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行李箱拋屍案”:比“合租和婚前同居”更可怕的是“女性獨居”

2021年10月12日,網傳:上海某小區內,一名男子用行李箱轉移屍體,引發全網關注。

10月13日,新京報記者從無錫警方獲悉,嫌疑人於12日凌晨已被抓獲,且已移交上海警方。上海警方迴應:案發10小時後,嫌疑人已被抓獲。嫌疑人先是將被害女子掐死,而後藏於行李箱中,用汽車轉移到無錫,後被當地警方抓獲。

近年,女子合租被同住(男、女)室友“強姦、謀害”的案例層出不窮。而後,獨居女子被“(陌生男子)尾隨、謀害”的案例也頻頻出現……

上海“行李箱拋屍案”:比“合租和婚前同居”更可怕的是“女性獨居”

據相關人士透露:

被害女孩1993年生,重慶人,今年28歲,從國外留學回來。目前,女孩已持有上海戶口,是一個新上海人。今年入職了一家上海的公司,馬上就要過試用期了。

嫌疑人和被害人分別住在兩棟樓,且都是6樓,樓道間距不足10米,從嫌疑人的住所輕鬆就能偷窺到女孩房內的場景。

2021年10月11日上午,嫌棄人趁女孩上班出門前,進入女孩的屋內將其殺害。在此之前,嫌疑人曾多次敲女孩房門,女孩並沒有開門。不曾想,女孩最終還是難逃厄運。

另有相關人士透露,事發前一天夜裡2點多,曾有人看到犯罪嫌疑人坐在樓道,不時在小區內遊蕩。

根據以上資訊,我們基本可以做一個初步的猜測:

1、犯罪嫌疑人或許單身(大機率),或許不是。即使不是單身,也可能與女友是異地,或者與女友感情不和,導致其慾望無處發洩。

2、因為環境原因,犯罪嫌疑人時常偷窺女孩房間,導致荷爾蒙分泌愈加旺盛,甚至到了不得不發洩的地步。經過長時間的心理暗示,或者計劃,終於決定在10月11日上午這天闖入女孩屋內。

3、或許這不是他第一次試圖闖入女孩屋內,但絕對是唯一成功的一次,這得益於昨夜的冥思苦想、自我慫恿。即“夜裡兩點多,在樓道徘徊”,這已經說明他的慾望到了不得不發洩的地步。

4、女孩大機率不認識犯罪嫌疑人。在嫌疑人闖入屋內後,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導致犯罪嫌疑人產生了過失性行為(影片中的行李箱,貌似還在動,這點不做考究,這是相關專業人員的事。若真有生命特徵,則影響法律判決)。

正是以上4個因素的共同作用,才導致瞭如今的結果,即“犯罪嫌疑人慾用行李箱拋屍無錫,被當地警方抓獲”。

上海“行李箱拋屍案”:比“合租和婚前同居”更可怕的是“女性獨居”

4000萬女性選擇獨居,背後的根本邏輯是什麼?

據民政局統計:2021年,獨居人數將近1億,其中獨居女性佔比42。1%,即“4000萬女士選擇獨居”。

一、追求並實現自我價值

馬斯克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層,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需求層次理論有兩個基本的出發點:

1、人人都有需求,某層需求獲得滿足後,另一層需求才出現,或者說“才會自然而然走向另一層需求”。

2、在多種需求未獲得滿足前,首先滿足迫切需求,該需求滿足後,後面的需求才顯示出激勵作用。

當人能滿足自身的需求時,就會根據馬斯克需求理論一步步往上走。但往上走的過程中,突然發現有些需求自己怎樣也無法滿足,那麼就會跳過這一層需求再往上走(趨利避害)。

滿足了再上一層或幾層的需求之後,再以此作為激勵的手段,或者說“作為實現前面需求的條件”,來滿足前面層次的需求。

在獨居女性的思維中,就是利用了“跳過需求”的方式滿足自己的其他需求,即“先完成自我實現需求(實現自我價值)”,而後透過“自我價值”滿足自身對“安全、社交、尊重、生理”的需求。

上海“行李箱拋屍案”:比“合租和婚前同居”更可怕的是“女性獨居”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自律與慎獨是提升自我精神境界的最好選擇,低質量且忙碌的社交,只會將人同化,且難有“翻身”之日。即“難以實現自我價值”!

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凡是對“精神生活”有追求的人大都會選擇獨居,不論男人還是女人。為的,就是在這熙熙攘攘的世界,尋一片淨土,以安慰受傷的靈魂,以實現自我的價值。

從生存、生活的角度而言:許多人往往不願意背井離鄉,活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但無奈這是個“金錢至上”的社會:為了有話語權,也為了留存一份微薄的自尊。大家都不得不拼了命地努力。脫離原有的生活圈子,就是努力的開始!

