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單身母親以孝道施壓,讓兒媳全款買房,女方霸氣回懟高攀不起

父母之愛,是一場不斷分離的過程。而“孝道”是否可以作為禁止兒女離開的砝碼,將兒女禁錮在老去的父母身邊?

看到一個58歲退休母親的留言問題:

兒子35歲,收入不穩定。58歲的單身母親以自己撫養兒子不容易,提出:未來兒媳全款買婚房,裝修傢俱家電也由女方負責,生兩個孩子,女孩可跟女方姓氏,她自己則永久跟隨夫妻倆個一起生活。

女方直接回懟:“單身母親果然奇葩。高攀不起。”就跟單身媽媽的兒子分手,而35歲的兒子則始終沒有任何言論,可能對於這位單身媽媽來說,兒子也意見無關緊要。

這位單身媽媽還固執地認為自己撫養兒子長大不容易,自己沒有購房能力,未來的兒子兒媳就應該這樣做才能回報她這一生的辛苦付出。

可這位母親大概是沒想:自己撫養兒子長大是她一廂情願地付出,這種付出與兒子其實無關的,如果一味地將父母的養育之恩強加在孩子的身上,那麼父母之愛到底是掠奪孩子的餘生,成為孩子的包袱和負擔,還是說父母之愛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長期投資?這種投資在兒子身上沒有得到回報,就要在未來兒媳身上找回來。

58歲單身母親以孝道施壓,讓兒媳全款買房,女方霸氣回懟高攀不起

上面的話非常尖銳,自古以來我們的文化都是:你養我小,我養你老。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傳承,刻在我們的血脈裡,是一種“優良的孝道”。

我們的故事裡也就有很多諸如:臥冰取魚,懷橘遺親,埋兒奉母、湧泉躍鯉等孝道故事,可這些故事又真的是傳遞正確的價值觀麼?

比如懷橘遺親的故事中,為了孝順母親,6歲的孩子偷偷往自己偷偷藏主人家的橘子。雖然後來陸績取得了較高的成績,可也不能否認:孩子的這種行為其實是不對的,若是當時的主人家沒有發現又或者沒有指出孩子的行為是偷盜行為,孩子是否還會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

58歲單身母親以孝道施壓,讓兒媳全款買房,女方霸氣回懟高攀不起

而和題中故事最為相像的故事則是埋兒奉母和湧泉躍鯉這兩則孝道故事。

埋兒奉母說的是因為家貧,害怕沒有吃的奉養母親,就將親生的兒子埋掉,節省糧食。可連老天都不忍孩子被埋,在挖地時,出現了一罈子黃金,才避免了孩子被埋的悲劇。

雖說古代糧食產量低,又戰亂影響,很容易出現易子而食的現象,故事中的夫妻選擇拋棄兒子,奉養母親,確實是無奈之下的一種選擇,畢竟剛出生的兒子如果沒有吃的更容易夭折,可這種艱難抉擇後的選擇更讓人心驚。

而湧泉躍鯉的故事則更加的令人唏噓,婆婆喜歡喝長江水,喜歡吃魚,又不喜歡獨自吃,妻子不僅去六七里地外親自取水,還親自做魚給老太太吃。而僅僅因某一次風大,取水晚歸,就被丈夫懷疑怠慢了母親,被逐出家門。可這位妻子也是堅韌,即使被逐出去,依舊心念婆婆,晝夜紡織,換得微薄收入,還全部送給婆婆做孝敬。

媳婦的孝道感天動地,回家的那天,家裡院子裡就湧出了泉水,每天還有鯉魚躍出。

最後的點睛之筆總是帶著上天對於孝順之人的回饋,讓人們以為孝順的行為就是善舉,就是老天都會給予獎賞。可真實的情況我們做的猜測:大概是丈夫在妻子離去之後,自己還要孝敬老孃,也覺得自己以往的行為有錯,一時頗有些焦頭爛額,因此就在院子裡打井,又自己每天或者買魚或者打魚置於院子裡。

