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有這樣一部分人,他們“從知道你喜歡我的那一刻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不是有那麼點“大病”——原本喜歡一個人,但是得知這個人也同樣喜歡自己的時候,就會一瞬間對其失去興趣。

其實不是病,這是迴避型依戀的特點,所以如果想知道迴避型依戀怎麼改變,我們先得來聊聊到底什麼樣的人是迴避型依戀,畢竟先得知道自己是不是,再決定改不改吧。

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除了剛開始說的那個特點之外,如果有以下幾個特點(或者有多個),那大機率是迴避型依戀:

1、無法和他人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就是那種總也“混不熟”的人,他們好像有天生的社交屏障,很難聽到他們吐露自己的真心,可能表面上都還挺好,該做的都做到,但是總有一種進入不了內心的感覺。

2、對待戀愛經常會給自己留“退路”

當談論起自己的伴侶時,總會跟其他人說“還好吧,我們就是嘗試在一起,其實也沒有那麼上心啦。”

然後,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想到要逃離,甚至提前已經找好備胎,“無縫銜接”的高手。

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3、經常挑伴侶毛病,對優點視而不見,有時候伴侶會莫名其妙的被懟

經常因為一些小毛病而懟自己的伴侶,嘴裡一般沒有什麼“好話”,也不善於說好話,就連關心可能也帶著一些指責。

4、對於伴侶的情緒或需求不敏感

美國的心理學者辛普森教授做過一個實驗,找來了不同依戀型別的夫妻做被試,邀請他們當著對方的面去評價一幅照片中的異性,照片中的人都是非常有魅力的那種(傳說中的送命題)。

結果發現迴避型依戀的人,基本上不太能察覺到伴侶的情緒,他們會對照片中的人大加讚賞,誇誇其談,即使伴侶表現出了不高興,他們也滿不在乎(真·直男)。

5、更喜歡暗戀

這點就是剛才說的,可能會偷偷喜歡別人,但是如果知道這個人也喜歡ta 的時候,就會以光速跑掉。

抖音上教你怎麼把妹,經常說什麼“男人對你愛答不理的樣子最有魅力”,我嚴重懷疑這些人就都是迴避型依戀。

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6、對於伴侶的要求過於完美化

這個跟上面經常挑毛病那一條可以連起來看,經常貶低指責伴侶缺點的原因之一,就是心中的戀人形象太過完美。

最讓人頭疼的例子就是李敖和胡因夢那個“便秘”的故事。

7、拒絕溝通,喜歡冷暴力

伴侶之間一旦有了爭執,喜歡“逃走”,喜歡冷戰,不喜歡溝通,可能一下就消失一週也不聯絡。

最後說一下,這些特點都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並不是說有這種情況就肯定是。

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所以看完上面這些,是不是覺得迴避型依戀簡直就是“渣男/渣女”的學術稱呼啊!

其實也不是,他們也不想這樣,他們可能也想擁有一個正常的親密關係,只是有些力不從心,無所適從,這一切都要回到小時候。

Ainsworth的陌生情境實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可能大家多少也聽說過,是發現依戀型別最重要的一個實驗,實驗內容再快速簡述一下:

Ainsworth團隊找到一些父母(主要是母親)和1歲左右嬰兒做被試,先讓母親帶著嬰兒在實驗房內玩,此時有一個實驗員也在房內。

然後把母親叫走,此時只有實驗員和嬰兒在房內,觀察嬰兒的行為表現。

幾分鐘後,母親回來,再觀察母親和嬰兒的互動方式,根據實驗分類後一共有四種類型:

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1、安全型:母親在的時候,嬰兒可以盡情玩耍,母親離開後,嬰兒表現出焦慮,想要尋找媽媽,但是媽媽回來之後哄一會,嬰兒的情緒就會恢復平靜,繼續玩耍,這種型別有60%左右。

2、焦慮型:母親在的時候,嬰兒可以自由玩耍,一旦發現母親離開,就會情緒失控,即使母親再回來,也還是無法停止哭鬧,需要非常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平靜下來,這種型別有15%左右。

3、迴避型:這類孩子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你會發現他們在母親在場的時候,幾乎跟母親沒有什麼互動,就是自己在玩,母親走了也沒有什麼情緒上的波瀾,母親再回來,依然沒有什麼反應,這種看似沒什麼問題的反應,其實大有問題,這類孩子佔20%左右。

4、複雜型:還有一類孩子,表現比較複雜,Ainsworth的助手在分類的時候,發現有那麼一小部分嬰兒,沒法歸為迴避型,也沒法歸為焦慮型,他們似乎是這兩者特點都有,甚至還有一些別的反應,比如有些嬰兒哭著喊著要找媽媽,但是媽媽回來之後,抱在懷裡,嬰兒又突然生氣地打媽媽(讓我想起來某個青春戀愛劇中的女主,天天想著男友回來找自己,結果男友真回來了,卻又罵人家)。

在接連做過很多次試驗後,發現總有那麼一小部分嬰兒是這樣的,於是就把他們單分了一類,這個型別的依戀模式比迴避型還要命,以後有機會講,不過還好只佔5%。

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那麼問題來了,依戀型別到底是怎麼形成的,是先天遺傳嗎,還是後天影響?

