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孩子反向傷害父母,原因截然不同:叛逆孩子如何養成?

今天早上刷手機的時候,非常巧合地先後刷到兩件事,都是兒子傷害父母的,兩個孩子行為一致,但是原因卻截然不同。

兩件事,兩個不同的家庭,兩種大相徑庭的養育方式,卻養出了同樣叛逆的孩子,讓父母的生命最終終結在孩子的手裡。

這兩件事都是悲慘的,可是越悲慘的事情,卻能給我們帶來震撼,敲醒警鐘。

所以,這一篇就透過這兩件事,談一談養育孩子應該避免踩哪些坑,才會遠離這樣的悲慘。

(一)高知父母的高壓、控制和暴力

22歲的黃某陽,出生在一個高知家庭。

父親是廣西某律所的

律師

,在業界擁有良好的口碑。據同事反映,他在工作上對自己要求很高,工作能力出色。

母親是廣西民族大學

教授

,同時還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理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理事。據學生反映,陳老師和藹可親,愛護學生。在贈給學生的書中,陳某琴會用心寫下祝福的話。上課時,有時還會扛著大包小袋的零食帶給學生。

8月10日,這對夫婦在家中被發現已去世多日。而始作俑者竟是他們的親生兒子黃某陽。目前,黃某陽在柬埔寨被抓。

父母二人一個是律師,一個是教授,都是光環式人物,在外界口碑都很好。為什麼會養育出這樣殘暴的孩子?

兩個孩子反向傷害父母,原因截然不同:叛逆孩子如何養成?

(1)父母越高知,對孩子期望越高,對未來越焦慮!

有的父母,太在意自己的工作成績和社會地位,太在意外界的風評。因為如此,所以格外努力工作,用心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可是同時,也是因為如此,

他們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成為自己人生的汙點。

他們希望孩子也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他們一樣,受人敬仰和誇讚。所以,當他們發現孩子不如意時,甚至影響到他們的榮譽和地位時,他們就開始對孩子實行“控制、高壓、暴力”的養育政策。

他們是擁有著高學歷,或許對社會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是卻不是一對合格的父母。

據黃某家的鄰居透露,母親和孩子的關係比較緊張,經常能聽見兩人的爭吵聲。

黃某陽經常被父親打,

“那個時候他被家暴、被打出血是我們全班都知道的事。”

黃某陽的同學回憶道。

當時的班主任還去找了黃某陽的父母談了話。但黃某陽的父母並沒有做出改變,家暴一直在繼續。高中時,黃某陽和同學說過好幾次,爸爸又打了他,但是他不敢還手,只能忍著,爸爸暴躁起來連他的媽媽也一塊打。那時,黃某陽不止一次地提到對父親的仇恨。

(2)讓孩子長期處於痛苦當中的父母,內心同樣煎熬!

一個人的同理心,與學歷無關,與社會地位也無關。

黃某陽的父母,對外是否有同理心我不知道,但是對內(兒子)是嚴重缺乏同理心的。如果他們能稍微用心體會一下孩子的感受和痛苦,他們都不會打到孩子帶著傷疤去上學,讓所有的同學老師都知道,他是被自己的父母打傷的。

他會接收怎樣的目光?

他會有怎樣的心情?

他能安心學習嗎?

據黃某陽的高中同學反映,黃某陽性格很

孤僻

,總是獨來獨往。在教室裡,他總是戴著耳機,埋著頭,不關心周遭任何事。他們是寄宿制高中,有幾次週末他從家裡返回學校,情緒都不太好,狠狠地踢宿舍陽臺的門。

“一進宿舍就開始踢門,到最後

門都被踹爛

了。一開始還有人問他,遇到什麼事情了,他的回答都是‘沒什麼’,後來就沒人再問了。”黃某陽的室友如是說。

聽到這些描述,我能想象到這一個滿心都是負面情緒、卻無處發洩的孩子。這是這些年累積的這些情緒,在某一天突然爆發,便是致命性的。

一對高知父母,不曉得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不知道孩子長期處於負面情緒當中,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多大影響?不知道既然選擇把孩子生下來,就要用心接納、用愛引導他向陽而生?

