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論壇:資本視角下的企業創新與技術變革

圓桌/ 吳永謙、田天、扈與同、李璇、梁哲 等

本文根據基石資本創新之道——國家與企業的未來2021中國企業家峰會“企業創新與技術變革”圓桌論壇整理

圓桌論壇:資本視角下的企業創新與技術變革

4月23日,由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政府和基石資本聯合主辦的中國企業家峰會:“創新之道——國家與企業的未來”在深圳南山成功舉辦,在論壇上,基石資本合夥人楊勝君主持,藥捷安康董事長吳永謙,瑞萊智慧董事長兼CEO田天,商湯人工智慧產業基金管理合夥人扈與同,文遠知行財務副總裁李璇,奇諾動力董事長梁哲五人參加了“企業創新與技術變革”的圓桌論壇,圓桌論壇嘉賓圍繞企業管理、技術創新、人才以及技術變革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主持人

基石資本合夥人 楊勝君

嘉賓

藥捷安康董事長  吳永謙

瑞萊智慧董事長兼CEO  田  天

商湯人工智慧產業基金管理合夥人  扈與同

文遠知行財務副總裁  李  璇

奇諾動力董事長  梁  哲

楊勝君:大家好,今天上午很多嘉賓為我們帶來了企業、企業變革,以及在變革過程中的創新的話題。這次的圓桌論壇,我們也邀請了一些新興科技企業的創始人和高管,讓我們繼續圍繞創新與人才談一談自己企業的實踐。首先歡迎各位嘉賓做一下自我介紹。

吳永謙

:大家下午好,我是南京藥捷安康的吳永謙。藥捷安康是一個創新藥領域專門做小分子創新藥的平臺公司,目前已經走過了十年的發展歷程。

扈與同:

大家好。我是商湯人工智慧產業基金的管理合夥人扈與同。商湯是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演算法和技術的提供商,商湯產業基金致力於人工智慧產業叢集的投資、建設與發展。

田天:

大家好,我是瑞萊智慧CEO田天。瑞萊智慧是孵化自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的一家AI企業,我們基於第三代人工智慧核心技術打造系列AI 基礎設施平臺,致力於增強人工智慧的安全性、可靠性與可信性。年初我們團隊做的一項測試研究有獲得廣泛關注,我們隨機選擇了市面上主流的20款智慧手機,透過第三代AI算法制作了一幅對抗“眼鏡”,對眼部區域進行干擾,然後可以實現破解手機的人臉解鎖系統。這個測試的背後在於,當前人工智慧演算法的安全性還有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間,針對此我們開發了一款業內首創的人工智慧安全平臺,支援對演算法模型進行安全檢測和防禦升級。我們希望透過自身的優勢技術,給不同領域的應用場景提供更加安全、可靠、可信的AI解決方案。經過兩年多的發展,目前我們已經與金融、能源、工業製造、網際網路等領域的數十家行業客戶開展合作。

李璇:

大家好,我是李璇,是文遠知行的財務副總裁。文遠知行是中國領先的L4級別的自動駕駛公司。公司於2017年在矽谷成立,同年底落戶廣州,現在有400名最頂尖的自動駕駛人才,在廣州、鄭州以及南京等地已經落地了Robotaxi(無人駕駛出租車)等業務。其中,Robotaxi在廣州黃埔區已經對公眾運營超過400天了。去年,我們成為中國第一家拿到全無人測試牌照的公司。上週又取得了美國加州DMV(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機動車管理局)全無人測試牌照,因此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同時擁有中、美兩國全無人測試牌照的無人駕駛公司。我們公司的投資方包括雷諾-日產-三菱聯盟和商用車主機廠宇通集團等,其中宇通集團在去年底領投了我們2億美金,這是中國車企對自動駕駛公司做過的最大的一次融資。

梁哲:

大家好,我是奇諾動力的創始人。奇諾動力是一家致力於自主研發動力外骨骼機器人產品的公司,它是機器人當中一個比較新的品類,現在的產品主要是聚焦於運動能力下降的人群,聚焦於老齡化對中樞神經及外周神經損傷的一些患者,為他們提供一些輔助和治療。我們在這個行業其實已經深耕了很長的時間,雖然之前並沒有太多曝光,但是我們希望在這個行業裡面真正把我們公司的技術創新,包括我們人本主義的設計理念體現在產品當中。未來一段時間,我們的各個產品也會逐步推向市場。我們也希望透過自己的技術創新,為人工智慧的發展帶來一些貢獻。

