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婆媳,也是女性朋友:一箇中英家庭的婆媳關係

這裡是非虛構寫作微信公眾號【真實故事計劃】(公眾號ID:zhenshigushi1),每天一個打動人心的真實故事。歡迎關注及投稿。

是婆媳,也是女性朋友:一箇中英家庭的婆媳關係

是婆媳,也是女性朋友:一箇中英家庭的婆媳關係

“出生在閩南,我的原生家庭深受婆媳關係困擾。後來,我卻有一個英國婆婆。

是婆媳,也是女性朋友:一箇中英家庭的婆媳關係

2008年初,我在facebook上認識了David,一個英國工程師。網戀數月後,他前往中國與我共同生活了半年,相處比想象中還要默契甜蜜。水到渠成地,David向我求婚,邀我去英國一起開啟新的生活。

趕在聖誕節前幾天,我們動身了。抵達英國時已是凌晨,在行李領取處,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到厚厚的玻璃門外兩個模糊的人影,一位嬌小的女士依偎著一位高大的男士,正向我們揮手致意。

我想,這可能就是我未來的公婆了。

初見面,婆婆主動上前,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我整個人身體都僵直了,甚至沒有回抱她。一是因為24小時旅途勞頓,我睏倦得睜不開眼,其次,我成長在福建省內的一座小城市,自小接受的教育是,在長輩面前言行要恭敬穩重。成年後,我連和媽媽都鮮少親密的身體接觸。

見我不太自然,婆婆沒說什麼,笑著打了個圓場,招呼我們上車回家。

見面之前,David一直告訴我:他的媽媽性格相當和藹可親。但我還是緊張,對未來的婆媳關係,我的期待就是:適當保持距離。

我對婆媳關係的最早認知源於媽媽和奶奶。

這簡直算得上我的童年陰影。她們兩人常當著我的面抱怨對方。印象最深刻的是,我12歲那年,不明原因地,身體遍佈紅疹,高燒不退,一度到了住院留觀的地步。我躺在病床上輸著液,半睡半醒間,聽見奶奶指責母親沒有把我照顧好,媽媽則生氣地回懟她不講道理,完全不在意病房裡的其他病人。

回憶起來,我至今都覺得尷尬。當時我已初諳世事,我知道我生病不是任何人的責任,她們只是藉此宣洩長久以來對彼此的不滿。

她們兩人的婆媳矛盾,可能得追溯到我的太奶奶。我對此知之甚少,只聽家族裡的親戚說過,作為農村大家族的最年長者,太奶奶對奶奶極其嚴格,細緻到幾點鐘起床、睡覺、打掃都有要求。為了檢查奶奶是否盡職打掃,有時她會冷不丁走到桌子前順手摸一把,看有沒有灰塵。

奶奶如履薄冰地做了半輩子兒媳,成為婆婆後,卻把太奶奶與她的相處模式,複製貼上到她與我媽媽身上。

媽媽是位知識女性,自然難以忍受。很快她便說服了爸爸,兩人一起搬出去住。這於奶奶簡直是不可原諒。在我們當地老輩人的觀念中,兒子婚後要同父母住在一起,兒子搬出去住,會被認為是家庭不睦、兒孫不孝,會被人看不起。即便父親常常拎著東西去看奶奶,也無法平息她的怨氣。

奶奶認定兒媳搶走了他的兒子。像為了宣示主權,她在我媽媽面前提起我爸爸,從不說名字,只說“我兒子”。

我心疼媽媽,但也理解做兒媳時,被嚴苛地、不平等地規範過的奶奶。我左右為難,後來,兩人同在的場合,我覺察到火藥味,就會悄悄走開。

不僅她倆,我的外婆與舅媽成為婆媳三十多年,對彼此也是滿腹怨言。目睹了家中一地雞毛的婆媳關係,又考慮到我和這位未來的婆婆文化背景、生活習慣不同,極可能產生摩擦,最初,我只求我們能維持表面的和平。

是婆媳,也是女性朋友:一箇中英家庭的婆媳關係

我們一起回到了公婆的家。認識我之前,David和他的父母起同住。休息一晚後,第二天見到婆婆,我(假裝)得體賢惠地稱呼她“Mrs。”, 她說:“叫我Emma就好。“她指著公公說:“叫他也叫名字就行。”

後來我才知道,這是英國人的習慣,無論長幼、地位,稱呼大多都可以直呼其名。

但當時婆婆這番話,多少緩解了我對未來的不安:這麼好說話,應該不難相處吧?

