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遇到這三種人,請絕交

文 | 有書不雨亦瀟瀟

人言:“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殊不知,並不是每一次予人鮮花,都能留有馨香。

給了錯的人,只會被花刺扎得鮮血淋漓。

白居易曾賦詩感慨道:“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

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

言語的掩飾、行為的偽裝,都讓真心被層層外殼所裹挾,從而失去了溫度。

要想做一個聰明的善者,就要先學會辨識人心,知道什麼人可交、什麼人不可交。

以下這三種人,我們最好不要深交。

得寸進尺的人,不能讓

曹雪芹曾告誡世人說:

“言談舉止,注意分寸;行事出世,講求尺度;議論評價,考究適度。”

能身體力行的,固然是真君子。

但人生如逆旅,行在途中,難免會遇到得寸進尺之人。

以謙讓寬容相對, 小人得一寸,便妄想再進一尺,君子之行成了對他們的縱容;

以沉默懦弱相對, 小人則變本加厲、肆無忌憚,無所作為便滋生了他們的貪慾。

在關漢卿的《竇娥冤》中,竇娥的父親因進京趕考無盤纏,於是把竇娥賣給了蔡家做童養媳。

不料竇娥的丈夫早逝,只留下竇娥和蔡婆婆,婆媳兩個相依為命。

這蔡婆婆雖然對竇娥非常照顧,但卻是個軟弱的人。

當軟弱之人遇上得寸進尺之人時,那往往就會導致悲劇的發生。

很不幸,蔡婆婆便遇到了這樣一對得寸進尺的父子——張氏父子。

這張氏父子曾陰差陽錯地救了蔡婆婆一命,從此便仗著救命之恩,賴上了蔡婆婆。

父子兩個先是提出借住到蔡婆婆的家裡,對於這種無理的要求,蔡婆婆居然忍了下來;

接著張氏父子又使出各種詭計,讓蔡婆婆許了竇娥做張家兒子的媳婦,蔡婆婆又忍了;

後來在公堂上,張氏父子對竇娥步步緊逼,最終釀成了千古奇冤“竇娥冤”。

面對得寸進尺的張氏父子,蔡婆婆選擇了一退再退的忍讓,而她的忍讓,終究造成了引狼入室、害人害己的惡果。

慾望就像是一簇火焰,縱容和退讓就是在為其添柴鼓風,只會讓它愈燃愈旺,直到燃盡一切。

王通在《中說 王道篇》裡寫道:“廉者常樂無求,貪者常憂不足。”

慾望所期而力不能及,乃人生常事。

可貪者,所欲無邊無垠,所求無休無止,與其退縮縱容,倒不如寸步不讓。

也許,你的不讓,反而能使對方幡然悔悟、有所收斂。

作家三毛在出國留學的時候,也曾想過做一個事事忍讓之人。

她初到西班牙之時,父母對她的殷切囑託還縈繞耳畔:

凡事都多忍讓,退一步海闊天空,絕對不要和人慪氣。

剛入住宿舍時,三毛就是這樣,凡事寬容忍讓,對人有求必應。

起初,每個室友都對三毛很好,甚至搶著給她幫忙。

可就在不知不覺中,事情發生了變化。

三毛不僅要打掃自己的內務,每天還要幫室友們鋪床、帶飯,這樣的事情一件又一件,一天又一天,似乎永遠沒有盡頭。

有一次,舍友們居然躺在三毛的床上喝酒,大家笑著、躺著、鬧著,把三毛的被子枕頭弄得一團糟。

舍友們的喧鬧,將查寢的院長引了過來。

看著一片狼藉的床鋪,院長沒有責怪那幾個舍友,反而將三毛狠狠痛斥了一頓。

此時,積壓的委屈、難過、生氣在三毛的心頭炸開,只見她拿著掃把,毫不留情地把床上的舍友一個個趕了下來。

自此之後,舍友們都變得客氣了,再也沒人敢使喚她做這做那了,三毛的留學生活也舒坦順暢了起來。

謙讓變成了忍讓,大度變成了無度。

這個時候,你的後退,就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

所以,人生有時候就是需要硬氣一點,不要再忍,無需再退,直面自己的心,堅定坦然地說出“不可以”!

不懂感恩的人,不能慣

古往今來,無私相助和知恩圖報,都是道德的啟蒙課。

歷史長河,波瀾壯闊,無數先人曾豎起標杆:

陸放翁曾道:“恩重如山,感深至骨”;

蒲松齡有言:“再造之恩,恨無所報”。

以善承載善,以善傳遞善,這樣的道德之美,歷經千載傳承,應當沉澱在每一個人的靈魂裡。

然而,人面易識,人心難測。

世間有赤誠丹心,也有險惡黑心;有知恩圖報之人,也有忘恩負義之輩。

曾聽人說起過這樣一個佛門故事:

很久以前,菩薩曾投胎化身為獼猴,來到世間,普渡眾生。

化身獼猴的菩薩不僅留有佛心,還擁有一身神力。

有一天,一個行人不慎墜落深谷。

獼猴聽到行人的呼救聲後,頓生惻隱之心。

他不顧自身安危,循聲爬下深谷,將行人救了上來,並給行人指點出路,囑咐他說:

“以後在山上要謹慎行路,不要再冒險了。”

說完話,獼猴已是疲憊不堪,只能躺在草地上休息。

看著疲憊不堪的獼猴,行人的心中起了壞心思:他要吃掉獼猴,來補充自己的體力。

於是,行人趁著獼猴不注意,拿起身邊的石頭就往獼猴腦袋砸去。

毫無防備的獼猴被砸得頭破血流,奄奄一息。

他不知,這隻獼猴正是菩薩化身,前來度化他的。

就這樣,行人因為不懂感恩,失去了一次脫離苦海的機會。

以德報怨,怨消恨解;以怨報德,何以為人?