做過老師的人,都應該懂得因材施教。回到家裡,成為父母,也應該懂得根據孩子的性格去順勢引導,而不是讓孩子按照你們的想法去生長。

兩個孩子反向傷害父母,原因截然不同:叛逆孩子如何養成?

我想,這對父母本身也是痛苦的。

一個暴力的父親,也許他從小也是在原生家庭的暴力下長大的,他無力改變自己的痛苦,無法走出童年的陰影,就將這個痛苦延續到自己的下一代上;又或者,這個兒子給他太大的挫敗感,他實在無法承受外界的議論和自己的失望,於是透過讓孩子痛苦的這種方式來降低自己的痛苦。

一個被暴力的母親,也許她的骨子裡有著“男尊女卑”的思想,有著她原生家庭的烙印;又或許她不想因為這樣的事損害她在外界的光輝形象,所以,這樣一個光環加身的成功女性,竟然長期處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無法改變現狀!不但自己遭受暴力,而且還眼睜睜地看著孩子遭受暴力。

我想,他們也許真的是真的無能為力。

沒有能力走出自己的困境,沒有意識調整自己扭曲的心態,沒有足夠的正能量去消減自己對孩子的負能量,所以當他們把這一切都加諸在孩子身上之後,終有一天,累積之下的孩子承受不了了,便爆發了,於是毀了父母也毀了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每個人在人生路上都可能會遇到彷彿走不出來的困境。有的人缺乏勇氣,有的人缺乏方法,有的人卻因為太過貪心,什麼都不想放棄。

於是在困境中沉淪,惡性迴圈,無法自拔。

可是,這些困境真的走不出來嗎?

如果時間倒流,這對父母還會重複走這一條路嗎?他們是否會發現,比起那些外在的風評、自己的失望,還有很多事情更加重要。

兩個孩子反向傷害父母,原因截然不同:叛逆孩子如何養成?

(二)農村父母對孩子的長期溺愛、縱容和無底線

江西上饒有個男子一向好吃懶做,今年21歲了。

9月12日,他向他媽媽要錢花,媽媽說沒有錢,便一氣之下結束了他46歲母親的生命。後來,他又擔心他12歲的弟弟出門喊人,隨即用臉盆裝滿一盆水,將弟弟頭部按在水中,致其窒息而亡。

事發後,男子被警方帶走,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兩個孩子反向傷害父母,原因截然不同:叛逆孩子如何養成?

兩個孩子反向傷害父母,原因截然不同:叛逆孩子如何養成?

所有的“巨嬰”都是父母溺愛出來的。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總是想盡辦法滿足孩子的要求,在他們眼裡,孩子彷彿永遠長不大。所以,久而久之孩子不知道“感恩”是什麼,更不知道“底線”在哪裡。

當我第一次啃你,和你要錢的時候,你給了,我很高興;當我第N次和你要錢,你給了,我覺得很正常;當我第N+1次和你要錢的時候,你沒給,那是你做錯了!

這就是普通人的邏輯。

夫妻相處也是如此。當其中一方不懂得感恩之時,便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老公每天給老婆做飯,第一次老婆會非常感動,第N次老婆覺得很正常,第N+1次,你竟然沒做飯?你怎麼回事?這日子是不是不想過了?(角色互換同理)

人的貪心,就是這麼一點點被喂大的!被活生生慣出來的!

兩個孩子反向傷害父母,原因截然不同:叛逆孩子如何養成?

【我家的警醒案例】

我也是一個愛孩子的媽媽,不知不覺間孩子長大了,而我卻沒意識到。可是,前兩年有件事,給了我當頭棒喝。

那天,我忙了一箇中午,叫兩個孩子過來吃飯。可是,少拿了一雙筷子。

女兒說:“媽媽,你怎麼沒拿我的筷子?快幫我拿去。”

那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

我當時嚴肅地對她說:“玥玥,拿筷子這件事你自己可以做,不是媽媽的職責。”

那一次,我非常明確地拒絕了她。

而且,從那次以後,一直到現在,我做完飯就會喊他們過來拿碗筷、端菜、盛飯……

每個人都是家庭的一分子,都需要為家庭貢獻自己的力量。平時孩子們作業多,那就少做些家務,但決不能不做。

因為“責任意識”比具體事情重要得多。

我還處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做得很差強人意,我是在一邊學習,一邊磕磕絆絆地前行。舉這個例子,不是為了說明我做得好與不好,而是想表達:很多時候孩子已經長大了,可是我們卻沒發現。等到孩子已經被我們慣出脾氣了,再去挽回,會發現非常困難。

就像這個案例中的母親一樣,都把孩子養到了21歲,才開始想起拒絕孩子,想讓孩子獨立,已經太晚太晚了。

兩個孩子反向傷害父母,原因截然不同:叛逆孩子如何養成?

