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違背,舊時代下的真愛很悲涼

導語:《梁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違背,舊時代下的真愛很悲涼。

吳奇隆和楊采妮版本的電影《梁祝》是一部懷舊的古裝片,情節講述的也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故事,看似平常無奇的簡單愛情,在徐克導演的改變下成為了一部值得反覆看的經典愛情影片。

之所以說值得反覆看,是因為徐克導演在原型悽美的故事下,更突出了一層社會悲涼和舊門閥制度下的壓迫。

在梁山伯與祝英臺那個年代,婚嫁講究門當戶對,祝英臺家為了鞏固朝中勢力,打算把女兒祝英臺嫁給皇親忠臣馬家公子馬文才。

《梁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違背,舊時代下的真愛很悲涼

祝英臺愛的是梁山伯,根本不想嫁給馬文才。但是她的父母不同意,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違背。

雖然祝英臺一直在反抗,一個人的反抗是那麼的蒼白無力,任她再如何反抗也無濟於事。

那個現代的兒女的婚姻愛情完全是父母做主,兒女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不想現在男女之間可以自由戀愛。

祝英臺的父母為了門當戶對,為了穩固家中地位,硬生生地把兩個相愛的人拆散了。

其實,門當戶對的考慮是有社會基礎的。只不過古代人對個體的束縛太多了,所以梁祝成為了犧牲品。看看鄉村經濟,或許對這一點有更多理解。

《梁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違背,舊時代下的真愛很悲涼

我認為祝英臺的母親堅決反對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因為自己受過情傷 ,被男人拋棄過,所以她怕女兒也會像自己一樣被男人拋棄。

我覺得祝英臺母親的思想觀念太古板,太狹隘了,天下男人千千萬,有一個壞男人,不代表所有男人都壞。

因為自己不再相信愛情,也不讓女兒去相信。表面上是為了女兒好,不想她受傷害,可實則是在害兒女。

《梁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違背,舊時代下的真愛很悲涼

祝英臺母親年輕時可能因情商受到傷害,所以選擇了忘記,選擇了不再相信愛情,不再相信男人,她選擇了適應社會,選擇了服從。

她認為這樣的感情是不被允許的,儘管她內心深處曾經是如此的渴望,但她對自己狠下了心,也要對對女兒狠下心。

或許,祝英臺母親當看到女兒面對同樣情景時,她不敢放這對鴛鴦離去,因為她看清了現實,她怕。她一方面自欺欺人地認為女兒會像她一樣忘記,另一方面又如何不在想為什麼他們可以在一起。

《梁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違背,舊時代下的真愛很悲涼

現實就是那麼殘忍,舊時代下真心相愛的兩個人不會被祝福。在一起根本不能存在,所以英臺與山伯就要接受這樣的結果。

雖然象徵愛情專一,但是註定悲劇結果,婚禮上不太合適。總有點缺憾美,畢竟有情人沒終成眷屬。

徐克改編後的《梁祝》更清楚地讓大家認清了從舊門閥制度下愛情悲劇,到被包裝成現代人可理解的校園純情喜劇,再到最後轉為對抗現實的悲劇。

《梁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違背,舊時代下的真愛很悲涼

細細品味這部《梁祝》你會發現徐克的用心之處,他讓大家知道了一個道理,

無論在哪個年代,在我們身邊同樣會發現意料之外的事,有時候想象的再美好,也抵不過現實的冷酷。

也許,很多人覺得兩個人在一起是自己的事,反抗外界很容易。但兩個人和諧卻很難,很多人連反抗外界的機會都沒有,因為找不到能和自己並肩作戰的那個人。

義無反顧和顧慮重重,很大程度是由當事人所處的環境決定的。說句不好聽的,即便光腳地不怕穿鞋的,但在現實面前也無濟於事。

《梁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違背,舊時代下的真愛很悲涼

兩個人能和諧是很難得,但往往那都是童話,而大多數愛情故事,都停留在反抗外力獲得勝利或失敗上。

作繭,不是為了束縛自己,要知道,逼迫他們的外力,正是以自身的階級利益為動力的。

雖然《梁祝》的結局看似也很傷感,但畢竟兩人算圓滿地在一起了。永恆的悲劇,不管以何種形式,他們還是比翼雙飛了,這一點讓人有點欣慰。

《梁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違背,舊時代下的真愛很悲涼

那個年代的愛情只能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沒有選擇的權利,無論多麼勇敢,也抵不過舊時代下的壓迫,真心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

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的愛情,只能說在錯的時間遇見了對的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違背,舊時代下的真愛很悲涼。若是現在,定會有情人終成眷屬。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