初到英國,我倒時差倒得神志不清。婆婆擔心我的飲食,在我耳邊一番問題轟炸:“渴了嗎?喝茶還是咖啡?餓了嗎?吃麵包嗎?薄片還是厚片,全麥還是白麵包……”

接下來的場景我終身難忘。

她拉我走向冰箱,嘩啦一聲,她拉開冷藏抽屜:裡面全是大大小小、顏色各異的果醬:草莓、柑橘、西柚、甜橙、藍莓……冰箱旁邊還立著個儲物櫃,她倏地又拉開一層抽屜,滿滿當當的又是果醬,她介紹:“這裡是其他口味的、還沒開封。”

面對這些堆疊的果醬瓶子,我還沒來得及反應,她已經打開了下一層抽屜:“這兒還有蛋黃醬、純巧克力醬、花生醬、巧克力榛子醬、杏仁巧克力醬……”

原來,知道我來之前在中國大城市工作,她擔心我不適應鄉村生活,提前囤了二十多類果醬,這還不夠,她還買了16種口味的麥片,3種不同原料和厚度的麵包。婆婆滿臉笑意地看著我。我也第一次近距離打量她:她有一張典型西歐人的臉,眼睛深邃,鼻樑高挺,鼻尖往裡彎著,薄嘴唇上塗著豔麗的紫紅色口紅。她年逾五十,保養得當,臉上幾乎沒有皺紋,碎花短裙下的絲襪包裹著纖細的小腿,站立時脊背始終挺得筆直,看起來真像英國老電影中裡優雅的老太太。

我感動於她的貼心,隨手挑了一瓶草莓醬,忍住沒告訴她:我的中國胃最渴望的是大米。

不過,這批果醬很快就成為我甜蜜的煩惱。

在婆婆家前幾天,每次吃飯,餐桌上都是婆婆準備好的,蘸著不同口味果醬、不同厚度和口感的麵包。後來,我一度覺得自己打嗝都是麵包味。

幾天後,婆婆終於請我品嚐她烹製的一道英式“硬菜”:土豆塊雞肉濃湯。將土豆皮、洋蔥、胡蘿蔔、西蘭花、雞胸肉等食材切塊,配上醬汁放在高壓鍋裡燉到濃稠。但嚐了一口,我感覺嘴裡的雞塊硬邦邦的、蔬菜略生,土豆太軟爛,因為醬汁攪拌不均,湯也一口鹹一口淡……我竟有點懷念先前的麵包刷果醬了。

我看得出婆婆熱衷做菜,但她的廚藝實在難以恭維,甚至偶有引發火災的風險。有次她煮胡蘿蔔沒放水,燒焦味瀰漫全屋,還觸發了煙霧警報,大夥兒手忙腳亂處理了好一會兒。事後,她深感歉意,對著我們正兒八經總結道:“下次煮蔬菜要記得放水。”

但老公和公公卻很捧她的場。偶爾她做出一道美味,兩人又是歡呼又是鼓掌,隆重到就差拉個響炮打個橫幅了。

我也跟著附和讚美。我悄悄觀察這家人於我來說略顯陌生的相處模式:他們常常口無遮攔地打趣對方,老公和公公哥們似的互拍肩膀、互相取搞笑綽號……彼此更像是平輩友人,而不是父母與兒子。

其實我也是快人快語、愛開玩笑的性格。但我還是暗暗提醒自己:要乖巧懂事,輕聲細語,迎合公婆,這才是多數長輩喜歡的女孩。

說話時,我會先把話提前在心裡斟酌一遍,這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以往在聚會場合,母親聽到我哪句話說得不得體,回家後還會糾正我:你當時不該那麼說。

裝得了一世,裝不了一世。到英國的第二個月,趕上Pancake Day節日,家中要準備煎餅。婆婆從角落裡摸出一柄電動攪拌器,攪拌雞蛋和麵粉,感嘆道:“以前的東西質量就是好,這個攪拌器,我買了十幾年了,完全沒壞。現在哪還能買到使用壽命這麼長的產品。”

我沒忍住,毒舌了一把:“這東西你一年才用一次吧,它怎麼可能壞呢!”

