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詩人鄭文寶,在遊船上寫下一首離別詩,竟引來許多名家模仿

離愁別恨是古典詩詞當中不變的主題。對於那些生性敏感的古典詩人們來說,沒有什麼比人間的生離死別更讓人印象深刻的了。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寫送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也是寫送別;“平生不下淚,於此泣無窮”還是寫離別,更不必說柳永寫離別經典名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最那堪,冷落清秋節”了。

非主流詩人鄭文寶,在遊船上寫下一首離別詩,竟引來許多名家模仿

除此之外,北宋詩人鄭文寶也曾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離別詩《柳枝詞》,還引來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詩詞名家模仿,足見這首詩水平之高。

《柳枝詞》

〔宋代〕鄭文寶

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

鄭文寶,字仲賢,曾為南唐校書郎,歷官陝西轉運使、兵部員外郎。他以詩名世,風格清麗柔婉,所作多警句,為歐陽修、司馬光所稱賞。北宋開寶八年,宋滅南唐後,鄭文寶仍被宋朝廷錄用。此詩乃作者宦途中所作,抒寫詩人在運河之上、隋堤之畔客舟之中的一段離情別恨。

非主流詩人鄭文寶,在遊船上寫下一首離別詩,竟引來許多名家模仿

文學史上寫別情的名句,象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大都透過喻體,使離愁別緒具體化。這首七絕卻能在前人的基礎上變化出新。詩人將畫舸作為寄託離情別緒的整體形象,貫穿全詩,不斷變換角度,賦予它以豐富複雜的情感內涵,寫法新穎別緻,反映出詩人獨特的審美視角。

非主流詩人鄭文寶,在遊船上寫下一首離別詩,竟引來許多名家模仿

詩的首句:“亭亭畫舸系春潭”。亭亭:高聳的樣子。一條雕飾華麗的船系在水潭岸邊的柳樹上。“春”字點時間,“系”字暗釦題目,雖不明言,實際上含蘊著船系在楊柳樹上的意思。即此,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出彩色斑斕的畫船,停泊在碧水澄澈的潭水裡,船的纜繩則系在枝條柔軟、翠色青青的楊柳樹上的鮮豔畫面。我國古代有折柳贈別的風俗,詩中也綰合著這層意思。這樣,也就將船和送別聯絡起來了,說明它是暫停在潭水裡,行人即將乘用的客舟。

非主流詩人鄭文寶,在遊船上寫下一首離別詩,竟引來許多名家模仿

第二句“直到行人酒半酣”變換了角度,轉而描寫船艙裡面:惜別的人們正各舉離觴,可是酒到半酣,興猶未盡,惜別的話沒有說完,船兒就要啟航了。句中“直到”,一作“只向”,一作“只待”。作“只待”似乎更饒情致,把“畫舸”寫活了。它早已不安地等待著,不許離人興盡,急著執行自己的使命。同下文的“不管”勾連,全詩更顯得一氣流注。

非主流詩人鄭文寶,在遊船上寫下一首離別詩,竟引來許多名家模仿

第三句“不管煙波與風雨”在首句“點染的畫船上做文章,說不管煙波浩渺,不管風風雨雨,行人終將離去,畫船帶走的只是離愁別恨。包含了送行者相留不住的怨情,也表現了行人慾留不能,不得不走的無奈,像是友人對行者的埋怨,又像是行者的自怨自艾,寫得情意盎然。

非主流詩人鄭文寶,在遊船上寫下一首離別詩,竟引來許多名家模仿

最值得讚賞的是末句“載將離恨過江南”。恨也好,愁也好,怨也好,都是無形的。,既看不見,也摸不著,沒有點創造性思維,是難以形容的。前人曾把愁、怨、恨“物化”,說它可以量——“誰知一寸心,乃有萬斛愁”,可以拋——“故已拋愁與後人”,可以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可以割——“美酒如刀割斷愁”……

非主流詩人鄭文寶,在遊船上寫下一首離別詩,竟引來許多名家模仿

而鄭文寶用“載”是一個創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後來李清照反過來說,這船“載不動許多愁”,王實甫又把它搬上了車,“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所以這一個看似簡單的“載”字,不知為後人的創作提供了多少空間,這或者就是後世許多詩人爭相模仿的緣故吧!

縱觀鄭文寶的這首詩,作者雖然不是宋代詩壇的傑出人物,但這首詩卻寫得情感細膩,生動傳神。全詩的畫面,畫舸、春柳、素潭、煙波,由於詩人用了體物而實言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於畫面上離恨瀰漫期間,此之謂詩情之空間。

非主流詩人鄭文寶,在遊船上寫下一首離別詩,竟引來許多名家模仿

由於有了這個詩情空間,朋友情重、主人離憂,畫船無情、無理而妙。煙波浩渺的背景,風雨兼程的人生,更讓讀者可以獲得一種共鳴,而移情於物的寫作手法更顯深婉蘊藉。

而且全詩語言自然暢達,似成天籟,與詩體“楊柳”之名甚符,故又做到了內容與形式的一致,因而膾炙時人,被譜入樂曲歌唱,使得這首詩廣為流傳。

頂部