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去世16天,他寫下千字情書向學生表白:我已深愛你20年

文/一度歷史觀V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最早出於義大利作家卡薩洛瓦《我的一生》的中文譯本。

他在妻子去世後16天,寫下了千字情書向學生表白:我已深愛你20年。

妻子去世16天,他寫下千字情書向學生表白:我已深愛你20年

此人名為顧頡剛

新華網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顧頡剛》中寫道:“對於人文學界來說,20世紀不但以‘疑古’發端,還以‘走出疑古’來宣告自己的結束,去今最為遙遠的上古史竟糾纏了中國學術界整整一個世紀。無論贊成還是反對,以顧頡剛為領袖的‘古史辨’派,實際上已成為20世紀中國史學界、古典學界不可繞過的巨大存在。”

然而,這篇文章並非要介紹顧頡剛的成績,而是要談談他的婚姻故事。

包辦婚姻,迎來首位妻子

因數代單傳,因此顧頡剛13歲時,長輩就為他訂了婚。他不敢抗拒這包辦婚姻。

1911年的1月27日,顧頡剛與吳徵蘭女士結婚了,那時他尚不滿18週歲。而他的新娘卻大他4歲,她是個純粹舊式女子,兩人本無感情基礎,更是無共同語言。

但顧頡剛認為既木已成舟,則“男女之情舍吾婦外,不應有第二人耳”,在婚後他刻意的培養夫妻感情,甚至還教她認字。

妻子去世16天,他寫下千字情書向學生表白:我已深愛你20年

之後,吳徵蘭在1918年8月初撒手人間,生有兩女。

妻子去世,被迫續絃

祖母與父親以後繼乏人為由,勸顧頡剛續絃,苦於經濟不獨立,加上需人照顧弱女,於是顧頡剛只能含淚答應。

而葉聖陶、王伯祥目睹他沉浸在喪妻之痛中,便多次邀請他散心。

在1918年的9月,顧頡剛應好友邀請遊玩,這稍稍緩解了他的痛苦,而且有了意外的收穫——結識了殷履安。

葉聖陶、王伯祥都誇獎殷履安才德俱佳,而顧頡剛則正為家人安排的一場場相親而煩惱,因此他立即向祖母提起殷履安,並得到了老人家的首肯,就託人向殷家求親,之後兩人成婚。

妻子去世16天,他寫下千字情書向學生表白:我已深愛你20年

殷履安粗通文墨,並且頗有志向,她曾在《家政關係》一文中寫道:“昔顧亭林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吾以為匹婦亦與焉。”而此文引起了顧頡剛的好感,他在《與殷女士締姻記》中說:“吾既久欲肩天下興亡之責任於我匹夫之身,而君亦欲以匹婦之身共肩天下興亡之責,足徵我二人人生覺悟已有同心,他日事業之可以協調。”

有著這樣相同的人生理想作為基礎,在婚後兩人相知相親相愛,一個在蘇州服侍老人,一個則在京城用功讀書,魚雁頻傳。

而在1943年的5月30日,殷履安因患惡性瘧疾而突然身亡,在失去這樣一位妻子後,顧頡剛“心思搖亂,不能從事,為之悵然”。

對學生心動,卻終無相愛

顧頡剛曾在一次春遊中,被一位名叫譚慕愚的女學生打動。那時是在1924年,當時的顧頡剛還和殷履安是夫妻。

他在給好友的信中說道:我一見她就起了很強的愛敬之心,不覺精神恍惚了。這很奇怪,我並不想和她成姻眷……只是覺得我愛她的情是無可處置。

妻子去世16天,他寫下千字情書向學生表白:我已深愛你20年

到了1943年,在殷履安去世之後,顧頡剛曾寫了千字情書給譚慕愚,我已深愛你20年,但卻沒有得到肯定答覆。後來兩人終於見面,但譚慕愚拒絕了顧頡剛的求婚。

王熙華亦說:“抗戰中,顧頡剛的妻子殷履安病逝後,他曾向她求過婚,譚以自己不能生育而拒絕了。顧頡剛只得另行續娶,但他畢生愛著這位女子,至死不渝。”

另娶他人,共度餘生

1943年10月13日,顧頡剛接受了友人的介紹,開始和張靜秋女士交遊。1944年4月4日,兩人訂婚,同年7月結婚。

晚年念心中所愛,滿是感慨

1978年9月7日,顧頡剛看到與譚慕愚初識之時的日記,悲傷襲來,他留下了“無端相遇碧湖湄,柳拂長廊疑夢迷。五十年來千斛淚,可憐隔巷即天涯。”,還留下了“一生之痛”這句話。

小結

人一生會有真愛,但對於婚姻也是視之為自我的責任,不會因為心中對於他人的喜歡就放棄自己的原則。

妻子去世16天,他寫下千字情書向學生表白:我已深愛你20年

愛情,可以放於心中,也可以寫於筆尖,但唯獨不會選擇對於婚姻的背叛。

這種人是可敬的,他們沒有背叛原有的情感,在內心開展自我的精神式戀愛。而顧頡剛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顧頡剛選擇了對自我的隱忍,選擇了對愛情的釋懷,他將所有美好都寫於筆下,他的選擇無疑是正確的,這是對於人性以及生活的尊重。

參考資料:《我的一生》、《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顧頡剛》、《家政關係》、《與殷女士締姻記》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