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結婚率不到10%:垮掉的不是年輕人,是錯漏百出的傳統婚姻觀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有的人認為婚姻是愛情的昇華,也有人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有資料顯示,2012年,

90後登記註冊的結婚人數不超過1000萬對,佔整個人群比例的10%左右,

這還是令人頗感意外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樣的,今天就從觀念這個角度切入來聊聊這個話題。

對於90後無數人感慨是垮掉的一代,然而就婚姻層面來看,垮掉的不是年輕人,是錯漏百出的傳統婚姻觀。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婚姻的本質就類似於在人類社會中所發生的求偶行為,婚的建立往往意味著一個小家庭鞏固關係的誕生。

90後結婚率不到10%:垮掉的不是年輕人,是錯漏百出的傳統婚姻觀

這有助於抵禦外在可能的威脅,併為後代的生存與繁衍提供更好的資源,共同保障家庭未來的發展。

比如在原始社會,由於男性有更強壯的身體和力量,需要承擔狩獵的任務;而女性往往留在家中照看孩子,做一些紡織或養殖的工作。

所以,也由此慢慢演變出“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這是和男性與女性先天的體型差異所影響的,透過不同的性別角色分配,使家庭的運轉更加的牢固。

而在當今社會,

我們已經不像原始社會中那樣是完全體力勞動,並且隨著受教育程度的增高,女性和男性往往擁有同等的教育和工作機會。

90後結婚率不到10%:垮掉的不是年輕人,是錯漏百出的傳統婚姻觀

即便是女性的體型並不佔優勢,但仍然有機會去透過自己的努力而謀得一份工作,而不一定是完全在家裡當家庭主婦。

對於男性而言,他們提供與女性的保護也可以是多元化的,不單單只是身體上的強壯,也可以是陪伴或者是情緒價值。

所以,對於當今社會的人來說,婚姻有了更多的選擇,傳統的角色分配已經沒有那麼深入人心。

這也造成了,在我們選擇伴侶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更多的標準去衡量對方,而不是單單的看對方是否強壯、能夠依靠。

另外在中國的傳統社會文化中,父母在一段婚姻關係中有著比較大的決定權,會給予當事人很多建議。

90後結婚率不到10%:垮掉的不是年輕人,是錯漏百出的傳統婚姻觀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這樣的例子,由於父母的反對,有的婚姻往往最後鬧得不歡而散。對於長輩而言,他們有著更豐富的人生閱歷,所以會認為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

並且,由於有些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操心,不管是工作還是伴侶的選擇,他們都希望替孩子作出決定,讓孩子走上一條他們認為絕對正確的道路。

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只有當事人自己才知道所處的境遇是怎麼樣的,也只有自己才知道另一半是什麼樣的人。

畢竟對於一段親密關係來說,我們找的不是最優秀的那個,而是覺得足夠適合自己的那個。

90後結婚率不到10%:垮掉的不是年輕人,是錯漏百出的傳統婚姻觀

對方身上可能沒有明顯的閃光點,但在某一個時刻,對方可能因為某些行為深深的打動了自己,也是在那個時候,覺得這個人是可以陪伴一生的。

而父母不知道我們有過這些經歷,所以會主觀上的忽視這些重要的因素,盲目的去選擇所謂門當戶對的伴侶,往往在以後的相處中可能會浮現出更多的問題,得不償失。

對於90後這一代人來說,由於他們是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所成長的一代,每天都接受著各種資訊和觀點,因此會更具有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對於婚姻而言,他們會去思考這段婚姻能給自己帶來什麼,會與伴侶在不斷磨合的過程中,去判斷對方是不是值得自己託付一生的人。

90後結婚率不到10%:垮掉的不是年輕人,是錯漏百出的傳統婚姻觀

他們不再像傳統的婚姻觀念中那樣委曲求全、自我犧牲,因此變得不願意將就,希望等到自己合適的人出現。

另一方面,

90後也變得越來越獨立,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可能會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自我的提升與工作上,甚至有的人會感受到,即便是沒有婚姻的保障,自己也能過著喜歡且舒適的生活。

此外,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可能在生活中會接觸到更多的異性,所以會面臨更多的選擇。對於婚姻而言,就變得越來越謹慎了。

不過總的來說,相較於傳統的婚戀觀,90後這一代人有著更多自己的思考與選擇,並且也有能力承擔自己的這種選擇,所以他們不著急結婚也是情有可原的。

90後結婚率不到10%:垮掉的不是年輕人,是錯漏百出的傳統婚姻觀

就當下的婚姻現狀來看,很多人覺得90後很自私,只顧自己享受,與其說這屆年輕人越活越自私,不如說他們越來越清醒,越來越不願意將就。

因此,

我們也不用感到太過於焦慮,畢竟整個社會不再像以前,大多數人會在20歲出頭就步入婚姻。

但人們經過更多的考慮和成長,才去選擇步入一段婚姻關係時,這樣謹慎的決定或許能預測更美滿的家庭關係,也是一個不錯的結果。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