如果生存在一個從小熟悉的圈子,必然會有太多指手畫腳的人,時刻影響著你我內心的決定。不是說這群人不想我們變好,只是他們的認知上限就是如此:無法跟上時代的發展,也無法幫助你我實現自我的價值。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賭博”,從出生到今天,我們都在賭博!

選一個什麼樣的學校、去一個什麼樣的城市、做一份什麼樣的工作、娶/嫁一個什麼樣的人。事實上,我們事先都不知道答案。所有答案,都是在前進的過程中遇見:一次次遇見,一次次更改方向。這就是人生!

對於千千萬萬的獨居女性來說,她們是理智的,也是清醒的,更是勇敢的。在選擇孤身一人之前,她們也曾設想過許許多多的可能性。只是比起“規避風險”,她們更願意賭一場:輸贏都是50%的機率,“敢賭不一定會輸,但是不賭必輸”。這也是人生!

上海“行李箱拋屍案”:比“合租和婚前同居”更可怕的是“女性獨居”

二、遠離父母,但拒絕合租

至於拒絕合租,無非兩個原因:

1、規避風險。即“規避有可能因為室友不合、知人知面不知心等原因存在的安全威脅”。

2、規避社交和尊重的需求。為了避免社交,也為了避免因為“自尊”的原因出現的“影響情緒、進而影響工作和生活”的情況,所以選擇了“獨居”。這是“自我空間意識強”的一種體現!

至於遠離父母,基本上只有一個原因,即“三觀不合”,或者說“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反感父母”。

上海“行李箱拋屍案”:比“合租和婚前同居”更可怕的是“女性獨居”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反感父母?

一、超限效應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大家也都有過被父母嘮叨,直到“抓狂”的情況,這就是“超限效應”的作用。事實上,不是父母不懂得關心和體諒我們:正是因為太過關心,所以他們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總是嘮叨個沒完。本意是為了你好,或者說“為了讓你少走彎路、少受苦”。

年輕人往往也不是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但理解歸理解,往往難以接受:人的承受能力是有極限的,先不說我們是否可以處理、消化大量的資訊(父母的話語往往也不具備資訊增量,而是重複地嘮叨)。偏偏,重複地嘮叨最讓大腦煩躁!

大腦有一套自己的“執行規則”,即“不接受無用的資訊,其不加以處理”。重複的資訊對於大腦來說就屬於“無效資訊”,只會徒增它的工作量。

為了減輕自身的負擔,它不得不調動一切情緒,引發“戰爭”,為的就是儘早結束父母的話題,即“避免軀體長時間接觸無效人(散佈無效資訊的人)”。從這個角度而言,遠離父母外出獨居這就很好理解了!

上海“行李箱拋屍案”:比“合租和婚前同居”更可怕的是“女性獨居”

二、過度謹慎

說好聽點叫“過度謹慎”,說不好聽這就叫“被迫害妄想”,相信許多人都對父母有過這樣的揣測!

被迫害妄想症:一種慢性進行且有系統、有組織地妄想為主的疾病。多發病於成人中期或晚期,沒有男女性別差異。妄想症患者的妄想並非是“怪異性”的,而是會結合日常生活做情境“假設”,例如:被下毒、被跟蹤、被欺騙、被陷害、被愛慕等。

(性質)

一般來說,妄想症患者不會出現幻覺的症狀,少部分會出現和妄想主題相關的觸幻覺或嗅幻覺(想什麼就感覺到什麼,例如想雞腿就聞到香味)。其他行為、外觀都跟正常人一樣,患者的人格、智商、能力以及他和環境間的關係也不會發生太大的障礙(有問題是原來就存在,而不是發病後出現)。

尚無證據表明遺傳因素有重要作用,多在精神因素(例如:意外事故、挫折或失敗作用下開始發病,因此精神因素可能起著促發作用)。有些社會和軀體因素(例如:社會經濟剝奪、耳聾、失眠和中毒、有助於偏執思想的形成;孤獨、與世隔離以及處於一種語言不通的環境中也容易產生被迫害妄想症)。

(病因)

從被迫害妄想症的性質、病因可以得知:經歷越多的人,越可能存在“患病”的可能性。所以,固然我們是不願意承認父輩有這樣的情況,但也不能排除他們患有這種症狀(輕微)。

出於對小輩的極度關心,他們往往會把這樣的“妄想”強加入小輩的生活中,而後對其進行無休止地嘮叨,進而引發小輩的逆反心理。這便是“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反感父母”的第二原因!