其實都有,不過在1歲前和養育者互動的方式影響更大一些。

我聽過很多孩子家長有這種想法:嬰兒哭鬧的時候,不要馬上就過去抱,不能形成依賴,不然以後一哭就抱,哪有你累的。

負責任地說,這種做法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一個只有幾個月大的孩子,養育者就是ta的一切,進食、排洩、甚至翻身都要全部依靠養育者。

站在嬰兒的角度考慮一下,如果餓了想要進食,在發出需求訊號之後,沒有人迴應,那就相當於直面死亡,那種即將被餓死的焦慮、恐懼感,會隨著時間直線上升,這種感覺也會深深地埋進嬰兒的潛意識中。

用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人本主義馬斯洛金字塔來解釋,越在底層的需求,在受到剝奪時,對其內心的影響就會越大,所以安全感被動搖的時候,對於一個嬰兒的影響有多大,我們可想而知了。

迴避型依戀的孩子就是在這種一次又一次的恐懼、焦慮中,學會了一個讓自己能夠生存下來的方式——迴避,或者說無視。

就是“我不關注這件事,我不把希望、情感寄託在你身上,我就不會受傷。”

這種和早期養育者的客體關係(認知行為心理學上也叫早期信念),會在以後投射在他們遇到的每一個關係上。

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剛才也說到了,迴避型依戀的人並不是不需要親密關係,而是他們因為早期的經歷,而形成了一種不太正常的“信念”,可能有人會覺得,這還不好改嗎,以後多注意就好了啊。

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既然說是信念,就肯定是根深蒂固,紮根於潛意識中的。

就像卡爾榮格說的那樣:當你的潛意識沒有意識化的時候,我們會把它稱之為“命運”。

人生中可能會有很多莫名其妙的事,自己莫名其妙的就討厭一個人或事,莫名其妙的就總是遲到,或者談了一段又一段的感情卻莫名其妙的總也沒法有個美好的結局。

只要自己想,沒有什麼不能被改變,關鍵的問題在於,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所以也沒法改變。

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心理學上有一個狀態叫“習得性無助”,跟迴避型依戀的思維模式很像。

關在籠子裡的狗,總被電擊,可能前幾次還會想辦法逃出去,但是試過很多次之後,發現怎麼也逃不出去,就放棄了,以至於以後再被電擊時,即使沒有牢籠能逃出去,也不逃了。

迴避型依戀的人也是這樣一個邏輯,之前是這樣,那以後不管我遇到誰,不要傾注自己的感情,也就無從被傷害。

因此,迴避型依戀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會把焦點更多地聚集在不好的事情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們總是會挑伴侶的刺,他們對於關係的態度也更加悲觀。

更難進行自我表露,那意味著解開自己的傷口,所以在溝通上也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對於情感上的付出與回報的感知度比較低,從而讓人感覺到很“冷漠”。

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上面用了很大篇幅說了迴避型依戀是怎麼形成的,他們的內心是怎麼想的,就是不知道怎麼去治癒,可能讓人有些著急。

但其實治癒最關鍵的部分在於覺知,很多有名的諮詢師都說過,如果一個人能夠覺知自己潛意識中的問題,那就相當於治癒一半了。

所以如果自己是迴避型依戀,我的第一條建議就是覺知:弄明白迴避型依戀到底是什麼,怎麼形成的,內在怎麼運作的。

這對於治癒或者自愈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然後,不要著急去做出行動。

先別急,畢竟這麼多年的累積是不是一下就能改變的,如果你真的下定決心要改變,那麼先做好會不斷失敗的準備,當你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失敗的可能,才有可能會堅持下去。

接下來,有一些更加具體的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1、重塑認知:

剛才我們說過之所以會迴避,是因為恐懼自己一旦付出感情,或者提出需求之後,就會像小時候一樣被拒絕,被忽視。

如果明白了這層潛意識的想法後,我們可能有意識的去重塑自己有偏差的認知,可以找一件小事做個實驗,比如跟伴侶主動提出想要去哪裡吃飯的要求。

如果伴侶欣然答應,去感受那種被人接受的感覺,告訴自己,我的需求是有可能被對方接受的。

那麼下一次我們可以嘗試更加主動表露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行為訓練:行動-正反饋-正激勵-更進一步,可能幫助我們慢慢地建立彼此信賴的關係。

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2、冥想訓練:

我們潛意識上的迴避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傷痛,所以利用一些冥想方法,把自己帶回小時候,會有一定的自我療愈作用。

可以在閒暇的時候,找一個躺椅或者舒適的座椅,躺下閉眼做深呼吸,專注在一呼一吸身體的變化上面,當自己覺得足夠平靜的時候,可以去想象自己還是嬰兒時候,躺在嬰兒床上的畫面(如果是後來在情感上的創傷導致迴避依戀,可以去想象那時候的場景)。