話一出口,我自己也吃驚,又擔心惹婆婆不高興。他們三人早就笑作一團,婆婆漲紅了臉,但臉上還盈著笑,隨手抓了塊抹布,作勢要丟向我。公公則走過來握著我的手:“歡迎成為我們的一員,你已經完全掌握融入我們家庭的要領了。”

是婆媳,也是女性朋友:一箇中英家庭的婆媳關係

圖 | 煎餅節

當時我很不解,還是後來婆婆告訴我:“你的表情和語氣,讓我一下明白了,我兒子為什麼會想跟你結婚。你確實註定要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原來,老公早就跟他們分享過我的真實一面。當我在偽裝溫婉體貼的同時,他們也在等待我袒露真實的自己。

是婆媳,也是女性朋友:一箇中英家庭的婆媳關係

就這樣,我開始了和未來公婆同住的生活。公公婆婆的家位於英格蘭西北部農牧業大郡Cumbira的湖區的鄉村,這裡密佈湖泊和森林,風景怡人。二戰時期,婆婆的上一代為避戰,從城市遷來此處,後來因為喜愛寧靜的鄉村生活,就一代代定居下來。

房子是一幢二層小樓,不豪華卻很寬敞。廚房、餐廳、客廳、陽光房在一樓,兩層樓都有臥室、盥洗室、衣帽間。屋前屋後還有兩個院子,兩個院子間倚靠地形建了一個約500平的雙層花園。

公婆住一層,我們住在二層,多數時間,我們互不打擾。白天,公婆和丈夫都去上班,我則在家裡做起了自由職業,我的老本行是金融。那時市場勢頭不錯,我靠著之前工作的積蓄做點小投資,負擔自己的開支完全沒問題。

半年的相處和“互相考察”後,我和David、公婆都覺得很相處得來,於是,我和David正式結婚了。

婚後我注意到,我和David都在的場合,聊天時婆婆會用“你老公”來指代David,這和我的奶奶大相徑庭。婚姻初期,我和老公因瑣事互不相讓時,婆婆總是優先站在我這邊,並告訴我老公:“你要珍惜她,她為你跨越了半個地球,有人這麼愛你,你很幸運。”

按照英國當地的傳統,結婚以後,我需要將原本的家族姓氏改成夫家姓氏,我不太情願,徵得老公的同意後,我也告訴了婆婆。

“這樣啊!”她驚訝數秒後對我說,雖然婚後不隨夫姓不太符合傳統習慣,可如果我不願意,她不會強求。她又問:“但是這樣,你要怎麼和我兒子開設夫妻聯名賬戶,從他的銀行賬戶裡直接拿錢花呢?”

我忍俊不禁:她第一時間,在操心我以什麼身份,名正言順地把手伸進她兒子的銀行賬戶。不過她並不知道近些年,在英國,不同姓氏的非婚姻關係的兩個人也可以開設聯名賬戶了。

我的婆婆全然地接納和愛我,這超乎預料,我感覺到自己像中了獎一樣。家族裡綿延了兩代緊張的婆媳關係,在我這裡終結了。和媽媽通話時說到這點,她也很高興,“不然,我還得那麼遠幫你去吵架。”