上海“行李箱拋屍案”:比“合租和婚前同居”更可怕的是“女性獨居”

三、無知且固執

無知是相對而言,並非活了數十年的父母真的無知,只是相對於“資訊時代、科技時代”的小輩來說,獲取資訊的速度較慢,進而顯得有些“跟不上時代、思想固化”。

固執,則是思想固化的表現之一。往輕了說叫“固執”,往重了說叫“偏執”,甚至是“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指自我援引性優勢觀念或幻想,即“關於被害、嫉妒、訴訟、榮譽、誇大、愛、恨和超自然力的妄想”。這樣的觀念或妄想可與“器質性精神病、中毒、分裂症”有關,或是一種應激反應,還可能是一種人格障礙,即“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障礙又稱妄想型人格,其行為常常有以下特點:

1、對侮辱和傷害耿耿於懷,且極度敏感。

2、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習慣性把失敗和責任推到別人的身上。

3、思想行為固執、死板,心胸狹隘、敏感多疑,且特別愛嫉妒:對別人獲得的成就和榮譽常常怒火中燒,甚至是尋釁爭吵,要麼就是在背後說風涼話,或者乾脆公開抱怨和指責。

4、明明自己很自卑,卻又總喜歡高要求別人,且又從來不信任對方,甚至常常懷疑配偶“不忠”。

5、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遇到問題易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面。

上海“行李箱拋屍案”:比“合租和婚前同居”更可怕的是“女性獨居”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段子:

說是一位小姑娘發了一條“吃某某食物不健康”的新聞給自己的母親,隨後母親便轉到了家族群中,群中家人紛紛表示點贊,“原來這麼多年都沒注意”。又過了幾天,小姑娘發了一條闢謠的新聞給母親,並表示了之前自己發的新聞其實是錯的。等了好幾天卻不見母親發到家族群,於是小姑娘親自將闢謠新聞發到了家族群中,母親立即將她踢出了群。

為什麼許多謠言滿天飛?因為本著“為對方好的心態”,我們總喜歡將一些“偏方”發給親朋好友,但發現錯誤以後,往往誰也不會糾正。

因為一旦糾正,說明當初“信謠言”的他們就是傻瓜。只要不糾正,誰都不會丟面子,這是人情世故!(不信或者不表示又會駁了你的面子,所以必須點贊、支援、感謝,這也是人情世故)

為什麼父母總因為某些觀點與我們爭吵?因為他們相信了幾十年的東西,你突然告訴他是錯的,這會毀了他的三觀(這是他一直以來的堅持)。

甚至他們會陷入自我懷疑:認為自己“白活了這麼多年”,而難過、傷心,且不可自拔。所以為了(好好地)活著,他們不得不固執!

四、自尊心脆弱

篇幅原因,自尊心的問題就不展開說了,參考上一句“關於堅持和固執”的說法。

上海“行李箱拋屍案”:比“合租和婚前同居”更可怕的是“女性獨居”

年輕人為什麼不懂(不認可)父母?主要有三個原因:

1、是什麼樣的人,看別人就是什麼樣。

即,“你以為父母太傻,往往是因為你蠢”。或者說:你曾經試錯,知道這件事不行,所以當父母提出這件事時,你直接反駁。

事實上,大家都笨,他們不懂是因為沒有試錯的機會。又或者他們曾經試錯過,且發現了別的“解法”,但你沒發現,所以不承認,所以覺得他們笨。

2、有一定的認知,但認知不足,導致常常出現“以偏概全、固執己見”的情況。

即“你以為你讀了幾天書、見了幾個不同的風景,就比父母懂得多、見識多,往往是自我優越。但你又不自知自己有錯,或者不承認自己有錯”。事實上,這一點與父母的固執大同小異,都是為了維持所謂的自尊。

真正聰明的人,往往可以做到以小觀大、舉一反三,並不會因為讀了多少書、看了多少風景而優秀過人。所以,別輕易看不起人!

3、沒有身處父母的位置。當我們走到了父母的位置,可能會突然發現還不如父母!

1)、或許,面對你的孩子,你會比你父母對你的時候還要嘮叨;

2)、或許,你此時正吃了上頓擔憂下頓,而你的父母卻把你,甚至還有你的兄弟姐妹養大成人,更甚至還供你們唸完了書。這就是你不如父母之處!

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困難,強者只做不說,弱者總喜歡找藉口。所以別說什麼當時環境、政策等問題!

上海“行李箱拋屍案”:比“合租和婚前同居”更可怕的是“女性獨居”

父母生養,辛辛苦苦供你上學,是為了讓你學得知識,進而好好的活著。

若有可能,最好再回報他們、回報社會;若無可能,你只要過得好他們也便開心了。

不是讓你最後反過來“嘲笑、鄙視他們”,這是一個成年人基本的素質與認識!最後,感謝您看到了這裡,祝安好!

理解人性:一本陪伴了我10餘年,令我翻閱了無數遍的,幫助自我成長的書籍,相信它也能提高您對自我的認識,以及透析他人的思想。點選連結,購買噹噹正版,您值得擁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