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婚戀時拒絕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是一種偏見還是真理?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一句至理名言,這句話用簡單的語句深刻地解釋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昨天,在與一個朋友的聊天中,我想到了這句話,也因此,我們聊到了一個話題——結婚能不能找單親家庭的孩子?

看到這裡,單親家庭的人一定會發出這樣的反問:單親家庭的孩子怎麼了?

是啊,單親家庭的孩子怎麼了?很多人跟風似的給單親家庭的孩子貼上自卑、敏感、缺愛、沒有安全感的標籤。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婚戀中排斥單親家庭,彷彿跟單親家庭的孩子結婚就意味著不幸福。

為什麼很多人婚戀時拒絕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是一種偏見還是真理?

單親家庭的孩子果真存在上述的問題嗎?

有人說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從小缺愛,跟母親或者父親相依為命,他們更在意自己父母的感受,在婚後的家庭矛盾中,更偏向於父母一方,即所謂的媽寶女和媽寶男(事實上這一說法的出發點是明顯的利己角度)。

而且因為從小愛的缺失,單親家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在婚戀過程當中對情感的依賴性較為強烈,情感不能獨立,相處起來比較累。還有一種狀態正好相反,有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受父母離異的影響,害怕付出,會表現出逃避情感的狀態,他們不願意跟人親近,往往心裡很愛對方,但卻表達得很冷漠—

換句話說,單親家庭的孩子性格有缺陷,不太容易近距離相處。

那麼事實如何呢?

為什麼很多人婚戀時拒絕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是一種偏見還是真理?

我想說通過幾個例項來闡述一下這個問題。

我並不否認以上結論對單親家庭孩子的分析,但是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這個結論中的幾個關鍵詞——缺愛、沒有安全感、害怕付出、逃避情感、性格缺陷,這幾個詞是構成單親家庭孩子“被歧視“的要素。

那麼我們來逐一解釋。

一,缺愛。

孩子缺愛是很多家庭中都存在的現象,並不是單親家庭的專屬。

當下在中國家庭的教育模式中,大多數的父親是完全缺席於孩子的教育的,如果因此就把單親家庭的孩子貼上缺愛的標籤,那那些為了孩子勉強維持婚姻的家庭,他們的冷戰或者爭吵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不是大於單親家庭呢?

為什麼很多人婚戀時拒絕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是一種偏見還是真理?

我們可以從江歌、劉鑫案中得到一些啟發。

劉鑫是完整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但我們透過這個案件看到的卻是勇敢有愛的江歌,自私又無恥的劉鑫,你還敢說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及完整家庭的孩子嗎?

我更能看到的是,被父母保護得太好的劉鑫身上的自私自利和沒有擔當。

二、沒有安全感、逃避情感、害怕付出。

在消費主義為主導的社會價值觀念下,在奉獻精神被嘲笑高度拜金的社會風氣中,在極端利己主義的認知裡,誰又有多少安全感?誰又不害怕付出?當利益成為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時,誰又會把感情看得有多重?誰又會為了感情而進行不求回報的付出?

這是整體的社會現狀,而非單親家庭與否。

為什麼很多人婚戀時拒絕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是一種偏見還是真理?

三、性格缺陷。

這一點就更扯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有哪個人的性格是完美的。

當然,你可能會說單親家庭的孩子有明顯的性格缺陷,但我也經常看到那些完整家庭嬌慣出來的孩子蠻橫不講理的行為。

我們只能說單親家庭中有一部分孩子受到了單親家庭的不良影響,在心理上會形成一定的損傷,但並不能因此就給所有的單親家庭蓋棺定論,在婚戀時把單親家庭的孩子排除在外。

現在離婚率不斷飆升,如果以這樣的婚戀觀為準則,說不準你的下一代也將被人歧視。

我們在排斥單親家庭的孩子時,請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優秀到無以復加?自己是不是完美到無懈可擊?

也許你在挑單親家庭的孩子毛病時,對方也能挑出你的一大堆問題來。

喜歡貼標籤是我們的一種壞習慣。

為什麼很多人婚戀時拒絕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是一種偏見還是真理?

前段時間杭州殺妻碎屍案一出,網上輿論譁然——婚姻太可怕,不敢結婚了云云,說句不客氣的話,每天都有交通事故發生,那你不出門了嗎?

評價任何事情,都要進行深入思考,而不是以點蓋面,以偏蓋全。

隨著離婚率的增高,單親家庭會越來越多,或許正在歧視單親家庭的某個人哪天也變成單親家庭中的一員。

我是再婚家庭,我並不覺得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因為我的工作繁忙,我的孩子很懂事,一個給我收拾房間,另一個會在我下班時做好飯,我的婚姻談不上幸福 ,有爭吵,但是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長大,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我的孩子也有缺點,但我並不覺得他們跟其他孩子有什麼不同,反倒更加獨立。

為什麼很多人婚戀時拒絕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是一種偏見還是真理?

我閨蜜常常感慨於自己的婚姻,從孩子出生到現在,她和老公的夫妻關係就從來沒有和睦過,孩子似乎是她一個人生的,丈夫全程缺席孩子的學習和教育,她的婚姻在孩子上大學之後才有所好轉,兩個人從爭吵到冷戰再到和好,孩子聽夠了他們的爭吵,甚至建議她離婚,但是為了孩子她隱忍了大半輩子。

現在孩子對婚姻絲毫沒有嚮往,每每說到婚戀問題,表達的都是對婚姻的反感,這樣的認知也一定來源於父母不太幸福的婚姻。

另外還有一個朋友,她的家庭模式是女主外男主內,她精明強幹,在外獨當一面,家裡都是她說了算,丈夫每天做飯收拾房間,教育孩子和賺錢都是她的事情。

她特別慣孩子,兒子六年級軍訓七天,別的孩子都能堅持下來,她兒子去了兩天死活不在基地呆,鬧著要回家,教官打電話叫她過去,她又陪了兒子一天,好歹算是安頓住了。

女兒也一樣被她慣得像捧在手心裡一樣,她對孩子的教育就是步步緊跟。

這樣的孩子將來的婚戀絕對會有母親的參與,她害怕孩子離開家庭,離開她的呵護。

為什麼很多人婚戀時拒絕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是一種偏見還是真理?

當然,我舉的例子也是個例,就好像很多人在定義單親家庭時也以個例去評價整體。

我們只能將家庭分為教育環境健康家庭和不健康家庭,而非單親家庭和非單親家庭。

一個孩子性格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基因的影響 ,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都會作用於這個孩子的性格。

我個人是成長於完整家庭的孩子,從小聽父母爭吵到結婚,我的婚姻就是為了逃離爭吵不斷的家庭而進行的選擇,我並不覺得我作為非單親家庭的孩子比單親家庭有什麼完善之處,反而因為長期在爭吵不斷的家庭中長大,我的性格比較急躁,而且特別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 ,也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關注。

為什麼很多人婚戀時拒絕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是一種偏見還是真理?

很多和我一樣的人,他們一樣選擇了非單親家庭的孩子結婚,但有的幸福,有的不幸福,這和是否單親家庭無關,和教育環境以及教育方式有關。

大可不必去給單親家庭的孩子貼標籤,其實真正讓人們失去信心的,是婚姻本身,而非單親家庭,能力越強的女性,越不願意走進婚姻,因為沒有安全感,是現代社會年輕人對婚姻的統一認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