為了哄母親開心,就編造了院中湧泉、躍鯉的故事來哄騙自己的母親,以讓妻子不再受到老孃的刁難,最後既讓母親看到妻子的孝順,也解決了妻子每日的辛苦取水打魚的問題。

在父母子女關係中,很容易出現一種共生的關係,其中以母子之間最容易出現,而且還偽裝成“孝道”的樣子迷惑眾人,其實是母子長期生活,形成的相互依存關係。

母親與孩子的共生中,假若出現一個第三者,就很容易出現母親對於妻子的刁難,假若兒子沒有發現母親的問題,又或者是發現了母親的這種不合理掠奪,已經長期習慣,選擇了依舊待在自己的舒適區,不脫離母親的強勢管控,命運的災難性就已經可以預言。

畢竟父母終究會先離兒女而去,這種共生關係不可能始終存在。

在文首的問題裡,尚未有第三者插足母子兩個的生活,這位單身的母親就已經開始為第三者插足母子的共生關係設定障礙,障礙就是單身母親提出的要求。

58歲單身母親以孝道施壓,讓兒媳全款買房,女方霸氣回懟高攀不起

我們羅列一下這位母親的要求來分析這位母親的心理運動軌跡。

第一,一輩子撫養兒子很辛苦,帶大兒子不容易。自己因為養育兒子一場,沒有錢買房,所以既然女方要跟兒子結婚,就得負擔房子,畢竟自己這些年培育兒子一場的錢值得一套房子,女方是佔了大便宜。

這位母親尤其認為自己的兒子很優秀,值得擁有女方的付出,甚至是倒貼來彰顯兒子的優秀。雖然嘴裡說著兒子就業不穩定,可這並不是兒子的主觀原因,是時運不濟的原因造成。

第二,因為可以給未來的孫女冠上女方的姓氏,自己已經足夠大度,女方就得答應自己婚後不能離開兒子的身邊,始終跟兒子呆在一起。

女方既然已經佔了兒子這麼大的便宜,就應該和兒子一樣孝順自己,並給自己養老,這樣自己就不用離開兒子。

這位母親之所以給未來的兒媳設定這些障礙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潛意識裡無法從和兒子的共生關係中脫離,害怕兒子有了媳婦忘了娘,害怕兒子離開自己身邊,害怕另一個人取代了自己在兒子心目中的位置。

58歲單身母親以孝道施壓,讓兒媳全款買房,女方霸氣回懟高攀不起

她認為造成自己辛苦一生的根源在於兒子,自己為了兒子能夠付出一生,那麼其他女人要從自己這裡得到兒子,就應該付出,而這個付出就是房子必須女方出,自己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就應該是由第三者來做到。

單身母親還認為自己沒有錯,養育兒子一場,自己已經放棄了那麼多,一套房子外加養自己而已,在母親眼中優秀的兒子值得擁有女方的無私付出。

兒子也沒有跟母親反抗,因為長期以來,不斷地給兒子灌輸:我辛苦養大你不容易,你應該孝順,懂事,聽話,所以兒子蹉跎到35歲依舊沒有結婚的原因,有母親的阻撓,也有自己的懦弱。

一個人,如果發現了問題,卻沒有去改變,沒有勇氣去抵抗命運,那麼局面就會無法得到改善。

“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逢重合,唯獨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為了分離。”如果孩子長大,父母沒有合理的退出,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舉著“孝道”的變相掠奪,父母在掠奪孩子的人生,本應該是朝氣蓬勃,意氣風發去與命運抗爭的人生,卻始終無法與父母脫離,依舊由父母主導自己的人生,這種人生到底是自己的?還是屬於父母的附庸品?

母親對於孩子長期的掠奪,與孩子形成一種共生的關係,真的是正確的麼?這會讓兩個人生都是不完整的。一個長期付出,認為養育孩子就是自己的人生。另一個長期壓抑本性,甚至成為慣性,已經無法改變,也不敢去改變,只能成為一個生命的附庸品,失去了自己的人生。

父母不用孝道去綁架兒女,兒女能夠在離開父母的年齡開拓屬於自己的人生,這才是每一個鮮活的人所應該享有的生命權利。

畢竟每一個人的降世並不是由他們自己決定,而既然已經來到這個世界,就要走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父母能夠做的就是在生命的起始給予愛和關懷,給予他們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經驗教訓,引導懵懂的孩子探索未知的世界。

等到老去時,我們已經無法理解新的世界,也無法理解此時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真正的愛,是父母在恰當的階段,從孩子的人生退出適當的距離,未來就該由下一輩去開拓,這才是生命傳承的意義所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