楊勝君:

我過去幾十年,全球各個領域

的一些新技術以及一些新的應用的推廣普及,為中國企業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機遇。

那麼,從創新為企業帶來的變化,以及受國際政治影響,創新可能面臨的風險,請大家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吳永謙

創新藥行業具有“三高”的特點。不僅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而且研發週期也非常長,所以,創新可謂是我們的第一生命線。對於我們這個行業而言,創新的本質,最為重要的是人才。因此,創新的文化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很多情況下,做原創的結果是未知的,沒有人知道答案,因此必須有讓創新人才自由發揮的土壤,必須要有文化的相互碰撞,這一點非常重要,而不是CEO或者說CFO一言堂,他們的Idea也不一定是對的。但我對此特別深的感受是,很多企業的老闆不容反駁,所以,藥捷安康花了很長的時間,對創新文化進行了梳理和推動。

楊勝君:曾經,坊間有一種

說,商湯科技是人工智慧、AI行業的“四小龍”之一。

但從近幾年的形勢看,商湯的發展的勢頭似乎更勁。那麼,從創新的角度,商湯是如何做到與眾不同的?

扈與同:

創新是所有人工智慧企業的核心驅動力。商湯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基於通用大模型的演算法生產創新能力:在需求端,隨著AI落地加快,推動了市場長尾需求的擴充套件;在供給端,商湯已實現工業級別的批次模型自動生產和迭代升級,賦能10多個行業的應用,這使得商湯在規模效益、成本最佳化、產品效能和體系豐富度上都有顯著優勢。

此外,AI時代技術創新的週期大大縮短,一方面是技術供給和需求的大規模增長,另一方面,隨著AI發展及對社會影響的逐步深入,AI創新與發展從“演算法、算力、資料”的“三要素築基”變成“多要素協調”,更多相關要素開始直接影響產業發展,比如政策、人才、資本、產業生態等。這就是商湯為什麼要成立產業基金,我們希望能利用我們的產業優勢,整合生態資源,構建一個以賦能為核心的共享經濟體,實現人工智慧產業叢集的共同發展,這也是響應國家對產業發展的要求。

楊勝君:瑞萊智慧是如何透過創新找到自己的系統定位的?

田天:

人工智慧的生命力來自於創新,人工智慧的整個行業發展就是一個不斷突破思維定勢的過程。在“走出實驗室”的初期階段,人工智慧的衡量指標在於準確率是不是高。但到了當前階段,衡量人工智慧的標準是能不能用,而下一階段則要衡量它好不好用、能不能夠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涉及到更多全新的維度,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成本和覆蓋率。

但我們看來,人工智慧產業化的過程中,還有大量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安全性問題。受限於技術發展特性,人工智慧的表現與資料基礎強相關,但也帶來了效能發展與資料保護的衝突點。同時,人工智慧演算法存在不可解釋、不透明等結構性缺陷,導致AI系統存在被惡意攻擊的可能。所以,在人工智慧產業化的過程中需要去完善和落實安全性的問題,以網路安全為前提,打造人工智慧防火牆、資料隱私保護等新型基礎設施。在提升了安全性與可靠性的基礎上,人工智慧才能不斷地拓展出新的應用場景,尤其在金融、醫療、自動駕駛等與個人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的領域。我們認為,人工智慧的創新還需要持續的突破,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瑞萊智慧現在一直在做的事情。

楊勝君:從自動駕駛的領域來看,目前全世界都沒有相關的產品。那麼,

從創新角度,文遠知行如何能展現出更強的優勢?

