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長跑很多年,為什麼還是沒走進婚姻,最後卻選擇了分手?

在生活裡,有一種感情常常讓我們惋惜。

明明已經戀愛長跑很多年,卻還是沒有攜手走進婚姻,最後卻在很短的時間內與另一個人結了婚。

這種故事可能有發生在你的身上,也有可能發生在你身邊的朋友身上。

我們常說,結婚是需要衝動的,相處的時間久了,可能也就慢慢的消磨了激情。

當然,也有很多戀愛長跑後依然擁有幸福婚姻的伴侶,只是我們可能會好奇,在那些長跑後選擇了分手的伴侶們,內心到底產生了怎樣的變化?

戀愛長跑很多年,為什麼還是沒走進婚姻,最後卻選擇了分手?

理性決策的悖論

結婚,是一個決策事件。

當我們選擇與一個人結婚時,每個人都需要去判斷,對方是不是那個適合與自己共度一生的人。

雖然說離婚率在不斷的攀升,但結婚這件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依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從理性決策的角度來看,當我們對一些相關資訊掌握的越多時,我們對一件事情做出的判斷往往也更加準確。

戀愛長跑很多年,為什麼還是沒走進婚姻,最後卻選擇了分手?

也就是說,在戀愛長跑後,我們往往會更容易的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對方不是一個與自己100%契合的伴侶。

當然,不同的人對於婚姻與伴侶的期待值會有所不同,在相處的過程中,伴侶的優點與缺點都同樣的會展現出來。

結婚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依然是一個“高風險”事件,而一個人面臨著這樣的決策時,往往對負面因素的敏感程度要遠遠高於正面的因素。

也就是說,可能在相處的過程中,我們能夠發現伴侶有許許多多可貴的優點,但或許只要有一些小小的缺點,就足夠打消我們願意與對方結婚的念頭。

因此,我們往往會在長期的相處後,相信自己是經由理性的判斷去做出的決策,但事實上,這種決策中,包含了許多非理性的因素。

戀愛長跑很多年,為什麼還是沒走進婚姻,最後卻選擇了分手?

心理錯覺

每段感情,幾乎都會經歷一段熱戀期。

在熱戀期,除了彼此間產生的性吸引是最強烈的,另外也有一些心理錯覺在偷偷的作祟。

錯覺的產生,往往是建立在一些模糊不清的資訊之上的。

因此,在交往的初期,彼此的身上,也有存在著更多的心理錯覺。

而隨著交往的深入,一些心理錯覺可能也會慢慢的消失。

比如暈輪效應會讓我們透過一些外在條件去論斷對方的個性特質,我們可能會認為一個經濟條件良好的人,性格也更好。

對於一個陌生的人判斷,我們內心產生的感受往往也會更加極端:喜歡與討厭的感受都會更加強烈,而熟悉度的增加也會導致我們對一個人的評價更趨於中性化。

這些心理錯覺,都會讓我們在做決策的過程中,更加衝動。

戀愛長跑很多年,為什麼還是沒走進婚姻,最後卻選擇了分手?

無法達成一致

在戀愛的初期,很多人可能都不會去考慮一些現實的問題。

在熱戀期,愛情是第一的,麵包是不重要的。

可是經過了戀愛長跑後,激情漸漸的退去,彼此對於未來的規劃,也成為了雙方能否進入婚姻的一個重要因素。

父母、未來養育子女的規劃、家庭分工等問題會成為很多人長期交往後發生分歧的關鍵話題。

戀愛長跑很多年,為什麼還是沒走進婚姻,最後卻選擇了分手?

而如果彼此的相識就是為了共同組建家庭,那麼往往會在這些問題上進行更加直接的探討。

戀愛長跑過後,我們往往會對伴侶的“感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認為對方應該更加考慮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共同理性的去解決問題。

相愛容易,相處難。

如果兩個人本來就是奔著相處去的,那麼可能在相處的過程中,也會越來越相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