惑,她說她有一種擔心,常常縈繞在心中。她覺得如果她對那些隱隱攻擊她的朋友,真的去表達自己不舒服、真的去表達自己的攻擊性的話,她說她就擔心別人會遠離她、討厭她,不再和她交朋友了。

我是這樣迴應她的:

第一你有這種擔心,這證明了你在關係中有著深深的不安全感。

其實你並不真的信任這樣一個看似親密的關係,所以你沒有辦法表達真實的自己。也許這種不安全感會讓你進入到一種不自覺的去討好對方的模式,而你不自覺的討好,則會讓自己的底線變得越來越低,甚至是沒有底線,也會讓她人在攻擊你的時候,感覺到如入無人之境。那麼其實你也是在助長了他人的過度攻擊。

第二,如果說當你表達你的不舒服的時候,對方就不能接受了,對方就真的討厭你,真的遠離你了,可能就意味著你們之間並沒有建立一種很真實的、親密的、彼此信任和接納的關係。

這也就是我常說的那句話,那就證明了這個關係並不能真的滋養你,不能夠給你的心理賦能。也許你只是出於恐懼,或者無限迴圈的模式在維繫著這個關係而已。

你可以問問自己,你真的需要這樣的一份友情嗎?或者你真的需要這樣的關係嗎?

面對隱形攻擊,你可以不忍

我會看到很多時候在親密關係中,有的人在伴侶累積的過分已經超越這個人所能承受的極限,自己忍無可忍了,這個人也許會去離開婚姻,或者是抑鬱到需要藥物治療,甚至徹底的成為一個對關係失望的怨婦。

但是,在事情發展到如此嚴重之前,我們也許也有其他的一些可能和選擇。

和上面的例子相同的是,親密關係中的對方,如果一再的令你不舒服,一再的在關係中侵佔你的界限,甚至是對你有一些語言暴力,甚至是會動手打你的時候,你曾經怎樣去迴應呢?怎樣去應對呢?

你有沒有以你的方式很明確,且嚴肅的告訴他,你攻擊了我,我很不舒服。我會很疼,我不喜歡你這樣,你不可以再這樣做。

也許如果你曾經嘗試過這樣表達,對方可能就會在你一再的表達中,知道你是一個不可以輕易的被攻擊的人,或者在有一些方面,你是不可能接受那樣的一種攻擊的程度的。那麼對方也會從無意識的狀態慢慢的有一種意識層面的思考,對方可能就會在你這種明確的抗議和明確的反彈後,去找到自己在關係中更適合的位置。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我們不能只靠等待,只靠上天的給予,只靠運氣。有的人會覺得如果我一直認真的等下去,老天爺自然會給我安排一個好的伴侶。如果沒有碰到,那就是我的命。

但其實我想說,很多時候這個部分我們是可以去改變的。

因為我們真的需要自己去建立關係,並且我們也要去培養關係中的對方,成為與我們合適的人。

面對隱形攻擊,你可以不忍

這種培養,有點類似於一個家長去教育和訓練自己的孩子。

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完全沒有被教育的孩子,他會活成什麼樣?也許他會沒有任何的你與我的界限感,也許他會完全沒有規則意識,他如何去適應這個世界?

所以孩子需要和世界上的一些邊界一些規則進行碰撞的,他需要看到父母的反應,他才會知道我可以這樣做,而有些事情我是不能再去這樣做的。這就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

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教育絕對不是用一個很小的框將孩子框死,而是說我們可以給孩子設定一個非常大的框,但在關係裡,如果你從不表達你的攻擊性,對方攻擊你的時候,你從來都沒有反應,那就等於你完全沒有設定過這個框的界限。

面對你不喜歡的攻擊性感覺,你可以表達,我不喜歡。

這就是設立你的界限。也是在創造適宜你的關係。

作者介紹

周小寬,心理諮詢師、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點特別,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已出版新書《你不必更好,也很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