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有福氣”的沈玉珠:生而為人,切要是非分明

《知否》原著“有福氣”的沈玉珠:生而為人,切要是非分明

原著中,沈從興和大鄒氏共有兩女一子,而沈玉珠則是沈鄒二人的小女兒。

《知否》的番外篇,大鄒氏的三個孩子婚嫁也都不差。大哥兒娶公主,大姐兒嫁衛王世子,真真富貴雙全,沈玉珠嫁給了老英國公的幼孫,也就是張氏的小侄子,兩人是青梅竹馬,恩愛非常,過得也最幸福。

玉珠定下親事後,張氏神色複雜,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找沈玉珠談心:“你是個好孩子,心寬,豁達,什麼煩心事都不往心裡去,這是你最大的福氣。”

可見,在大鄒氏的三個孩子裡,張氏對沈玉珠是打心底裡喜歡。

《知否》原著“有福氣”的沈玉珠:生而為人,切要是非分明

大鄒氏去世後,沈從興娶了大鄒氏的親妹妹為貴妾。而沈玉珠三兄妹,皆由小鄒氏帶大。

在成長過程中,小鄒氏一直在提醒三兄妹多多防備親爹新娶的繼母張氏,因為繼母就是黑心肝,生的孩子會搶走父親的寵愛,也會搶走大哥兒的爵位。

不僅如此,小鄒氏甚至藉機挑唆三兄妹向國舅邀寵、索要錢財、田地。

大哥兒時常繃著臉,不知所措;大姐兒一副大家閨秀的做派,自是不屑一顧的模樣;小玉珠更坦白,直接說自己不會。

折騰來折騰去,她不過是想提起親姐姐讓沈國舅心中有愧,決不能忘記鄒家的恩情云云。

面對這樣的姨母(小鄒氏),玉珠也厭煩無比。

大姐兒則認為妹妹玉珠是個沒良心的,嚴重敵我不分。

《知否》原著“有福氣”的沈玉珠:生而為人,切要是非分明

可小玉珠有自己的看法:過世的娘天天被人利用,她會高興麼?娘好跟姨母好有關係嗎?跟鄒家有關係嗎?

索性姨母張口就是大哥兒、大姐兒,對小玉珠,她也從來不放在心上。

姨母總說三兄妹就是她的親骨肉,有了他們,自己什麼也不要了。小玉珠可不傻,那姨母(小鄒氏)為什麼要一年到頭尋大夫、求道士、告尼姑,銀子花的像流水,為了生孩子還要喝不計其數的湯藥、燒艾灸?

就連奶嬤嬤都慈祥的誇小玉珠:“我們玉兒真聰明,比你兄長和姐姐強多了。”

這些都罷了,讓小玉珠最不能忍的就是姨母想讓自己嫁給舅舅家的小兒子,還時不時的跟國舅爺說自己和表哥是青梅竹馬。

可表哥不但不求上進還張揚跋扈,自己怎麼可能願意嫁給他?

更可笑的是,姐姐張口閉口都是要銘記亡母的恩情,玉珠毫不留情,張口就懟的姐姐啞口無言。

姐姐倒是一心記掛高門,不過是因為自己小,都來糊弄自己罷了。

《知否》原著“有福氣”的沈玉珠:生而為人,切要是非分明

要說最傻的,當是沈家大哥兒,他是三兄妹裡最信任小鄒氏的。

舅舅們動心思想讓大哥兒娶了鄒家表姐,成為世子夫人,大哥兒當即同意。

沈國舅聽到後立時怒了,當場發作起來,該打發的打發,該懲罰的懲罰,府裡一陣凌亂。

他對著小鄒氏理直氣壯:“這話就是你姐姐生前說的。她說孃家的兄長們不成器,幾位嫂嫂也不像是能教出好孩子的樣兒,旁的多扶持也就罷了,決不能叫兒女趕這種親事。”

