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寓剛:利他之心、利他之心、利他之心《新商業進化論》第176篇

△ 是新朋友嗎?記得先點筆記俠關注我哦~

曹寓剛:利他之心、利他之心、利他之心《新商業進化論》第176篇

《新商業進化論》第176篇

| 曹寓剛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

| 君莫笑

第 5590 篇深度好文:50

35 字 | 9 分鐘閱讀

稻盛和夫先生把自己的一切經營成果,都歸結於利他之心。

心,不是迷信,也不是玄學,客觀來講,心指的就是思維方式。

人生的一切都是人自己內心的投射。

”一個有著正向思維方式、心態積極、向上進取的人,才會對世界與他人更加充滿善意,而對他人心懷善意,他人才會反過來回報你。這是個不斷的“給予——收穫——給予”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獲得成長、幸福,企業經營者也得以使公司業績增長、團隊齊心合力。

一、稻盛和夫的人生與思維

1.稻盛和夫是什麼樣的人?

稻盛和夫先生的人生,實際上就是信仰覺醒的過程。

從他小時候家庭裡就信仰淨土宗,雖然他是佛教徒,但是稻盛和夫先生的信仰跟一般意義上的宗教信仰還不完全一致。

他所提倡的信仰是一種更具普遍性的,能夠代表整個人類未來方向的、利他的信仰。

稻盛和夫先生的成長有許多因緣和合,他總能在非常關鍵的時候,遇到非常關鍵的人,而這些非常關鍵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秉持利他精神,努力想要幫助別人,真心為對方考慮。

比如他的母親是一個非常願意幫助別人的人;他的小學老師在戰爭時期仍然親身上門來勸說他要繼續考初中,千萬別放棄……大學裡面遇到了他的恩師等等,這些人在稻盛和夫先生人生的關鍵時刻都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後來稻盛和夫回顧自己前半段人生的時候曾經講過:缺了其中任何一個人,我都不會是現在的我。

在這樣的人生成長中,一個人的真我——利他的本性——就被激活了。

2.什麼是稻盛和夫式經營的思維方式?

稻盛和夫先生用數字來表達思維方式,這是我認為稻盛哲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即

用外在的、客觀的數字,或者說是外向關切的成果來評價、觀照我們的內在。

組織內部上下思維方式一致,對企業家來說是很重要的。而思維方式它是看不見的,是比較主觀的,而且它是不斷變化的。

也就是說在企業當中,我們一般建議大家找到一些工作內容的關鍵指標來評價,來對思維方式進行一些人為的規定。

比如,如果企業要強調團隊合作,應當怎麼做?

舉個例子,有一家企業從事房地產中介,中介公司它比較容易發生銷售人員為了提成,不願意與同事共享資源的情況,他希望自己將房產賣掉。因為如果讓同事賣掉,他就需要和同事分享提成。

但是,客戶都是一房幾掛,如果在這位中介手裡沒有賣掉的話,競爭對手就有可能更快地賣掉。

為解決這個問題,這家企業考核了一個數據——我房他售率。

這屬於硬性規定,部門經手的房源,必須有一定的比例是你的同事或者其他部門的,而你要和其他人分成。

用這個指標來評價公司的高層領導人,作為衡量心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也用這個指標來推動大家相互之間形成良性迴圈和合作。

考核這個資料以後,因為內部形成了互助,利益上不會衝突,沒人會吃虧,這家企業整體的銷售額、銷售量都上升了。

二、稻盛哲學的本質與利他

1.稻盛哲學的主客觀與倫理觀

① 如何協調稻盛哲學主觀與客觀?

佛教說物心一如,指的是我們的主觀和客觀實際上是一體的,這是佛教的主張。邏輯上進行推導的話,即

你要改變客觀世界,很簡單,先改變你自己就可以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有一部分人覺得稻盛先生講的就是精神論,太偏重於主觀。

實際上稻盛先生所講的主觀,會透過人的意識、行為、動作、經營行為、經營結果的數字呈現出來。

它是主客一體的,但是在時間上可能有先後。

這和我們一般人理解的主觀和客觀不一樣,一般人容易割裂開來,說:我心裡是這麼想的,但是我做不到。

不是你做不到,是因為你心裡沒有真的這麼想,這個才是問題。

我們心裡是怎麼想的,事實就會變成怎麼樣。

如稻盛先生所說,

人生不過就是判斷和選擇的積累。

經營也是一樣,經營作為一個外在的成果,它實際上是由我們的判斷和選擇決定的,我們的判斷和選擇是由認知決定的。

通俗的講,我們如何認識世界,將決定我們如何判斷、選擇和行動,當然,結果不完全是由我們所決定的。

我們能做的是修心,搞清楚這個判斷基準。排除本能的干擾,排除慾望的干擾,排除邪念的干擾,努力按照“作為人,何為正確”的判斷基準去做。

那麼我們的企業經營也好,人生經營也好,都會越來越好。

稻盛哲學體系特別強調願望的重要性,現實社會我們也會說“要有意志,要有熱情。

稻盛先生用4個字“心想事成”總結,強烈地、純粹地、持續地去思考,想法就會變成行為,塑造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思考是一切的起源。

這個過程的重點分為三點;

首先是強烈;第二要純粹,不能老想著自己,要想能夠為別人做什麼,要利他;第三要持續,不能說做了一天、兩天就結束了。

② 稻盛哲學是不是隻強調倫理道德?