李璇:雖然自動駕駛處於發展初期,但是今年依然進入了它的商業化元年。我們今年與宇通合作推出了中國首款L4級別的,在公開道路上運營的自動駕駛全無人小巴產品,這個車沒有方向盤,沒有手剎,也沒有安全員,目前在廣州、鄭州和南京都已經上線了。前一陣子,我們的無人駕駛車輛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影片,在抖音平臺上取得了大量關注。它非常具有創新性,今年會上升到一種全新的量級。其實,大家都知道,自動駕駛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在美國的鳳凰城,我們公司的Waymo產品也已經可以做到在人比較少的區域進行運營了,在中國,我們也同時在做這樣的嘗試。

因為在中美都有測試的,我們在美國也有100多人的團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全無人自動駕駛車輛在道路上行駛,每公里遇到障礙物的機率,中是美國的三十三33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已經在感知、預測、決策、資料等各個模組做了非常多的創新,所以才能開發出這樣一款L4級別,能夠量產,能夠在公開道路實現全無人行駛的車輛。因此可以說,創新是我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楊勝君

:我曾經體驗過奇諾動力的產品,非常有特點。因為存在許多跨學科的研發人員,所以請梁總談一下,跨界組織的創新是如何實現的,它的效果是什麼?

梁哲

:的確,在創業初期,我們的團隊構成是比較有意思的,是一個工程師和醫生結合的團隊,而且交叉學科也非常多,比如臨床醫學、生物力學、人體工程學、工業設計、心理學、服裝設計、軟體、硬體等等,其實是一個非常交叉的團隊。一個交叉融合的團隊是可以出現非常多的創新。我自己其實也非常願意與各行各業的人溝通,可以得到很多啟發。

外骨骼機器人行業屬於穿戴機器人的一種,比較新興的行業,是所有機器人品類裡面時刻需要與人互動的機器人,所以在創業初衷是我們覺得然這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行業,但當時很少有突出的企業,所以我們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去拜訪美國的團隊、日本的團隊、歐洲的團隊,在需求端去了解醫院、醫生和患者的看法。我們團隊在產品研發剛開始的時候,醫生和工程師之間是需要“翻譯”的,因為學科背景的不同他們互相聽不懂對方的專業術語。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磨合之後,有很多深層的認知就產生了,比如在產品研發時,能夠把一些醫學上的資料變成工程化的引數等等。

楊勝君: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創新到底是一個體系呢,是整體性的呢,還是有優先順序?在

不同的公司、不同的階段其實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們可不可以從管理和人才的角度,談一談如何推動創新?

吳永謙:

對我們這樣的行業來說,我個人的體會是一個新的轉型。新藥行業,產業鏈非常寬,所以必須有系統性的考慮。當然,從專業角度來看,這些年中國的發展比較快。而相對來說,我們在公司創業之初,最好的戰略就是打造一個非常強大的內容研發的體系,其中包括人才、研發的知識和功能等等。在這個體系之下,更高層次的產品被持續開發出來,因而也能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和國外的企業攜手合作的。

楊勝君:剛才,商湯科技的創始人徐冰曾經提到,商湯聚焦了大量全球頂尖的人才。

這種

新的人才以及我們的人才培養過程是怎樣的?

扈與同:

對於商湯來說,人才永遠都是我們最核心的資產,也是發展根本。我們非常重視人才的挖掘與培養。對創業公司來說,尤其要注重把員工對公司的貢獻和公司的成長和發展紅利相掛鉤,讓員工有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要創造出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和環境

比如,商湯每年有大量國內外頂尖畢業生和科研人才加入,這和我們一貫堅持的產學研聯合培養體系是分不開的,商湯與不少國內外頂尖高校建立了學術聯盟,包括公開課、企業導師、聯合實驗室和聯合科研專案等,可以幫助我們提前接觸、培養、吸納人才;同時透過產學研聯合培養的方式,讓高校人才天然具有問題意識,主動獲取行業認知,成為AI複合型人才。透過與高校的研究人才互惠共生,從而形成平臺-人才的正向迴圈。

楊勝君:

所以還是需要一個體系共同去完成。但是,企業規模有大有小,其中規模小的企業對創新的要求其實是更高的。那麼在大小企業之間,其創新是不是不太一樣?