等到公主下嫁沈家後,國舅府更熱鬧了,小鄒氏常插手大哥兒房裡的事兒,送丫頭,送表姐,公主能受得了這種氣?當即回宮哭訴。

小鄒氏又哪肯罷休?明的不行來暗的,一時間,國舅府上下雞飛狗跳、烏煙瘴氣。

國舅爺為了圖清淨,索性搬到南園張氏處,兩人開始了長長的生娃歲月,最終生了兩個女兒和大毛、二毛、阿毛、毛毛四個兒子。

《知否》原著“有福氣”的沈玉珠:生而為人,切要是非分明

待大姐兒議嫁時,皇后相中兩個人選,一個是衛王世子,溫雅尊貴,才貌過人;一個是剛在邊關立功回朝的薄小將軍,少年英雄,英挺不凡。

張氏和國舅同意薄小將軍:“過日子還得看底細,薄家人口簡單,家底厚,門風好,定是省心的。衛王世子雖好,到底是宗室親王,各路花草還能少得了?”

可惜大姐兒一心想嫁高門,和小鄒氏串通一氣,認為繼母(張氏)不懷好意。

結果可想而知,大姐兒的身邊果然有一群“環肥燕瘦”,整日裡明爭暗鬥,目不暇接。

大哥兒大姐兒相繼成家後,張氏見玉珠和大毛整日在泥土裡瘋玩的不成樣子,便將玉珠送入鄭家閨學,請先生管束、收性子。

鄒姨母又出來作妖,挑撥玉珠和張氏之間的關係。

玉珠忍無可忍,直接和小鄒氏橫眉冷對。

《知否》原著“有福氣”的沈玉珠:生而為人,切要是非分明

沈國舅只是個普通男人,既沒那麼堅貞,也沒那麼涼薄。

他越來越喜歡張氏生的幾個孩子,每一日都更加喜歡,午夜夢迴,他的心頭總是壓著在遠在天邊的髮妻,進不得,退又不得,實為痛苦。

於是,國舅只能趁著自己心志還堅定之時,想把能給大哥兒的都給了,成全那麼多年前自己許諾的良心。

偏偏大哥兒和公主結婚數年,仍無子嗣,大姐兒也將要隨衛王世子就藩,國舅爺慌亂之至,便叫來三兄妹一起吃飯。

素來剛毅鐵骨的沈國舅,哭的毫不加掩飾。

就當做爹的求你了,把鄒姨娘送走吧,你和公主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公主不是尋常媳婦,她如今滿腹怨氣,自己沒有嫡子,也不肯認庶出的。到時候,這爵位。。。”

大姐兒也哭了起來:“哥哥,你就聽爹這一次吧,小姨(小鄒氏)她,不是好人,沒安好心。”

玉珠爽快道:“大皇子表哥遲早是要繼位的,哥哥你再這麼犟下去,冷落公主嫂嫂,不用等沒有嫡子那一日了,爹爹百年後,這爵位直接沒你的份了,到時候你這駙馬爺,就只能依附著公主嫂嫂過活了。”

大哥兒望著老淚縱橫的爹和妹妹,痛定思痛,哭著答應。

一行婆子、媳婦半夜將小鄒氏捆綁著挪出國舅府,直接送入家廟,嚴厲看管。

在皇后的勸說下,大哥兒和公主緩和了關係,接著幾個月後,公主便有了身孕。

《知否》原著“有福氣”的沈玉珠:生而為人,切要是非分明

在長長的歲月裡,玉珠總是聽到很多閒言碎語,關於繼母(張氏)待自己不親近云云。

可惜從小到大,玉珠從來不被這些不懷好意者牽著鼻子走。

因為玉珠知道各人性子不同,世上有生來眼睛會笑、嘴角帶翹、攔著兒女手把手教字的,也有繼母張氏這樣驕傲剛烈、永遠軟不下身段的。

更何況繼母在黑夜裡能指揮侍衛殺賊、握劍時殺氣騰騰,既威風又精神,真是帥呆了好嗎?

