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富人之間的距離只差了這麼一種心態

你與富人之間的距離只差了這麼一種心態

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忙著去赴毫無意義的應酬,買回許多根本用不著的東西,討好著完全沒必要去討好的人,做著一朝富甲天下的黃粱夢;之所以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差別在於前者光想不行動,而後者則勇於給自己創造成功的機會。

我認識這麼一位秦先生,正式創業那年他已經63歲,所涉行業是家庭消防用品;在大眾的意識中,寧可花巨資裝修房子卻捨不得花小錢備上幾個火災逃生面罩;為開啟銷路,秦先生透過物業深入到各居民小區宣傳配備防火器材的重要性,他的營銷策略是隻要花幾十元購買他生產的逃生面罩,將終身無限次更換同款新品;只用了四年時間,秦先生就積累了不菲的財富,他的核心成功經驗是“不空想、速行動。”

窮人的思維定勢是在付諸行動前想得太多,故而其一生都消耗在永遠的“準備”中;有這麼一個常年做著發財夢的基督教信徒,他每天都前往教堂禱告:“主啊,讓我這輩子中一次彩票大獎吧!”,光空想不落實的他最終窮到活活餓死。

該信徒死後見到了上帝,他非常生氣地質問上帝為什麼不肯幫他實現發財夢;上帝苦笑道:“你命裡還真有發橫財的運勢,而我也很想幫到你,但你好歹得去買回一張彩票啊!”;綜上,機會只建立在一個人的行動上,只有將夢想付諸行動,你才能有碰好運的機率,而窮人的思維基本都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

臉書的創始人扎克伯格說道:“沒有人一開始就能想清楚,只有做起來,目標才會越來越清楚。不要去管眼前的困難,你要做的是立即行動”;美國暢銷書作家奧格·曼狄諾在其所著的《羊皮卷》一書中寫道:“成功不是等待。如果我遲疑,她就會投入別人懷抱,永遠棄我而去,此時,此地,此人,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有太多的人有過更好的工作機會,跳槽的念頭也頻頻產生過,但心動之餘又顧慮重重,生怕去到新公司會遭種種可能發生的變數,因而眼睜睜地一次次與良機擦肩而過。

蘇謹和張岑是一對好閨蜜,兩人唸的都是新聞專業;早些年紙媒至高無上,從業者無不令人豔羨;當年蘇謹幾乎每天都要加班寫“本報訊”, 僅拿3500元月薪她也甘之如飴;張岑鼓動她一起跳槽去一家剛起步的網上外賣平臺做中層管理,蘇謹非常不屑地一口回絕;多年以後的張岑年薪已達105萬,而蘇謹的報社在網際網路新型媒體的衝擊下停了刊,她只得去一家廣告公司做文案工作,與初出茅廬的新人爭奪可憐巴巴的飯碗;最初蘇謹臣服於當下的安逸穩定,最終自己的整個人生變成了混吃等死。

其實,能成為富人的人並不是所謂命運的安排,只是他們和你的想法不一樣;有一位成功人士曾這樣提醒周邊的人:“這個賺錢方案挺有可行性,你應該去試試。”,“這事多少是有風險,我看還是算了,我賺個死工資也挺好!”,對方答;“你應該去考個熱門的專業資格證書,日後萬一轉行可派派用場。”,那位成功人士繼續給大夥出主意;“算了、算了!我都已經35歲了,我老了,還學什麼學!”;有人喟嘆道。

而成功人士在機會面前通常會說:“我試試、我能行、我一定做得到儘量好。”;人家之所以會成為富人,是因為他有最厲害的武器,就是有豁得出去的決心;普通人在選擇面前之所以會有無力感,根源在於其只想擁有一個現成的切入點,從而就開啟守株待兔的模式,期盼著哪天身中錦鯉天降橫財,從而寧可任由自己長期處於溫水煮青蛙的狀態。

當年風光無限的果汁之王是一家上市公司,現如今其創始人欠下114億鉅債而英雄末路活成老賴;如果在2009年時掌門人能當機立斷同意將公司以179億巨資賣給某飲料巨頭,那麼他的飲料帝國也不會徹底涼涼;其實,不僅僅是企業,人生也是如此,一次正確的決斷,未來就會完全改寫。

儘管複製他人的成功很難,但你可以去學學富人的處世習慣;相比成功人士,你缺的只是眼光、膽識和速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