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格鬥,選刀還是選劍?

一般說來,刀為單面側刃,而劍是尖鋒兩刃。粗略的說,二者的差別主要在單刃還是雙刃。當然也不是沒有例外,雙刃兵器也有被稱作刀的,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粗略的區分也還是可以的。

實戰格鬥,選刀還是選劍?

在石器時代,刀和劍很可能是無法區分的,到了以青銅鑄造武器時,劍和刀走上了兩條不同的路。正是劍具有雙刃,而使它在實戰中被淘汰。

劍很可能並沒有大規模的配備於普通士卒,其原因有:

一是在古代冶金技術十分落後,鑄造一柄格鬥用劍,比戈矛可能要用更多的原材料和複雜的工藝。所以,普通士卒主要裝備格鬥效果最好的長兵器,很難再配發短兵。這種狀況在治鐵業有較大發展的西漢之前是不會改變的。

二是劍很早就成為兵器中的貴族,甚至成為身份的象徵。

實戰格鬥,選刀還是選劍?

▲圖為電視劇《新三國》中劉備舞動雙股劍

在《考工記》中則明確地說上士、中士、下士各佩上制、中制、下制的劍。可見劍已經不是按戰場上需要,而是按級別佩帶。有名的例子是荊軻刺秦時,秦王竟然因劍太長而拔不出來,別說是攻擊,就連防身也難。出土的著名的越王勾踐劍上刻有他的名字,很可能只是用於表徵其身份的寶劍,而不是為了戰鬥。在《左傳。桓公十年》中記載了虞國公貪婪,向虞叔先索要玉,接著又要寶劍,結果虞叔就把虞國公攆跑了的事。可見,劍已經成為和玉類似的東西。

實戰格鬥,選刀還是選劍?

在等級森嚴的社會環境中,大規模為士卒配備格鬥用劍(不能太短)很容易出體制上的問題。即使不考慮上述原因,劍作為格鬥武器,也競爭不過刀,是因它自身有著先天性缺陷:雙刃。有刃,當然是為了砍削,這就需要有相當的強度,不至於一砍自身就斷裂。

實戰格鬥,選刀還是選劍?

如果按照物理學的方法,把劍的橫斷面簡化為一菱形,短對角線的長度和劍的脊相對應,長對角線則對應劍的寬度。為增加劍的砍削力度,就得增長短對角線,而為了銳利,又不得不減小短對角線。這是一對矛盾。當然增大長對角線,也就是增大劍身寬,也可能增大砍削銳利程度,但這又不得不增加劍自重,重量增加有可能造成使用笨拙。在高強度合金鋼出現之前,大批次製造銳利的、高強度的、又不是特別重的劍是相當困難的。

實戰格鬥,選刀還是選劍?

刀當然也有類似的問題。不過,刀只有單刃,類似的可以用一個銳角三角形作為其橫截面的物理模型,彷彿是劍一半。為了增大強度,三角形的短邊就加大,也會增加刀的重量,但容易看出,為了達到類似的強度,即類似的脊厚,刀的橫截面面積約略只有劍的一半,也就是說,可以使其重量大約只有劍的一半。

這樣,刀比劍更易造成“厚脊薄刃”。在大約相同的長度和重量下,刀砍削時的強度可能是劍的二倍。這就使得在近代冶金技術出現之前,劍不得不成為只用以刺,而不適用於砍的兵器。這對於兵器來說是一大缺陷。不論是中國武術中的劍術,還是歐洲競技運動中的花劍、重劍,劍都是用來擊刺的。

實戰格鬥,選刀還是選劍?

這樣,劍作為兵器從實戰兵器中退出也就是最正常不過的事了。

實際上,砍削過程中,一次只能用一邊去砍,只有極特殊情況下才能同時用到雙刃。所以,雙刃本身就包含著浪費。

例外總是會有的。如果要成為重型武器,選力氣特大者使用,不求靈活,只要求使用者左右橫掃,也不是不可以用雙刃的。這隻能是武器中的一種特例吧。

實戰格鬥,選刀還是選劍?

在中國劍作為軍人的裝備的尾聲,應屬“中正劍”,為蔣軍的軍官佩戴。從一方面說,劍是長壽的。猜測中正劍的功能可能只是為“不成功則成仁”時自殺用的,不過真沒聽說誰這樣用過。真要自殺,手槍是不是更方便些?

實戰格鬥,選刀還是選劍?

▲圖為中正劍

有人會產生疑問,為什麼西方古代普遍用劍?上面說的那些對他們不適用?

實戰格鬥,選刀還是選劍?

不少反映西方古代戰爭的影視中,有官兵都用劍作武器的場景。其實,真實歷史究竟如何,不清楚。在西方語言中,例如英語中的sword,德語中的Schwert等,都是既可能說的是劍,也可能指的是刀。記載中所說用的是sword,現代人就有了自由演譯的權力,影視中怎麼選道具是他們的自由,不過,千萬不要以那就是歷史再現。

實戰格鬥,選刀還是選劍?

▲手拿盾牌長劍古代歐洲戰士

其實,中國古代也可能有刀與劍的中間物,鈹可能就是一種。《說文解字》說鈹是“劍如刀裝者”,顏師古注《漢書》說:“鈹亦刀”。按劉逵對吳都賦注“鈹,兩刃小刀”等。看了這些說法,也還搞不清鈹究竟是什麼型制的兵器,但是,它和刀及劍間似有密切關係,是不是刀劍的一種中間物,不能排除,但也不敢肯定。

實戰格鬥,選刀還是選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