我覺得書上講倫理道德肯定是沒有錯,問題是我們如何理解倫理道德。

因為中國的文化傳統歷來崇尚儒家的所講的君子之道,也願意用這套理念去治理社會。但在現實當中,會遇到很多問題。

稻盛先生所說的倫理道德,是有一套工具方法呈現的,這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存在重大的區別。

在曹岫雲老師的新書《稻盛和夫與中國文化》中,有提到這樣一個細節:

說稻盛先生受邀在清華大學演講時,有一箇中國企業家提出了一個刁鑽的問題:“美國的谷歌比你日本的京瓷發展得更快。我們中國企業應該向谷歌學習,還是應該向你們京瓷學習?”

稻盛先生回答:“

在管理方法上,在發展模式上,應該向富於創造性的美國學。但是,金融危機也是從美國發源的,其中充滿了虛假。因此,經營的方式方法雖然應該向美國學習,但經營的根本思想、經營的哲學應該向中國的聖人賢人學習。

稻盛先生對中國文化、倫理道德的學習,不是簡單的照搬,而是在吸收理解的基礎上,做了許多適用於現代社會、現實場景的微調。

他強調:“日本向中國學習了一千年,而且中國的聖人賢人是從‘道’上,就是從根本的為人之道上教我們的。我要把學習中國聖賢的文化,應用於企業經營的經驗,告訴中國的企業家,讓他們少走彎路。”

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房產公司的例子一樣,稻盛先生認為,一切倫理道德帶來的改變,最終都會在阿米巴經營的資料中得到體現。能否實現意識改革,是阿米巴經營能否成功的前提。反過來看,阿米巴經營就是稻盛哲學的外化表現。

因此我們說,稻盛先生所講的倫理道德,它在應用層面上更加的透明,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與可複製性。這是他作為一個現代人,所貢獻的更加適應現代語境的理解方式。這一點,是非常難得的。

2.如何界定利他?

利他的界定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在《思維方式》這本書裡稻盛和夫先生已經講得比較明白了,它一共分成10條,有些雖然是個人的思維方式,但實際上也會對他人產生影響。

比如,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就會影響到周圍的人。

因此,對照這10條,我們就可以對自己進行一些重塑。

比如,企業給員工提升收入,發獎金當然是一件好事情,但是關鍵在於幫助大家把人性當中本來就有的光輝、善、激情、熱情發揮出來。

換做佛教用語,叫“法佈施”,“法佈施”是遠遠高於“財佈施”的。

所以,經營的重點,也是稻盛和夫先生翻來覆去強調的:

要讓員工共有正確的價值觀,將這種價值觀在工作當中實踐下去,產生成果。

再講深入一點,整個商業的邏輯用4個字來表達,利他自利。只有真正將利益給到了客戶,企業才能創造高收益。

那麼,靠誰去利客戶?員工。

所以,真正幫到了員工,幫助他提升收入,那麼他就會更好地服務客戶,企業或組織,才能生存,甚至繁榮昌盛。

因為人類現在已經不再生活在叢林當中了,我們所有的生存資源全部來源於社會結構。

從功利的角度出發,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總是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為他人考慮,就一定能提高我們的生存質量。

在一個商業的環境當中,就是我們為客戶著想,為同事著想,為企業著想,如果能秉持這樣一種思維方式的話,組織就擁有了凝聚力,就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3.利他思維vs.西方管理思維

更重要的是,

利他思維實際上是人類思想的升維。

西方講的管理,傾向於管理人的下限,防止人做壞事,因為西方認為人性本惡,勞動是無可奈何之舉。

但是利他的體系實際上是跟東方的價值觀有很大的關聯。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人需要透過勞動來磨練自己,相信勞動的價值。

兩者有根本性的區別,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思想境界,是遠遠超越西方傳統的管理學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西方的管理學是一種傳統的學科,而以稻盛和夫哲學為代表的利他哲學它實際上是一個全新的思想體系,而非學科。

只要運用得當,它並不會與傳統的管理學相互衝突,相反可以賦予傳統管理學更大的力量。

所以,

不是說不要管理,而是可以透過激發人性當中的善和熱情來把管理簡化,用經營人心當中的真,提升人的上限。

這才是企業經營的重點——發揮人的創造熱情,將善良變成一種生產力。

4.利他與敬天愛人

提到敬天愛人,首先要明確一個觀點——愛人本身就是利他。什麼叫愛人?小恩小惠叫不叫愛人?