再說,對兩個妹妹來說,繼母也不是那種親暱有愛的母親。

她更知道,繼母做的,大多讓自己受益良多。

原著這樣描述玉珠的生活。

在學裡,我結交了幾位知心重情的姊妹,學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會算賬,能縫簡單的衣裳,到了外頭長輩跟前,也能裝得端莊溫婉、笑不露齒。

不僅如此,玉珠結識了張氏的小侄子,老英國公的幼孫,誰曾想,他會是玉珠將來頂天立地的好丈夫。若不是繼母答應,這婚事能成嗎,恐怕不一定吧。

《知否》原著“有福氣”的沈玉珠:生而為人,切要是非分明

玉珠結婚的時候,張氏的嫡長子大毛哭的像死了爹。因為,從小到大,玉珠和大毛都是最親近的,如此令人豔羨的姐弟情,不禁讓人感動。

玉珠和夫婿的感情更不用說了,裡子面子,都踏踏實實寫著“恩愛”兩字。

正如張氏說過,玉珠是個好姑娘,心寬,豁達,這是她的福氣。

縱觀沈家,大鄒氏和沈國舅共兩女一男,只有玉珠是最像大鄒氏。

原著裡奶嬤嬤說過,大鄒氏是個有主意的人,她做閨女時,老太爺性子弱,沒主張,賢惠的老太太又去的早,兄嫂想拿她攀高親,大鄒氏自然不願意,硬是嫁給了沈從興。

更有大鄒氏在時,鄒家從來沒出過什麼么蛾子,因為她行得正、立得端,是非曲直,從來都是說一不二。

《知否》原著“有福氣”的沈玉珠:生而為人,切要是非分明

寫玉珠的時候,我總是想起蓉姐。

蓉姐是不被愛的孩子,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長成一個滿身帶刺的孩子,在明蘭的開解和領導下,一步步走上正途,擁有了自己的幸福。

而玉珠則不同,她從小就擁有是非觀念,不被他人所左右,在繼母張氏引玉珠去學堂後,人生更上一層樓。

我承認,當看到玉珠接回小鄒氏為其養老送終時,心裡總是有些彆扭。究其緣由,只覺得惡有惡報,不夠淋漓盡致。

在電視劇裡,小鄒氏被皇后送出莊子終身幽禁,鄒氏一族所做齷齪之事盡被清查揭露,都得到應有教訓,何其暢快。

可在原著裡,英國公府使用了將計就計的“陽謀”,一昧的縱容小鄒氏,絲毫不加制止,將事情發酵開來,讓京城內外都知道鄒姨娘的跋扈,沈國舅的偏袒,後才將事情鬧出來,一切盡在英國公府的掌握之中,藉此打敗鄒家的氣焰,也由此向新皇表達張家的忠心。

沈國舅和張氏夫妻相疑,彼此算計,沈、張兩家也算登對,相互利用,誰也沒有吃虧罷了。

《知否》原著“有福氣”的沈玉珠:生而為人,切要是非分明

小鄒氏雖半生荒唐,但她的挑撥,終究沒有翻起什麼浪花,造成什麼不可彌補的後果。

她最終被待人寬厚的玉珠接回豪門宅院之中,從此安度晚年,畢竟數年養育之恩,玉珠既能理解張氏似局外人冷眼旁觀沈家的旦夕禍福,也不會對鄒姨母為了孃家、為了自己做的蠢事而懷恨終身。

這才是沈玉珠啊。

可想而知,當蒼老的不像樣子的“老”鄒氏看到自己最不喜歡、最不待見的外甥女如此待自己,內心得有多愧疚,又有多感激。

因為玉珠的心寬、豁達從來不是蓋的,這是她的福氣,所以才能在那樣汙濁的環境中,出淤泥而不染,乾乾淨淨,是非分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