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這3個漲薪方法,跳槽100次都沒用

轉換戰場,你的價值會倍增

我的一個老師,專門研究高校學生虛擬社交,多年來積累了大量實證資料,發了不少論文。

但比較憋屈的是,這些年來,他的教師職級,好像一直沒變化,從我離校那會的副教授,到現在還是副教授。

學院裡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新招進來的老師,幾乎清一色外國留學生,有些還是名校海龜,像他這樣的“土鱉”,確實有點吃虧。

他的高光時刻,出現在去年年初,一家大型諮詢公司看上了他的研究,跟他頻繁接觸之後,希望他專職來公司帶團隊,提供的薪水比現在高出數倍。

這事在他的學生群傳開了,好多學生建議他辭職,畢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但他卻有諸多顧慮,最大的顧慮是害怕這種研究只是階段性的,再者他畢業之後,一直待在象牙塔,出去能否適應也是個問題。

所以最後,他拒絕了這家公司的邀請,繼續平平穩穩幹他的副教授。

不會這3個漲薪方法,跳槽100次都沒用

作為學生,我也不好判斷他的選擇是否正確。不過這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許多個人擁有的技能或資源,在原來的單位可能不怎麼“值錢”,對於目前的境遇,也很難有快速改善的作用,但只要換一個地方,換一個交易場所,很可能就非常“值錢”。

類似的現象,生活中並不少見。

國內知名的服裝企業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原來也是大學教師,上個世紀90年代,在一次外出調研的過程中,瞭解到中國男裝領域的空白,於是決定辭職下海。

她提交調研報告的同時,也遞上了辭職信。當時她的家人很不理解她的選擇,但她自己清楚,像這樣的調研報告,對於一個老師來說,無非增加一項學術成果而已,可對於一個創業者來說,就是一盞創業路上的指路明燈。

還有我的一個朋友,在一個專門稽核上市公司的機構工作,工作了7年,去年剛剛升任正科,如果要繼續升到副處,還得等待五六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但從去年開始,不斷有上市公司向他伸出橄欖枝,給出的薪水是目前的三倍不止。他還沒有做出最後的決定,但和他同期進科室的同事,早就走得七七八八。

同樣的一份資源、一項能力,換一個戰場,價值完全不一樣。

《出奇制勝》

一書中,作者

沙恩·斯諾

,把跨界兌換手中資源或個人價值的現象,稱作

“橫向交易”

這種交易手法,如果成功運用在職場中,有時候可以換來跳躍性的個人發展,變成職場中的

“換梯術”

在斯諾看來,

我們生活在一個打破傳統的登梯時代,在一個體系或單位內,按部就班,一級一級往上升的“縱向”發展路徑,不說已經過時,但至少不再是唯一的主流選擇了。

透過跨界、跨領域、跨單位的交易,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價值,兌現手上擁有的資源或個人技能,是這個時代避免淘汰的必備技能。

“橫向交易”憑什麼有效?

在書中,斯諾研究了美國曆屆總統履歷,發現此前43位總統中,只有3位總統是一級不落、按部就班經歷了所有四級聯邦公職選舉的。

大部分總統,都是透過“橫向交易”,跨越了正常的職位升遷道路,迅速登上總統寶座。

比如艾森豪威爾,最初是個軍官,後來成為“二戰”盟軍最高司令,再後來成為大學校長,最後成為總統;

又比如格蘭特,最初是個小士兵,後來做皮革工人,之後變成美國陸軍上將,最後當上總統;

再比如胡佛,最初是慈善家,爾後是商務部長,最後是總統。

這些透過“橫向交易”,最終跨界迅速跨入人生之巔的人,比正常一級一級登上總統位置的人,所花費的時間,平均要縮短1/3左右。

不會這3個漲薪方法,跳槽100次都沒用

這導致美國政壇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總統的平均年紀,要比那些按部就班的國會議員還要年輕7歲。

為什麼“橫向交易”比“縱向交易”,會讓個人的價值得到更快更大的提升呢?

一方面,是因為不同行業或機構的“價值感知”不一樣,因為每個人每個機構的需求,本身就存在差異。

你手上的玫瑰,對你而言,可能僅僅意味著10塊錢而已,但對於一個異性好友而言,可能就意味著一片難以估量的心意。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

“不等價交換原理”

,或叫各取所需,雙方實現了共贏。

另一方面,在跨界的過程中,不同領域的價值在疊加,本身也會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從而讓價值得到整體提升。

任正非先生說,華為之所以在5G方面厲害,是因為“全世界做5G只有幾家公司,全世界做微波的只有幾家公司,但僅有一家公司把微波和5G都做得好”。這就是價值疊加的效果。

我的一個前同事,以前是財經報道組的副主管,多年來一直渴望由副轉正。但在這個職位上幹了多年,也沒有得到升職。

後來,主管職位終於出現了空缺,他以為自己有機會,結果公司空降了一位“外來的和尚”。

這讓他心灰意冷,心一橫,辭了職,去了一家檔次、規模都要更小但更新銳的投資公司做部門主管,以實現自己“轉正”的心願。

不會這3個漲薪方法,跳槽100次都沒用

事實證明,這一跨越是對的。

懂財經的人很多,懂媒體的人也很多,但既有媒體資源同時又具備財經素養的優秀人才,就相對稀缺了,所以他在新公司幹得越發順手和愜意,很快又升了職。

我在一個論壇中還看過一個更絕的案例:

