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的”“日常的”痛苦也是痛苦,不是嗎?

“微小的”“日常的”痛苦也是痛苦,不是嗎?

走進諮詢室之前,心情總是忐忑的。我們帶著傷痛、待解決的問題、好奇和對未知的惶恐,不知道要踏上一個怎樣的旅程。

我們邀請了一些朋友講述自己跟心理諮詢的故事,以及由它帶來的改變。今天,我們一起聽聽阿某和諮詢師的故事。

似乎很多人都抱有這樣一種植根內心深處的態度:

心理諮詢是有極大的痛苦才會去做的。

我曾經也這麼覺得,但我有在刻意去糾正這種認知。

在機會合適的情況下,我會很樂意告訴我的朋友們我在做心理諮詢,以此讓熟悉瞭解我的人在知道我沒有什麼「毛病」的基礎上,形成一種印象——

只要你想更深層次地進一步瞭解自己、認識自己,那你就可以去試一試心理諮詢。

或許因為我是心理學的學生,並且正在學習和嘗試心理助人的工作,所以出於對自己所做事情的認同感,我對心理諮詢有種盲目的相信感。

雖然一個有過很多助人經驗的師兄提醒我:心理幫助只是助人方法的一種,它和別的助人方法沒有好壞高低之分。但我卻仍然堅信,心理幫助比起其他助人方式更有效,或者說,有更大機率起有效作用。

尤其是當我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做著不同型別和議題的心理諮詢之後,我越來越這麼覺得。而我的諮詢師告訴我:她很感謝我以前的諮詢師,讓我對心理諮詢擁有了這麼美好的感受。

“微小的”“日常的”痛苦也是痛苦,不是嗎?

圖片來源:Pinterest

01

「微小的」「日常的」痛苦也是痛苦,不是嗎?

我一直覺得,痛苦是不分大小的。

或者說,就算痛苦分大小,那為什麼只有極大的痛苦才可以去做心理諮詢呢?

「微小的」「日常的」痛苦也是痛苦,不是嗎?

其實我這一次長程諮詢的最開始,只是我們學校給我們心理學專業學生提供的一個和心理諮詢師聊天的機會,一次輕鬆的「類諮詢」。

當時成堆的任務壓在我面前,以至於我連著好幾天都只睡了3-4個小時,並且雖然極力壓抑,告訴別人「我很好,雖然面對那麼多事情但我一點不著急」,但事實上我還是感覺焦慮極了。

聽上去挺小一件事對吧?我也這麼覺得。

畢竟我有很多朋友的學校和專業都比我「卷」得多,不僅要面對困難的課程學習,還有數不盡的學生工作,幾乎得天天熬夜。

而我,在一個本就不「卷」的學校學著喜歡的專業,加入的都是喜歡的社團,做著喜歡的活動,對成績追求也不高,幾乎是躺平任卷的狀態——聽上去生活令人羨慕極了,根本沒有什麼可難過的。

「根本沒有什麼可難過的。」

我總是這麼告訴自己。

“微小的”“日常的”痛苦也是痛苦,不是嗎?

圖片來源:Pinterest

可我還是覺得難受,感覺我的身體和心理都快熬不下去了。

但是又不好意思找我那些忙得昏天黑地的朋友聊天吐槽——

畢竟那樣浪費他們的時間來聽我聊和他們相比起來不值一提的「難受」實在太不人道了。

於是我約了一次聊天。因為從預約到真正和諮詢師見面中間相隔了好幾天,所以當我真正坐在諮詢室裡的時候,我已經沒那麼糟糕了。

我開始聊起我過去一個周的經歷,比如我週三只睡了三個小時但是熬夜看了感興趣的心理學方面的課外書,然後在週四早八的游泳課上極害怕自己在水裡猝死了;再比如我週二極限做完了當晚要交的作業,感覺自己厲害極了……

我覺得這些事都已經過去了,於是說得很輕鬆並且有點不知道為什麼的小驕傲。

但我也是後來回想才發現,

當我每一次提起那些難過痛苦的時候,我總是會補上「其實也沒有那麼難過」的修正語,就好像我只有這麼說了,我才能勉強接受自己的難過和痛苦,

畢竟你知道,「根本沒有什麼可難過的」。

然後諮詢師說:「emmm聽上去你上個周真的過的好疲憊……」

我突然破防了啊!

雖然我也經常在助人過程中聽到或者說出這句以幫助我們表現共情的話,但當真的有人帶著無比包容和理解的態度溫柔地告訴你「聽上去你真的過得不太好」的時候,你還是心底一顫,就好像你在墜落的中途被軟綿綿的雲朵接住了,然後漂浮在了澄澈的藍天裡。

當我自己無法接納自己那些「微小的」「日常的」痛苦的時候,還有諮詢師在包裹著我,以柔克剛地幫我擋掉自我批評的利劍。

她告訴我,

痛苦就是痛苦,要相信你當時的感受。

“微小的”“日常的”痛苦也是痛苦,不是嗎?