我認為,

為人處世要遵循天道,要遵循自然規律,也就是遵循天道,遵循宇宙規律而行。

如何行?

就是要努力地為他人服務,要去愛人。

稻盛和夫哲學不僅僅是上層的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將這套價值取向落地時,有一套縝密的方法工具和邏輯的,這些學到手,才是關鍵。

中國人偏向於坐而論道,談論這些價值取向,談論偏感性的內容,但關鍵是我們如何落地,真正要在企業經營中取得成效。

稻盛和夫哲學,如果你是真學真幹,業績一定是快速提升,如果業績沒有提升,就說明沒有將理念變成具體的行為。

三、稻盛和夫哲學的實踐

1.學習稻盛和夫哲學有門檻嗎?

學習稻盛和夫哲學的話,取決於怎麼學。

如果自己學,確實是有一定的門檻的,因為中國人普遍會認為稻盛和夫先生講的這些東西理所當然,中國傳統文化裡面都有,這是一部分人的認知。

但是,實際上稻盛和夫先生有一套縝密的方法。

曹寓剛:利他之心、利他之心、利他之心《新商業進化論》第176篇

我講一個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故事。

當時,稻盛先生因為年齡大了,出來的機會越來越少,我帶團到日本去,稻盛和夫先生身邊的人就安排我和他拍照。

在一個房間裡,兩人坐在一張長沙發上,我坐到他旁邊拍照,第一張照片,我們擺好姿勢就拍了。

之後,稻盛和夫先生就突然將手搭到我的肩膀上,所以,第二張照片是他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拍的照。

我能感受得到,他始終在想:不管跟誰在一起,他始終在想,我怎麼能讓你更開心,我能夠為你做什麼?

這已經形成了他的一種習慣了。

德高望重的人沒有必要做這件事情,但是他刻意地做了這件事情,而且是非常自然的。

所以我覺得這已經成為一種接近於本能的東西,融入到了血液當中。

要學稻盛和夫哲學,我們還是需要逐步地剋制本能和慾望,駕馭本能和慾望,這需要一個修行的過程。

不管懂多少道理,我們時刻都會受到干擾。

2.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稻盛和夫先生常講,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不是針對員工的,是針對經營者的。

六項精進傳入中國後,被一些人誤解弄得變味了,把“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當成了衡量別人的標準。

稻盛和夫先生曾經親自和日本的塾生講解過: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努力,首先是針對經營者,你不能要求員工去付出。

員工在什麼時候會付出?

當經營者為了所有的員工,為了客戶去拼命,付出努力的時候,員工被這種姿態所感動,他願意追隨你,願意付出努力,這不是人為強求的,而是他自願付出的,這個才是真正的付出不亞於任何人努力。

3.用數字真實呈現經營成果

稻盛和夫先生說,

哲學的實踐必然帶來數字的結果。

因為哲學講的是我們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是決定我們行為的。行為一定會呈現在數字結果上。

如果說你的經營數字長期低迷,從邏輯反推的話,一定是我們沒有真正能夠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創造力、利他心。

員工沒有服務好客戶,沒有為客戶著想,沒有在生產的過程當中節約資源,沒有提高效率,就沒有發明創造,經營結果的數字就不會好。

稻盛和夫先生調動的是什麼力量?

它調動的是人類心靈當中真我的力量,真善美的力量。

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稻盛和夫先生來到日航,化腐朽為神奇,短短的幾個月之內就扭虧為盈,第一年就創造了歷史的新高,創造了從最差就直接變成最好。

我們現在在做企業諮詢的時候,也體驗到了這樣的一個過程。

具體而言,比如,以前從來不到現場的領導,現在要到現場,以前從來不指導具體問題的,現在要糾正,而且是親身實踐去幫助大家,能夠讓大家感受到溫度。

以前從來不敢面對人事矛盾的,現在就是要去面對,但是不是憑個人的情緒,而是憑真正的想為大家利益著想的心。

而且這些內容都要用數字呈現出來,這樣的話這家企業實際上會變化得非常之快,超越我們的常識。

以上是我的一些分享,謝謝。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管理者必學

華為管理者能力素質秘籍

打造華為式超強管理者戰隊

掃碼立即學習

企業諮詢 | 企業內訓 | 線上、線下企業大學

課程團購 | 定製化培訓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