有的人,僅僅為了一己之私、眼前之利,便將別人的恩情拋諸腦後。

這樣的人雖然能得一時之利,卻終究逃不過公道的制裁。

還有的人,卻因為別人不經意間的施捨,而銘感五內、想方設法回報恩情。

這樣的人雖一時困厄,卻永世不悔。

《紅樓夢》中的劉姥姥便是如此。

劉姥姥為生活所迫,去大觀園中尋親戚,當時的王熙鳳不過是給了她二十兩銀子。

然而,沒有人能想到,就是這微不足道的滴水之恩,換來了劉姥姥的湧泉相報。

昔日榮華富貴的賈府被抄家後,趨炎附勢之人大多避之唯恐不及。

唯有劉姥姥,始終記著這份恩情,她不僅去監獄探視王熙鳳,還握著王熙鳳的手,許下承諾:

“豁出我這把老骨頭,也要把巧姐找回來!”

這巧姐是王熙鳳的愛女,賈府破敗後,便被她狠心的舅舅賣到了風塵之地。

後來,劉姥姥在得知巧姐被賣進青樓之後,她毫不猶豫地變賣了所有家產,傾盡一切把巧姐兒救了出來。

泰戈爾說:

“蜜蜂從花中啜蜜,離開時營營的道謝。

浮誇的蝴蝶,卻相信花是應該向他道謝的。”

每一個心存良善的人,都應該記得,在黑暗中照亮自己的那束光。

而不懂感恩之人,卻將別人的一腔熱血,視作理所應當。

他們的靈魂是冷的,良心是硬的。

對待這樣的人,我們與其濫施善意,倒不如敬而遠之。

沒有原則的人,不能交

英國著名道德家斯邁爾斯曾說:

“一個沒有原則和沒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和羅盤的船一般,他會隨著風的變化,而隨時改變自己的方向。”

人可以不聰敏,可以無才學,但必須要守好自己的原則。

失去方向、隨風而動的船,最終只能葬身大海。

《呂氏春秋》裡有這樣一句話:“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

混淆是非,唯利是從,就會失去做人的原則和底線。

鄧析是春秋時期的詭辯家,其人專以變詐逐利為務。

有一次,鄭國發生水災,很多人喪命水中。

一些窮人趁此機會下水撈起富人家的屍體,待人出高價來認領。

被索要高價的富人很是苦惱,於是,他們便來向鄧析求教。

鄧析聽了,對富人說:

“不用擔心,他們也只有你的生意可做,你裝作不聞不問,看他們怎麼辦?”

富人聽了之後,便回家關起了門,不再高價買屍體。

這就輪到撈屍的窮人著急了,他們也找到鄧析求教,只見鄧析微微一笑,說道:

“不用擔心,除了向你們買,別的地方他們也買不著。”

鄧析兩頭都給了建議,但卻讓事情陷入了僵局。

由於鄧析做人沒有底線、缺少原則,給百姓們帶來了很惡劣的影響,最後惹怒國相,鄧析被處死,很多與之狼狽為奸的人也遭到了懲罰。

常聽人說,原則是這世間最強大的力量,它能讓一個久在深淵之人,撥雲見日。

有了原則,也就有了立身於世的根本。

唐代名臣狄仁傑便時刻堅守著自己的做人原則。

有一次,還是少年的狄仁傑上京趕考,由於路途遙遠,晚上便在客棧留宿。

可當到了夜晚之時,卻發生了一件怪事。

那天夜晚,狄仁傑正在秉燭讀書,突然門外傳來一連串的敲門聲。

狄仁傑起身開門,不由得大吃一驚,來人居然是一位美貌動人的女子。

然而,任憑那女子如何暗送秋波,狄仁傑卻始終堅守原則,不為所動。

女子見狄仁傑目光清澈、坐懷不亂,不由得心生羞愧。

她認真行了一禮,對狄仁傑說道:

“先生乃是真君子,是妾身唐突了,妾身願與君為友,聆聽教誨。”

原來這女子是一位寡婦,因為白日裡見狄仁傑儀表堂堂、溫文爾雅,心中便生出傾慕之情。

但經此一事,這女子深受狄仁傑的影響,從此幡然悔悟、貞潔立世,最後還受到了朝廷的表彰。

如此看來,交有原則之友,對自身心性道德的提高也有著極大幫助。

桓寬在《鹽鐵論》中說道:“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

不論何時何地,原則之界,應始終屹立於心。

只有守住了原則之界,社會才不會失序,人心才不會迷失。

《尚書》有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世間萬物,唯人心者,包羅萬千,易變難測。

沒有人可以看透人世間所有的塵心,也沒有人能做盡全天下的善事。

我們能做的,其實就是:活出自己。

於己身,明目、明心、明所求;於他人,不讓、不慣、不濫交。

不讓得寸進尺之人,忠於自己,活得自在。

不慣不懂感恩之人,善不濫施,活得明白。

不交沒有原則之人,擇善而交,活得開懷。

這一生,沒有回頭的可能,也沒有想象的漫長。

做一個聰明的善者,活得純粹,活出自我。

人生僅此一次,理當為自己、為所愛、為所求而熊熊燃燒。

願與諸君共勉!

- END -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