同住第二年,我和婆婆已經能夠像朋友一樣無話不談。

一次晚飯後的甜點時間,她很認真地對我說:“我只有3個兒子,沒有女兒。我覺得你來了,我就多了一個女兒。”眼淚落下來之前,我上前大大擁抱了她。

同住三年後,我和老公購置了屬於我們的房子,搬出去單住了。新家離公婆家只有六七分鐘車程。週末,我們常常去婆婆家蹭飯。一次蹭飯時,聊到我的家庭裡我所見過的婆媳關係,聊到了我奶奶對兒子的佔有慾,也聊到大家族裡邊界感薄弱造成的摩擦。我說中國的媽媽們一旦當了婆婆就會有點“失去兒子”的“錯覺”。

婆婆回答:“不,那不是錯覺,我敢肯定大多數女人是真的這麼覺得。我其實也覺得在和你分享我的兒子呀。”

我大驚:“怎麼可能?我從沒聽你提到過!”

她說:“這還需要提嗎?這不就是事實嗎?”她又說:“只是,這種分享是快樂的延續,而不是把我原本的快樂扣減。當然啦,也不至於讓我覺得我失去了兒子,因為畢竟你沒有把他從我的生活中奪走。”

她又說:“原先,他只屬於這個家庭,只是我們的兒子,後來有了你,他分屬於兩個家庭,也多了一個身份。這是他人生的新階段,從此以後他的主要角色就是你的丈夫了,然後才是我們的兒子。你說我會不會感覺有些失落呢?但這並不是負面的,對他來說這是成長的必然啊。”

原來,我的婆婆也會失落自己的兒子被分享了啊。只是她懂得放手,默默目送著兒子走向新的人生階段。

是婆媳,也是女性朋友:一箇中英家庭的婆媳關係

圖 | 從左至右為婆婆、公公和丈夫

是婆媳,也是女性朋友:一箇中英家庭的婆媳關係

結婚兩三年後,我和老公開始面臨被催育的問題。

戀愛階段,我和老公便達成了丁克的共識。起初,我不敢告訴父母,以想享受幾年二人世界為理由搪塞。後來有次回國時,他們催得緊,實在挨不住,我說了實話。

當時媽媽正在炒菜,鍋裡響徹著吱啦吱啦的滾油聲。她聽到我說“決定不要孩子了”,臉上是難以置信的神情,很快她的表情變得生氣了:“你不想當媽媽,可我還想當外婆呢!”她覺得我簡直是離經叛道,爸爸也直嘆氣。

基於我父母對“丁克”的反應,我和老公決定,告知公婆時要有技巧一些。

於是我們常常在他們耳邊鋪墊:我們只想二人世界,養孩子是一筆巨大的開銷,我倆把自己日子過好就十分不易,照顧孩子實在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

計劃往往都沒用。一次,一家人聊起兩個小叔子的婚戀,我和老公順勢將丁克的決定告訴婆婆。

婆婆的反應竟有些興奮,“我果然沒猜錯!”像是看偵探小說預先猜到結局般,她神色自得地說:“這樣我還放心一些,幸虧你倆不要孩子,不然那孩子可能會被照顧得亂七八糟的。”接下來她的語氣更輕鬆了:“我真擔心你倆要是照顧不來,我還得三天兩頭跑去給你幫忙,那就太累人了。這個決定很明智,很適合你們。”

我哭笑不得。原本,我一直覺得傳統家庭長大的婆婆,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照既定規程生兒育女呢。

婆婆出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高中畢業後,她開始從事財務工作。在當時,她的學歷和工作都算不錯。20歲時,她認識了從事工程行業的公公,熱戀3個月,他們閃婚了。

婚後,婆婆本打算繼續工作,突如其來的懷孕打亂了她的計劃,沒怎麼掙扎的,她選擇全力照顧家庭。她先後生下3個兒子,做了15年全職太太。35歲那年,終於把三個孩子都送進中學後,她重回職場。不過那時,她的學歷、經驗已不具備競爭優勢,願意接納她的職位和薪資,已經無法與當年相比。

母親的角色依舊在影響她求職。在英國,中小學生下午三點鐘就放學,她需要在那之前趕回家為孩子準備晚飯。她找了一份財會相關的兼職工作,待孩子全部大學畢業後,她才開始全職工作。

