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見你》中的王詮勝,是否應該“避而不談”?

《想見你》中的王詮勝,是否應該“避而不談”?

臺劇《想見你》大結局在昨日上映,而因為劇集大結局在網路上提前曝光、流傳,製作公司一方面釋出緊急宣告,另一方面在殺青9個月後,又召集幾位主演補拍“彩蛋”,著實令劇迷們驚喜。

《想見你》中的王詮勝,是否應該“避而不談”?

而縱觀這部在豆瓣擁有9。2高分的劇,究竟是如何表達編劇的想法:

青少年的認同感

首先我們來看認同感是什麼?

認同感,是指人對自我及周圍環境有用或有價值的的判斷和評估。人無論怎樣都需要被肯定,但是很多人卻得不到它,因為自己不夠優秀,更確切地說是因為標準不適合自己。

而在劇中,認同感是自卑敏感又孤獨的陳韻如可以接受自己的存在,並且認同自身存在的價值;是喜歡同性的王詮勝,認同自己其實和其他人一樣,都在努力而勇敢的愛著自己喜歡的人,無關性別,只因為喜歡。

真正的認同,是從自身出發,先認同自己,能接受自己的特別之處;再到這個世界能給予我們些許認同。而不是用消極悲觀的方式去抵禦傷害,與世界隔離,直到萬念俱灰。

所以《想見你》踩中的是社會的痛點。

如果它僅僅是敘述穿越時空、校園青春、懸疑青春、主角間的愛情,那麼不足以成為臺劇的“高光”存在。

避而不談,這個世界就會更好嗎?

《想見你》中的王詮勝,是否應該“避而不談”?

我想先從王詮勝開始說起,並不是因為戲份最少,而是因為他最讓我意難平,因為在大陸版本中,王詮勝的部分劇情被刪除了。

在劇中他是一個和我們青春時一樣,會暗戀別人的普通人。

他會在上學路上,去喜歡的人常去的那家早餐店吃飯,在看到喜歡的人騎著腳踏車經過,也會暗自高興,眼神就再也離不開了。

轉過身去給喜歡的人多帶一份早餐的間隙,也不忘回頭看看喜歡的人走遠沒,再趕緊騎著腳踏車,跟上喜歡的人。

當喜歡的那個人回頭笑了一下,就腦補出了一部偶像劇。也會躲在角落看著喜歡的人打籃球,再給他遞上毛巾。

《想見你》中的王詮勝,是否應該“避而不談”?

你看,是不是像極了暗戀別人的我們?這並沒有什麼不同。而或許唯一不同是,他喜歡的那個人,是和他一個性別。告白後的他,受到了來自同學們的毆打、排擠。

而最深的一擊,大概是來自喜歡的那個人更重的那一推,手機掉落,心也碎了。還有對方的那一句:“以後離我遠一點。”

這對於王詮勝來說,無疑是最難以啟齒的傷害。

《想見你》中的王詮勝,是否應該“避而不談”?

最後,當他最後選擇了跳海自殺時,留下了一段話:“希望有一天,這個世界會變得不一樣。不管我喜歡誰,都不再奇怪。”

同樣都是喜歡,哪來的優劣之分,又有什麼不同呢?

當然,每個人在擁有同性戀的自由以外,也應該擁有不支援同性戀的自由。就像是,你在擁有喜歡別人的自由的時候,也應該擁有不喜歡喜歡你的人的自由。

這二者,不應該有區別。同性戀,當然也不應該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我曾在網上認識過一位喜歡同性的人,我們的關係還比較不錯,不同於初中時候喜歡同性的朋友小心翼翼地問我:“我能和你說個秘密嗎?”可以聊著喜歡誰又不喜歡誰的話題,並沒有不同和彆扭。

然而只是有一點是他最大的困擾,該怎麼向身邊的家人和親友坦白,他擔心自己會不會被貼上“奇怪”乃至於“變態”的標籤,以至於在以後的每一天,都接受著異樣的眼光。

但最終他最終鼓起勇氣,像是在講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般,和家人親友坦白,值得慶幸的是,他獲得了身邊人的支援。

“官宣”和誰談戀愛,是值得高興的,也是這個社會上最好的活動之一。

至少,它意味著是一件好事,無論與否

但老一輩的言論還是會存在,在我圈子以外的,那大多數的沒有那麼開明的地帶,同性戀還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甚至於還會有人說:“同性戀就是一種心理疾病。”

希望到新的一輩掌握時代話語權的時候,這個世界會變得不一樣。

因為任何形式的喜歡,本身都是純碎的,是浪漫和美好的,那是會讓人聽來浮想聯翩,進而心頭一暖,回想起自己曾經的那份真實的愛戀。

這一次,就從

沒有惡意,

不刪減開始,好嗎?

《想見你》中的王詮勝,是否應該“避而不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