把自己放在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去觀察每一個細節,想象這時候嬰兒的你突然因為餓了而哭了起來,感受那時候那種無助恐懼的感覺。

這時養育者上前抱住嬰兒的你,並給予食物。感受那種被照顧,被滿足,安全的感覺。

對自己“我可以是被照顧,被滿足的,此刻我的心中充滿愛。”,最後把自己拉回現實,再一次專注於呼吸。

這種冥想練習,重複多次可以幫助你修復自己潛意識的創傷。

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3、找一個安全型的伴侶,寫戀愛日記

如果你的伴侶恰好是安全型的,那對於自愈是有很大幫助的(後面我會提到伴侶如何支援)。

把自己在戀愛中,對方為自己做的事情寫出來,是一個幫助彼此建立親密關係很好的方式,可能在平常交往中,迴避型依戀的人會對伴侶所做的付出敏感度很低。

那麼可以在晚上獨處的時候,回想一下近期伴侶為自己做過的事情,並感受ta的付出,這樣會幫助自己增加更多的幸福感,在親密關係中也會更加能夠信任對方,減少迴避。

如果恰巧你發現自己的伴侶是迴避型依戀,該怎麼幫助ta改變呢?

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先說一下,過程會比想象的要艱難,所以你真的要繼續嗎?

這個問題是要自己確定的,如果覺得自己真的應付不過來,或者發現對方真的不適合自己,聽從自己內心的感受,不要強求,畢竟兩個人在一起是為了雙方都快樂,如果痛苦大於快樂,就不要勉強了,這並不是誰的錯誤。

如果決定要幫助ta 改變,首先要做到的也是覺知。

在看完上面的解釋之後,應該能明白迴避型依戀在親密關係中的行為、態度大機率不是有意為之,所以“不要跟ta一般見識”!

4、更加主動一些

這段關係中可能你是要付出更多的那個,更多事情需要你更加主動一些,主動表達自己的情感、想法,並且主動邀請ta去表達。

我原來有一個來訪,是個女孩,有明顯的迴避型依戀特徵,後來她也知道自己親密關係上的問題,卻還是有時候控制不住自己,因為一些小事就想的很悲觀,然後就想分手。

好在她有一個安全型的男朋友,用她的話說,男朋友就像是個“狗皮膏藥”,怎麼也攆不走。

最終男朋友的執著,讓女孩改變很大。

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5、幫助伴侶察覺

一段關係中,只有兩個人共同努力,才可能創造出幸福的未來,幫助伴侶察覺自己的依戀型別,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願意,也可以接受專業人士的幫助。

最後說一句,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一定是建立在雙方都瞭解自己的基礎上,所以先讓自己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才有可能遇到那個更適合自己的伴侶。希望大家都能更加了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人~

從知道你喜歡我的時候開始,我就不喜歡你了|迴避型依戀自愈指南

心理測試:測試你分手後複合的機率

分手後你是否想過兩個人還有多大的可能會複合?這套測試題幫你測試分手後複合的機率有多大,一起來試試吧

1、 現在你的手機裡是否還存著前任的聯絡方式?

是 5分

否,全部刪除了 0分

2、你們分手的原因是什麼?

客觀原因,家裡不同意 1分

異地戀,沒有未來 2分

TA認為我脾氣很差,我們性格不合適 3分

有第三者介入我們的感情 0分

我們吵架之後誰也不願意低頭,一怒之下分手 5分

我覺得TA脾氣很不好,總是抱怨,被TA甩掉 6分

3、 以下四種說法,如果非要選一個你最認同的,你會選哪一個

一個人愛另一個人,就應該愛TA 的全部,無論優點還是缺點,否則就稱不上是真愛,頂多是喜歡 2分

感情雖說是你情我願,但是事在人為,對方的愛也是可以把控的,只要能滿足對方的心理需求,愛情就能被引導 4分

強扭的瓜不甜,如果TA不想複合,我尊重TA的想法 1分

感情世界永遠不可能是平等的,想複合的那個人必然要不吝惜自己的付出 6分

4、在表達一件事情上,你更看重

說話表述的精確程度 2分

說話給對方感受到的強烈印象 1分

說出的話周圍的人是否感到舒服 6分

說出的話所能達到的最終目標 4分

5、你認為自己的情感上的基本特點

情緒化嚴重,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0分

自抑能力強,表面風平浪靜,但內心情緒起伏大,一旦挫傷很難平復 2分

一切都是浮雲,天生不容易動怒,朋友都誇讚的好脾氣 6分

感情不拖泥帶水,較為直接,只是一旦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發怒 3分

6、 曾經挽回過前任嗎?

挽回過,但是被拒絕了,沒有再繼續挽回 4分

沒有,不知道對方心裡怎麼想的,不敢開口 2分

挽回過好幾次,對方很排斥,拉黑,不希望再見到我 0分

試探著開過口,但是對方認為我們不合適,希望我找到幸福 6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