聊起這些事,婆婆神情遺憾。“我深愛他們每一個,從不後悔所有的付出和犧牲,但是如果可以再選一次,一個孩子就夠了,最多兩個,否則真是太累了。養育他們用了我半生的時間,改變了我一生的計劃。”

是婆媳,也是女性朋友:一箇中英家庭的婆媳關係

婚後第六年,我過了30歲,有段時間,我陷入一事無成的危機感。

來英國前,我在上海從事金融行業,月工資在7000-12000間浮動,交了房租還能剩下不少,可以毫無顧忌買喜歡的東西。來英國鄉村生活後,我靠小生意和小額投資為生,雖能夠自負盈虧,但看到朋友圈裡,國內的舊相識曬新房、新車、奢侈品、股票收益,我覺得自己混得太差了。

對於我丁克的選擇,一些親友也不理解,還有人來遊說我生娃。有次,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在小樹林追逐松鼠的照片,一個朋友評論道:這麼有空玩,怎麼不去生個孩子呢?我氣血上湧,當即把對方拉黑了。

為這類事煩擾,我常去婆婆家找她聊天。婆婆年屆60,淡妝無法遮擋她臉上衰老的痕跡了,她的眼角有了皺紋,法令紋也變得明顯。但她似乎愈發從容自得。她愛美,無論四季,室內都穿一襲素色連衣裙。她無時無刻注意自己的儀態,脊背依舊挺得筆直,語調和表情總是平靜如湖水。

看到她,我就能短暫地,從朋友圈引發的攀比心理中抽離出來。

“女人無論什麼時候都要be a lady。”婆婆告訴我,這是她的媽媽對她的教育。她說,美麗源於自信,自信依靠的是對自己的要求,對自我的提升,而不是同別人比較。

當我為買不起一個名牌包暗自傷神時,她快樂地向我展示自己從地攤上買回來、價值9。9英鎊的手提包:“是不是很好看?”

婆婆是我的家人,也是我可以無話不談的女友。她向我示範了什麼是成熟的女性,優雅地老去,能做她的兒媳是我的幸運。

婆婆和公公一生並不算富裕,但婆婆對金錢淡然,對工作的態度更是佛系。“不用太辛苦,今天領到薪水就好,心情好最關鍵”。

婚後她兼顧工作和家庭,但還保留著自我和愛好:婆婆的歷史知識儲備驚人,她和公公都對二戰時期的歷史感興趣,兩人最鍾愛的就是一起觀看各種歷史紀錄片。她堅持每天閱讀報紙,和我們討論時事時邏輯清晰,常有獨到的見解。婚後至今,她自學了法、德、意三門外語,這幾年還在跟我學中文,雖不精通,但去外國旅遊完全沒問題。

退休後,和英國的許多老年人一樣,她和公公有一定積蓄,又有養老和醫療保障,也無需照顧第三代,生活更加優遊自在。現在兩人年近70,還保持著每年旅行2至3次的習慣,公公開著房車,載著她幾乎跑遍歐洲大陸。

面對我的焦慮,她最常說的就是:You only live once, enjoy yourself, focus on yourself, be happy everyday(只活一世,要活得開心,專注自己,每天都要快樂)。

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沒有教養孩子的壓力、不用通勤上下班、不用加班。我還有花園可以養花、種菜,養雞,無事隨時可以去爬山徒步,尋訪古堡,去田野和牛群拍照。其實,我的生活,在另一層面,也不算“混”得太差吧。

是婆媳,也是女性朋友:一箇中英家庭的婆媳關係

圖 | 我在田野和牛群合影

去年週末聚餐時,我和老公考慮說想換個稍微大點的房子,我們在估量首付、貸款、保險費用、日常維護的開銷時,婆婆遞給我一杯茶,感嘆道:那你們需要吸塵打掃的範圍就更大了,會很累的。

她又說:“你倆又沒孩子,要大房子將來留給誰。不如多留點現金平時花銷痛快點。”

我笑出了聲:果然,只有我的婆婆才會關心這樣的細節啊。

- END -

撰文 | 歡閒

編輯 | 崔玉敏 張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