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在這事上獨善其身

美國《華爾街日報》5月9日文章,原題:

世界通脹飆升,中國獨善其身

就在全球各地通脹飆升之際,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仍保持較低通脹率。今年3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升1。5%。2021年中國的CPI比前一年上升0。9%。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今年3月CPI同比上升8。5%,2021年上升7。5%,為1982年以來的最大增幅。世界銀行表示,2021年在109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中,約71%出現了5%或更高的通脹率,物價漲幅達到2020年底的兩倍。

雖然市場預計本週公佈的新資料會顯示中國的通脹小幅上升,但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的通脹不會超過政府設定的3%左右的2022年全年目標。

這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當前的消費需求疲軟有關。但這也是因為中國正在大舉採取措施,包括價格管控和貿易保護,以防止輸入性通脹傳導給中國消費者。

與美國等國相比,中國受需求引發的通脹影響較小,因為中國仍然更依賴投資而非消費來拉動增長。但目前的消費對中國的影響甚至低於正常水平。與此同時,中國有關部門對科技和房地產行業採取監管整頓,再加上部分城市實施防疫封控管理,整體經濟數月來一直處於低迷狀態。

即便如此,中國仍須應對輸入型通脹,因為中國從國外進口大量石油、天然氣和糧食,在俄烏衝突等不利因素造成的供應衝擊下,這些商品價格已大幅上漲。中國有龐大的大宗商品戰略儲備,可以用來抵禦價格壓力。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經濟學家伊莎貝拉·韋伯表示,中國還可以號召國有企業和國家儲備體系發揮平抑價格的作用,消化部分進口必需商品價格的上漲,而不是直接轉嫁給消費者。例如,當油價過高時,預計中國的煉油企業會自行消化價格上漲的部分影響,這相當於對車主提供汽油補貼。

在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高階研究員查德·鮑恩看來,中國還透過貿易政策來穩定物價。去年,中國限制了國產鋼鐵出口並提高出口稅,以抑制國內鋼材價格飆升。與開始實施出口限制的去年5月相比,今年3月中國國內鋼材價格下降了12%。

當前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果通脹成為全球普遍現象,那麼其管控物價的策略能否長期維持下去。另一個風險是,其他國家可能效仿中國採取貿易保護。印度尼西亞最近對棕櫚油實施出口禁令,這可能會對依賴進口的中國造成衝擊。但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家庭在商品和服務方面的消費疲軟仍將抑制通脹。

作者:作者Stella Yifan Xie  丁雨晴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