圖片來源:Pinterest

02

你的需求和別人的需求同等重要

在諮詢的最後,諮詢師告訴我說,如果我之後想繼續進行與她今天這樣的交流,或者還有別的想探討的問題,都可以繼續預約諮詢。

雖然我知道這應該是一句流程性的話,但當時我很認真地回答到: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我總覺得這樣是在佔用公共資源。畢竟我沒什麼大問題。

她聽到這句話之後就那麼看著我,沒有問我為什麼會這麼覺得,只是很溫柔地說:

我聽到你這麼說覺得有點難過。在我看來,你的需求和別人的需求是同等重要的,我也很想聽聽你的生活。

我恍然:對哦,我的需求也和別人一樣重要。

當我有問題而無處解決的時候我會有需求,當我對自己的人生感到困惑迷茫的時候我也會有需求,當我僅僅是遇到一件在所有人看來都很小的事情但我確實覺得很難過的時候,學會去接納這份難過也是我的需求。

我目前已經連續做了兩次諮詢了,逐漸從前段時間的壓力和焦慮裡走了出來。

但是我還想去探索更多,探索的動機來自於對自己的好奇,對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生活的追求,對問題答案的尋找……

心理諮詢從來沒有被定義為「障礙性的」、「疾病性的」,它完全可以是「日常的」、「微小的」。

世界上其實沒有那麼多「不正常的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正常」卻又「不正常」著。

我們也不是為了消滅「不正常」,而是為了尋找在自我認識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的答案。

或許很多「問題」也沒有正確的答案,我們的目的也不在於一定要找到一個答案,而是在尋找的過程中更深入地認識和探索自己。

探索自己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需求。

因此我想我還會繼續保持這段長程諮詢,直到我覺得在這一人生階段我對自我的探索可以暫時告一段落為止。

“微小的”“日常的”痛苦也是痛苦,不是嗎?

圖片來源:Pinterest

03

在諮詢中,真正開始挖掘和探索自我

上一次諮詢的時候我跟諮詢師分享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發現每一次都是在很困難的狀態裡預約的諮詢,而一旦預約後,即使還沒有真正進入諮詢室,似乎自己也會慢慢從困難的狀態裡逐漸往好的方向走。

就好像「心理諮詢」這幾個字裡面都充滿了魔法,想一想它就可以獲得一點能量。

後來講著講著我突然意識到,

或許不是「心理諮詢」帶給了我力量,而是我自己帶給了自己力量。

因為預約心理諮詢意味著我不滿足於現在的自己、不滿於現在的狀態了,我希望獲得改變——即使是微小的一點改變。

因此,即使是預約心理諮詢這樣的一個小小的行為也可以成為我們改變路上踏出的第一小步。

原來,從始至終都是我自己的力量在影響和改變我自己。

我希望改變,於是我找到諮詢師聊天;聊天的時候我講出自己的故事,然後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不斷修正我的表達,同時也在修正我對故事本身的記憶、情感和態度;或者我帶著問題進入諮詢室,我提問,諮詢師也從不「正面回答」我問題的解決辦法,而是反問我諸如「為什麼你會問我這個問題」「這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這類的問題,於是我陷入沉思,最終不斷地向自己的內心挖掘,以得到我想要的答案。

“微小的”“日常的”痛苦也是痛苦,不是嗎?

圖片來源:Pinterest

看上去似乎諮詢師什麼也沒做。一切的過程都是源於我提出的問題,動力是出自我對問題的好奇,而最終得到的答案基本上也是我思考得到的結果。

是我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自己幫助自己,最終獲得了自我成長。

當然,諮詢師也不是真的什麼都沒做。諮詢室提供給了我一個完全隱秘、完全包容的環境,而諮詢師給到了我理解、情感支援和無條件積極關注。

我也正是因為處在這樣安全的環境中,才能靜下心來真正開始對自我的探索。

因此,心理諮詢的魔法大概在於,諮詢師和來訪者共同努力,最終讓來訪者成功地自己幫助自己解決了問題、找到了答案。這句話聽上去很繞,但似乎也是魔法的部分所在。

作者

:阿某

責編:漪漪,Andrea

不知該不該嘗試心理諮詢?

給自己做個「心理體檢」 吧

更專業的量表測評+專業顧問的訪談評估

幫助你高效定位你的心理健康問題

並匹配最適合的心理健康服務

點選瞭解詳情

“微小的”“日常的”痛苦也是痛苦,不是嗎?

一個分享徵集

你是否也曾在心理諮詢中得到過鼓舞和力量?心理諮詢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改變?這些心理諮詢帶給你的改變和感悟,歡迎找我們聊一聊,你的分享也會鼓舞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