王先生一直從事銷售工作,後來做到銷售總監的位置。

但在他看來,這個崗位,是個吃青春飯的崗位,所以在到達職業頂峰時,他將負責的市場,一分為二,給了兩個下屬。

自己選擇急流勇退,主動申請降職,到平級市場部門學習品牌策劃,其間,他花了三年時間,攻讀MBA,然後又轉崗,做全國專案、渠道管理。

如此一來,王先生不僅具備了銷售的經驗,同時又有了品牌策劃和渠道管理的能力。

憑藉這種跨界的化學反應,讓自己個人的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後來他成功跳槽至其他公司,並實現職級躍升,順利進入新公司的管理層。

不會這3個漲薪方法,跳槽100次都沒用

保持足夠開放的心態,不斷地探索個人的價值,需要足夠的勇氣和智慧,甚至需要一點迂迴的戰術,但事實最終總能證明,有時候暫時的放棄,總能換回未來更大更長遠的收穫。

人生有“智徑

沒有捷徑

書單君不是鼓勵所有人都去跳槽,有些跳槽,換來的資源和價值,還不如原來單位呢。

再說每個人對於價值的理解,也不一樣。像我老師那種,也許安穩和時間寬裕,才是他最想要的東西,“值錢”只是眾多價值中的一種,主要還是看個人選擇。

事實上,任何跨界或“橫向交易”,不僅要看個人的價值追求,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

“橫向交易”只是告訴我們,個人價值的實現,不必拘泥於單一的評價體系,走出自己習慣的固定“視界”,可能會發現更快更好的人生躍升通道,但這條通道能否最終打通,還要看個人的造化。

不會這3個漲薪方法,跳槽100次都沒用

在《出奇制勝》一書中,斯諾舉了一個“橫向交易”的著名案例,這就是美國西部楊百翰大學的學生,玩的一個叫“更大或更好”的遊戲。

這是一個尋寶遊戲,玩家分成小組,用一個小物件,比如一根牙籤,然後分頭敲開一家又一家的鄰居的門。

每次主人開門,玩家就自我介紹下,然後請求對方能否拿稍微更大或更好的東西,來置換他們手上擁有的小物件。

有時候,他們的手上的牙籤,一開始會換來一塊口香糖,口香糖又換來圓珠筆,圓珠筆然後又換來即時貼……一次次這樣換下去,手上物品的價值,會越換越大。

遊戲結束,各個小組回到學校,比比誰的戰果更大。

據說經過十幾次的交換,有些小組,可以把當初的牙籤,換成立體音響、一套高爾夫球杆或一臺電視機。

2005年,一個叫凱爾·麥克唐納的加拿大小夥,利用一枚紅色的曲別針,經過12個月14次交易,最終換到了一所房子的居住權,在網路上引發熱議。

不會這3個漲薪方法,跳槽100次都沒用

在斯諾看來,這個“更大或更好”的遊戲,充分展現了“橫向交易”的所有特徵和秘訣。

首先,每次在換取“更大或更好”的物價時,都堅持一種“小勝”的原則,不貪大,而寧願多交易幾次,累積交易成果。

其次,每次交易,都是交易不同性質的東西,比如牙籤,玩家沒有用它來換更大尺寸的木塊,而是換筆,換鏡子之類的。這是真正的“橫向交易”。

再者,每次吃了閉門羹之後,團隊總是接著敲開下一扇門,從不氣餒,不斷失敗,不斷嘗試,保持遊戲的心態,總能找到“換主”。

職場或任何其他場域中的“橫向交易”,這樣的幾條方法,其實也都適用。

比如職場中的“橫向交易”,首先要做的就是認清自己手裡的籌碼是什麼,也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具備什麼樣的本事,給出準確的估值。

不會這3個漲薪方法,跳槽100次都沒用

其次別幻想一次跳躍,就能換來人生的徹底改變,其間還需要不斷磨練自己,讓個人價值在不同領域或單位間的轉換中獲得提升。

當然最重要的是,別因為碰了幾次釘子,就垂頭喪氣,開放的心態始終不能丟。

斯諾認為,

無論幹什麼,其實並沒有“捷徑”這回事,但透過更加聰明的手段,讓自己的人生獲得更好更快發展的“智徑”是有的。

書單君不鼓勵投機心態,更不主張空手套白狼。真實的生活比任何遊戲更復雜更殘酷,你是人精,別人比你更精。

任何的交易,最後能獲得多大的成果,都取決於個人是否願意透過努力,不斷增加手上擁有的籌碼。

真正“出奇制勝”的人生,絕對不是投機取巧的人生,而是謙虛不自卑,是自信不自大,是在追求高度時,學會尊重現實。

不會這3個漲薪方法,跳槽100次都沒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