(三)養育孩子,從來與財富和學歷無關

尹建莉老師曾說過:“無論你置身都市還是鄉村,是貧窮還是富有,是高官還是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

我認同她這句話。

我媽媽是個小學都沒畢業的人,之前總覺得她除了吃穿家務之外,什麼都不懂,但凡遇到事情我都去問我爸爸。

可是,當我成為母親,我才知道我媽媽的“大智若愚”之處。

(1)情緒平和,靜待花開

當媽媽坐在我們身邊,看著我們寫作業的時候,從來不說我們哪裡寫的不好,一直都是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裡,或者縫縫補補,或者給我們端杯水洗個水果。一直情緒溫和,從不高聲說話。

就是這樣簡單的陪伴,我們從未煩過,反而覺得很安心。我和弟弟兩個農村孩子,就是在這樣的陪伴中先後考上了大學。

可是,現在的我們呢?

我們在陪著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竟然有人氣到搭心臟支架的程度,可見做到我媽媽那般溫婉,是非常不容易的。

我們在焦慮什麼?緊張什麼?著急什麼?

而且,我們此刻的焦慮、緊張和著急的事情或者未來,真的能因為我們此刻對孩子期望失望、要求控制和大呼小叫,就能得到改觀嗎?

“靜待花開”這四個字,真不是寫出來那麼簡單的。

兩個孩子反向傷害父母,原因截然不同:叛逆孩子如何養成?

(2)不怕做得少,但必須要去做。

現在我們都大了,聊起天來,總會在雲淡風輕中說一說小時候跟著媽媽去地裡幹活的場景。我和弟弟非要考大學,不是為了多高的理想,而是實在不想每天去田裡幹活。

因為太苦,太累,太曬,太煎熬了!

媽媽相對比較寵弟弟,可是即使如此,每一次下地幹活,弟弟都必須一起去。

即使弟弟還沒開始幹活,就站在地頭愁眉苦臉,哼哼唧唧,媽媽也從沒因此改變過主意。這些農活,你做得再少,也要和我們一起做。

現在想來,這就是妥妥地培養我們“責任感”和“家庭意識”。

沒有付出,哪來的收穫?

沒有這種辛苦的體驗,哪來弟弟初中時發奮圖強、逆襲到年級前五?

媽媽看似什麼都不懂,可是做出來的一切卻一直在讓我們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所以,養育孩子與財富和學歷無關,而是與“心態”息息相關。

(3)勿忘終結目標,別被眼前之事迷失方向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與孩子相處非常痛苦,我們先不要著急去批評孩子,而是要反省自己,到底在與什麼較勁?到底在擔心什麼?

我們的心態是否端正?

我們養育孩子,是否為了讓孩子看到自己更多的進步、擁有更強的自信、走出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不知道你現在做的是否正確,可以問問自己下面這四個問題:

我們對孩子說的這句話,是讓孩子更自信了,還是更自卑了?

我們對孩子做的這件事,是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了,還是否定了孩子的努力?

我們的言行,是讓孩子更陽光更有力量了,還是更加負面更加被動了?

我們與孩子相處的點滴,是能讓孩子更加獨立,還是更加依賴我們?

如果你問完之後發現答案都是前者,那麼請放心大膽繼續前行;如果你發現答案都是後者,趕緊停下來,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方式,朝著第一個方向去努力。

我們養育孩子,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懂得感恩、有逆商、獨立、自信的孩子。這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育兒,是個長久的過程。我們不能因為眼前暫時的事情,迷亂了方向,忘記了初衷。

——END——

作者:皓月長歌正面管教,家庭教育講師。家有兩隻神獸,挑戰不斷,成長不息。所寫文字皆出自個人學習與實踐,或有侷限性,請大家建設性參考。如果你喜歡,歡迎關注我,讓我們一起擁有更好的親子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絡,侵立刪,感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