田天:

在人工智慧這樣一個新興領域,人才一定要與公司的業務相匹配。目前,瑞萊智慧從事的方向在人工智慧領域中也是最前沿的方向之一,技術門檻高、專業人才稀缺,市場上真正能夠滿足我們需求的人才基本上也都被各大公司和獵頭瞄準了。所以,如何將這部分高階人才吸引過來是我們的一項核心工作。

我們作為清華大學孵化的企業,具備“產學研”一體化優勢,所以我們能夠從高校角度進行提前佈局,吸引更多優秀的在校生,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快接觸並進入到相關領域,‍‍同時也可以及時把研究領域調整到與產品業務相適應的方向上來。‍‍其次,想要吸引高階人才,需要給予相應的薪酬、激勵機制等。更重要的是,要想最大化的‍‍發揮出人才的作用,就要讓優秀的人做與他相匹配的事情,這就要求我們要從整個公司層面最佳化機制,為優秀人才打造一個相互激勵、相互反饋的氛圍。

楊勝君:文遠知行也是一個高速發展的公司,擁有跨國的團隊,也有跨地域、跨國家或者說跨文化的組織,這樣一個跨國的團隊,在人才的配置、使用等方面,有什麼不一樣的體驗?

李璇

:文遠知行既有中國團隊,也有美國團隊,這兩個團隊之間,最顯性的差異就是時差。因為都是最尖端的人才,所做的都是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等尖端的科技,所以我們在新一輪融資結束以後進行了估算,用公司的估值除以員工人數,得出每一個員工所反映的企業價值已經達到了1000萬美元,這個數字在整個行業當中是比較高的。因此,我們的人才留用率非常高,從成立至今,前100號員工,至今大部分還在職。這個比例在整個人工智慧和網際網路領域也是非常罕見的。我們的人才留存為什麼這麼好?除了豐厚的現金、股票之外,更核心的是讓他有一種對企業的使命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讓人才感覺到,大家在一起,在做一件對社會具有非凡意義的事情,並且要讓他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持續的學習和成長。

楊勝君:

所以我們是從情懷、從激勵等方面入手,在不同區域、不同國家實現了不同的發展方式。我還想了解一下,在奇諾動力的人才當中,有做科技的,也有做醫學的等等,學科跨度很大。他們在創新理念上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那麼梁總,奇諾動力在人才管理的過程中,如何才能讓大量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之間實現共識、協作和創新發展呢?

梁哲:

對於科技公司而言,早期的團隊是非常強調氛圍的。因為創新一定是艱難的選擇,而我們不僅不會迴避它的難度,並且還要強調這些困難,讓團隊有決心,並且也相信會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是願意接受挑戰的。接受了高難度的挑戰之後,當這個專案完成時,收穫的成就感也非常豐厚。可以說,這其實是頂級工程師的追求。有了這樣一個氛圍,其實創始人不太需要時刻團隊“畫餅”,這樣一支研發團隊的使命感驅動非常強。

楊勝君:對於科技公司,或者說是創新產業來說,不論是管理企業,還是追求基業長青,創新永遠是一個話題。對中國的企業而言,面臨著現實的國際、國內環境,不論是整體性創新,還是技術的創新,或者是管理體制的創新,都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挑戰。我們看到,華為的實踐是全方位的,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所以,我們也希望在座在嘉賓能夠帶領中國的創新,使創新變得越來越簡單。感謝大家。

(文字整理/編輯 李澤慧)

基石資本發端於2001年,擁有超過20年的投資管理經驗,是中國最早的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機構之一。截至目前,基石資本累計資產管理規模近600億元,已投專案170家,累計實現退出77家,其中IPO退出39家,借殼/重組上市8家,併購/轉讓退出30家,專案退出率約45。29%,其中上市退出61%,資產管理規模和退出率均位居全國前列。基石資本致力於成為股權產業鏈的組織者,長期聚焦科技技術、醫療健康、消費服務等重點行業,培育和造就了一批行業領袖與細分領域的龍頭。

圓桌論壇:資本視角下的企業創新與技術變革

諮詢產品與業務

頂層設計與企業文化建設

機制創新與人力資源體系

戰略與成長管理

變革與組織能力建設

集團管控

運營管理與效能提升

事業合夥人機制

IPD/LTC/ITR流程體系變革

產業服務與產業生態構建

阿米巴經營

華為管理訓戰與高層培訓

諮詢:15967150643宋老師

(新增微信時請備註公司、職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