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停止內耗,從三次放下開始【晚課】第1110期

日行一善,一年行三百善,積善成德,改變命運。

各位善友:大家早上好!這裡是日行一善共修平臺,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開始今天的美好之旅。

不義富多擾,家和貧也足。

《漢書》有言:“福善之門莫美於和睦,患咎之首莫大於內離。”

幸福善良的家庭莫美於和和氣氣,禍患災難之首莫大於內部的離心離德。

如果一個家庭整日無所事事,爭吵不休,相互猜疑,終有一日家會從溫馨的港灣會變成勾心鬥角的戰場。

精神上的巨大內耗,就是在損耗一個家庭的福分,也是擊垮一個家庭的無形利劍。

一個家庭想要停止內耗,就要從這三次放下開始。

一個家庭停止內耗,從三次放下開始【晚課】第1110期

放下情緒,家才能有溫度

有不少家庭都有這樣一個怪象:對外人以禮相待,對家人卻呵斥苛責。

於是,家庭內部紛爭不休,怒氣叢生,親人不睦。

為什麼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卻也很扎心:

因為我們能傷害到的,只有我們最親最近的人。

因為愛,而肆無忌憚;因為信任,而收容一切壞情緒。

老人們常說:“意氣用事,人和必失。”

身在家庭中的每一個人,誰不會受一點委屈,誰不會吃一點苦受一點累。

如果人人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苦,而無法體諒親人的累,總是放任自己的情緒,再濃厚親情也會被抹殺掉。

一個平和穩定的好情緒,才是維護家庭和睦的一張良方。

主持人李靜,也是一名成功的女企業家,曾在創業初期負債累累。

面對鉅額的欠款,一度讓她瀕臨崩潰,但在她最難熬的時候都沒有把負面的情緒帶給家人。

而是在回家前,默默地站在一棵梧桐樹前傾訴,當自己的內心平靜,情緒緩和時,才進入家門。

一個人最高階的修養,是換一種方式進門,收得住情緒,穩得住脾氣,留一片靜氣給家人。

一個家庭有溫度的背後,就是每個人都能放下情緒,學會體貼和尊重,懂得理解和寬容。

親人,不是情緒的收容站,別把我們最壞的情緒,留給我們最愛的人。

一個家庭停止內耗,從三次放下開始【晚課】第1110期

放下計較,家才能有和氣

老話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磕磕絆絆都是常事,如果事事都計較,只會累了人心,傷了親情。

一個和睦的家庭,不是委屈求全的“隱忍”,而是以和為貴的“退讓”。

梁啟超的兩個孩子,曾被一位官員駕車撞傷。

當時的梁啟超名聲在外,出於顧慮他並沒有把這件事鬧大,只是把官員派來道歉的嚇人訓斥了一番。

但夫人李蕙仙卻愛子心切,一定要向總統黎元洪狀告肇事官員。

梁啟超見夫人情緒如此激動,雖然不願聲張此事,但還是尊重夫人的心願,了結了此事。

這件事也因此鬧得沸沸揚揚,但能讓總統賠不是,著實是梁啟超作為丈夫的一顆包容之心。

後來,梁啟超在給大女兒的信中說道:“汝母在黎極力替賠一番不是後,氣亦平了,不致生病,亦大好事也。”

可見,夫妻之間,少計較少爭吵,多講情面多包容,才能共同維護好家庭的和睦。

一位作家曾說:“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去爭吵,傷心,斤斤計較,我們只有時間去愛。”

且看天下之家,皆為愛而聚,無愛而散,能做一家人,是為了相互扶持著走過這一生,而不是為了瑣事斤斤計較。

一個斤斤計較的家庭,只會讓兒女失德,讓親人寒心,讓家庭支離破碎。

其實,家事並無對錯,只有懂不懂,和不和,家只有和氣了,才會迎來福氣。

一家人最穩固的感情,就是放下計較之心,大事多退讓,小事隨風去。

一個家庭停止內耗,從三次放下開始【晚課】第1110期

放下懶惰,家才能有福報

杜甫曾說:“富貴必從勤苦得。”

一個家庭無論是富裕還是貧窮,“勤”都必不可少。

對於貧寒的家庭來說,勤勞就是唯一改變命運的出路,對於優渥的家庭來說,唯有勤奮才能杜絕貪圖享受,讓家庭長盛不衰。

曾國藩家訓有云:“勤勞簡樸可持家,勤讀詩書能興家,親善待人以家。”

曾家也一直以“勤”治家,世代相傳。

凡是曾家的男子,全部都半耕半讀,出門在外從不坐轎,在家中從不叫下人端茶倒水。

就連砍柴燒水、種菜做飯這樣的雜事都要親力親為,絲毫沒有一點官家的習氣。

女眷自從嫁到曾家開始,就接受長輩們的悉心教導,大到織布紡紗,小到生火做飯,從來不會因為出身高貴而不事勞作。

正因曾家人人踐行勤苦的家訓,家族才得以興盛百年。

一個家庭長久的福報,是從放下懶惰,勤勞做事開始的。

“懶惰沒有牙齒,但卻可以吞噬人的智慧”,一個人懶惰,會變得頹廢,而一個家庭懶惰了,便會自取滅亡。

人活於世,勤勞一日,精進一日,一生勤奮,一生家庭幸福。

只有放下懶惰,能勤能苦,才能永不貧賤,積福積德。

一個家,最重要的是什麼?

不是家纏萬貫,不是功成名就,不是兒女成才。

而是無論境遇如何,都永遠用最真誠的心對待家人,理解家人的難處,體諒對方的不易,一家人一條心,共同支撐著,一步步走向幸福。

正如古人所說:“不義富多擾,家和貧也足。”

所謂家庭,不過經營;所謂和氣,不過同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